曹溶

- 姓名:曹溶
- 别名:字秋岳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嘉兴人
- 出生日期:1613
- 逝世日期:1685
- 民族族群: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鉏菜翁,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尝劾辅臣谢升,又熊开元参周延儒遭廷杖,溶疏白其冤。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北京后仕清,任顺天学政,为清王朝献策,疏陈定官制,定屯田、盐法、钱法规制,禁兵丁将马践食田禾,巡缉土贼,平粜以裕仓储,设兵循徼等事,使无劫掠。其疏陈皆被采纳实施。又就有关科举、荐举隐逸、访旌殉节者等问题向朝廷献策。三年二月充会试监考官,三月迁太仆寺少卿。不久,因在学政任上所举贡生中有明代受世袭职和中武举者一事被发现,降两级调用。接着又因选拔贡生超额被革职回籍。十一年官复原职,迁左通政。次年三月擢左副都御史,旋擢户部右侍郎,接着又授广东布政使。十三年以举动轻浮,降一级改任山西阳和道。康熙三年(1664)裁缺归里。十三年三藩之乱发生后,阁臣以边才荐,随征福建。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大学士李霨、杜玄德、冯溥合疏荐曹溶,未试。十九年,学士徐元文荐曹溶佐修明史,未赴。
曹溶长于经济,未竟其用,乃独肆力于文章。家富藏书,朱彝尊纂《词综》时即多从其家藏宋人遗集中录出。其故宅在金佗坊,即今嘉兴城南范蠡湖畔,筑有园林倦圃。周之恒绘《倦圃图》,朱彝尊为之记。园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诸胜,共20景。园早已毁。工诗词,其诗源本杜甫苍老之气,一洗妩柔之调,与合肥龚鼎孳齐名,世称龚曹。填词规摹两宋,无明人之弊,浙西词风为之一变。朱彝尊受曹溶影响颇深,少时曾从曹溶游。著作有《静惕堂诗词集》、《崇祯五十宰相传》、《刘豫事迹》、《古林金石表》、《倦圃莳植记》、《粤游草》、《续献征录》等。又精于小简,有《静惕堂尺牍》,时称江东独步。
曹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衣新娘
几名身分、背景毫不相干的男子接二连三离奇死亡。每次在命案现场都会出现一位神祕女子,究竟这些外貌举止大不相同的女子,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纽约警探刘‧万杰首度登场,试图挖掘出多起命案之间的关连性,并力排众议,执意追查出凶手的真面目。善于改变外貌、身分的凶手到底有什麽不为人知的祕密?警探刘‧万杰是否能够及时阻止悲剧再度发生呢?作者伍立奇风格化的笔触和不可预期的佈局,成功地营造出绵密迷人的黑色氛围。
二酉委谈
笔记。明王世懋(1536—1588)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王世懋,字敬美,时称少美。太仓人。好学而善诗文。曾官礼部主事等。王世懋著述宏富,有《奉常集》六十九卷等多部。书为随笔杂记,多载神奇怪异故事,亦述居官感受,如记雨中漫步回城,领略山川风物之自得;南昌暑热,新茗至而发狂大叫之情节,及啜茗后之舒畅,都颇清新可喜。有《五朝小说大观》本
中山狼传
文言寓言小说。 明马中锡撰,存于明刊马中锡《东田文集》卷三。“中山狼”是一则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明刻本《合刻三志》中的《中山狼传》署名唐人姚合,而明刻本《古今说海》、清翟灏《通俗编》、清钮锈《觚剩》,都说是宋代谢良撰。 《明文英华》则题为马中锡作,同时马氏文集中收有此作,故在没有足够否定的证据下,当暂定为马中锡作。 《中山狼传》运用塑造人物,描写情节等小说手法,又与幻想与寓言相结合,刻划了东郭先生与中山狼等鲜明形象。东郭先生被墨家兼爱济物的思想弄得迂腐僵化,明知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却千方百计地为它遮藏掩护,以逃过赵简子的追捕。另一形象中山狼,其特点是狡诈而凶残。它本性吃人,在被人追捕的危急之际,却善于变换脸谱,谎言报恩,顺从听命,并大谈兼爱之道,以迎合愚弄东郭先生。当危机一过,便露出狰狞本相,鼓吻奋爪,强词夺理,要吃自己的救命恩人。亏得杖藜老人用计,才杀死它, 救了东郭。作品通过藏狼、护狼、释狼到求狼、斗狼、杀狼等一系列情节,表现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主题:狼的本性是不变的。对于狼一样的恶人,决不能有半点同情和怜悯。
黄楼赋
辞赋名篇。北宋秦观作。《宋文鉴》、《四库全书》见载。其自序云:“太史苏公守彭城之明年,既治河决之变,民以更生;又因修缮其城,作黄楼于东门之上。以为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黄,故取名焉。楼成,使客高邮秦观赋之”。文章内容可分三层。首层以夸饰之笔描述黄楼之壮观,盛称其功用和重要性。第二层描写登楼所见景色,突出徐州的富庶、宽阔。第三层夸赞苏轼治徐的业绩和善处苦逸的思想境界,揭示出文章主旨:“噫变故之相诡兮,遒传马之更弛。昔何负而遑遽兮,今何暇而游嘻。岂造物之英诏兮,惟元元之自贻? 将苦逸之有数分,畴工拙之能为? 韪哲人之知其故兮,蹈夷险而皆宜。”对苏轼之器识才干,褒赞仰慕,溢于言表。全赋简练突出,详略得当,如写徐州的形势和历史,只用“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拏兮,谿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寥寥六句即描状殆尽。而集中笔墨写黄楼自身。文章工于造语,赞誉有加而不显阿谀逢迎之态,且能深层次地刻画出苏轼的思想境界,故为东坡激赏。
道诗精华录
道教诗集选编。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