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超琛
超琛,清尼。字一揆。嘉兴孙简肃之曾孙女。夫遘疾不起,毁容变服,茹素焚修,住邑之参同庵。通书绘墨。
-
程哲
程哲(1668—?),字圣跂,号蓉槎;江南歙县人(今安徽歙县),祖籍岑山渡,寓居杭州;为盐商世家,家庭素封。以监生初授奉天锦州府宁远州知州、广东琼州府崖州知州等。因政绩卓著,后擢户部陕西司员外郎、两广盐运司运同等。作为清代著名散文家,程哲著有《蓉槎蠡说》《窑器说》等。其中《蓉槎蠡说》中记有其冬游黄山事,盛赞黄山冬日美景美遇于油然喜悦中。
-
楚林上睿
楚林上睿(1624~?)清代临济宗僧。号楚林。中年时舍世荣,得洪山俞昭允汾之法。历住潭州(湖南)南云兴化禅林寺、梅城(安徽)放光山毗卢寺、郢州(湖北)潼泉山法兴寺等。其余事迹不详。有楚林禅师语录一书行世。[五灯全书卷一○四]
-
程正揆
程正揆(公元1604—1673年),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南京进行的。他的曾祖父曾任重庆知府,父亲曾任南京光禄寺署正,迁户部主事管凤阳仓。程正揆幼受薰陶,儿时即能“下笔千言”。二十一岁中举,得第三名。二十八岁中进士,也是名列前茅。不久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职衔。因与给皇帝讲解经书的官员发生争执,而被调外任。
程正揆于公元一六三五年,迁居南京,安家在秦淮河的青溪之上,自号为“青溪主人”。这一时期,他曾到苏州、嘉兴、湖州一带游历。公元一六四二年被召回北京,升为尚宝司卿,负责掌管皇帝的宝玺符牌印章。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逃至南京,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弘光小朝廷。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破城,程正揆投降清廷,曾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职。顺治皇帝还曾召他去瀛台作画,给以奖赏。然而他毕竟意识到这是失节行为,“如蚕之处茧”,处处提心吊胆,“余生畏网罗”。最后,在五十四岁那年,被弹劾革职回家。
从此以后,程正揆经常往来于南京、湖北之间,或到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中去游历。吟诗作画,访朋问友。来往密切的大都是前明遗老,如石溪、龚贤、张怡、查士标、方亨咸、程邃等。其中尤与石溪最为友善,人称“二溪”。石溪住在牛首山祖堂山幽栖寺,程正揆有时专程去探访,二人“共榻连宵,畅言不倦”,他们一起鉴赏古代书画,研究画理画法,还合作山水画。这一时期,他从佛教的“万物皆空”和庄子的虚无主义出发,对自己以往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他曾写过一篇寓言似的小品文《虱说》,辛辣地讽刺一只爬到宰相胡须上,受到皇帝青睐的虱子,用以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甚至在《杂著》里大胆地发挥了一通对皇帝的议论,认为天子、帝王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应当“看得天子恁般大,帝王恁般奇特,便有许多惊天怪地话赞叹不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出格”的。
程正揆在南京青溪之止的生活,根据他自己记述,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案,放着残书数种,随手过目,以半间供奉“西方圣人”——如来佛。客人来,不行迎送礼,随便小酌,或煮茶,终日谈笑,不及世事。这都表明他采取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他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唤起他的同情心,也唤起他的民族意识。当清兵骚扰百姓之时,他愤然提笔写下《兵至》绝句十二首,其中有“若非龙虎交战斗,何缘鸡犬尽飞升”、“捷书露布天颜喜,犹有流民可绘图”等诗句,讽刺皇帝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程正揆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在南京进行的。他曾得到董其昌的指导,继承元四家的传统。他的山水画手卷,统称为《江山卧游图》,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为副标题,共达五百卷之多。每一幅都各有异趣。有的笔致疏简,烟水微茫,萧寺野村,人物怡然,犹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用笔粗放,奇峰怪石,山路崎岖;有的水墨淋漓,古木苍山,萧索荒寒。这套组画前后有二十八年时间,随着他生活遭遇的变化,寄情托意也有变化。罢官革职后,他心怀对清王朝的不满,感慨“山川城廓,举目都非,烟草迷离,怆心特甚”。这种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程正揆在山水画理论方面,提出“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应手,方能下笔”。这表明他重视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体会、写生,成为山水的“真知己”。同时他认为,绘画虽不能精确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却可以“人夺天工,手腕开辟,窃恐天地未必胜画工。天、人各有长处”。就是说,画中山水意境可以胜过自然山水,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却是互相补充。
程正揆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造诣,当时就受到推重。“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把他和石溪并称为“二溪”,说他们是金陵众多画家中“逸品”之首。龚贤还从诗、画兼擅的角度出发,把程正揆和石溪评为明代沈周、文徵明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他的画擅长山水。曾拜董其昌为师,但他能自出机杼,画时多用秃笔,风格枯劲简老。他的诗多为题画、论画诗,但对其他题材也多所涉猎。如五律《江行》30首属于写景抒情诗,《和钱起江行诗》100首属于酬答赠送之作,《孟冬词》20首则是宫词等。一些反映明末清初战乱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己亥江行》、《兵至十二首》其二,都比较真实地写出了封建统治者涂炭生灵的残酷情景。正揆诗思旨清迥,不拘绳墨。如《访夏振叔山居》:“过雨草迎立,将秋山待眠”;《画枯树》:“莓苔封傲骨,霜雪助寒冷”;《题画》:“绝壁倒飞千尺雪,偃松高卧一溪风。谁家好傍此间住,定是青溪无事翁。”写得清新流畅,能见出诗人的神采精神来。著有《青溪遗稿》28卷。
-
崔遵度
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字坚白,祖籍江陵(今属湖北),后徙居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为和川主簿,改临汾。端拱初,命试中书,擢著作佐郎。淳化中,迁殿中丞,出知忠州。李顺之乱,坐失城池,贬崇阳令,移鹿邑。咸平初,复为太子中允。景德间,召试舍人院,改太常丞、直史馆,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大中祥符元年,同修起居注。真宗东封泰山,进博士,为左司谏。仁宗封郡王,开府,命为户部员外郎,辅佐仁宗,府中文翰皆出其手。天禧元年,拜吏部员外郎,改礼部郎中。出使契丹,判司农寺。四年卒,年六十七。仁宗即位,诏特赠工部侍郎。遵度为人淳澹清素,善鼓琴,深谙琴趣,著有《琴笺》一卷,见《宋史》本传;另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现存《皇朝通鉴政要》,原十八卷,今存十七卷,有清初抄本。《全宋诗》卷七二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一三六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一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崑唱和诗人年谱》含崔遵度年谱。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咸通中尝游湖南、广州等地。乾符二、三年间,曾南依建州刺史李频。李频卒后,遂流落江湖,曾避乱栖居于洪州西山。光化四年,松于礼部侍郎杜德祥下,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同登进士第。五人年皆老大,时号“五老榜”,特敕授校书郎。未几卒。松性疏野方直,不谙俗事,故拙于仕宦。与方干、喻坦之、许棠、陈陶、胡汾等所交尤厚。其诗学贾岛,辛文房谓其“苦极于诗,然别有一种风味,不沦乎怪也”。又云:“为诗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唐才子传》)其《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最为脍炙人口。而“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太虚”、“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等句,颇为胡震亨所称道,谓其“致语似项斯,壮言间似李洞”,并云“点缀末运,赖此名场一叟(《唐音癸签》)。《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曹松诗集》二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记其集一卷,均散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见卷七一六至卷七一七。《全唐诗补遗》五又补录其诗九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四亦补收一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六五、《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
从谂
从谂[shěn](778~897),唐代禅僧。南泉普愿弟子。据《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等载,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青州龙兴院出家,后于嵩山琉璃坛受具足戒。闻池州南泉普愿道名,乃前往拜谒,前后奉侍二十年。受普愿密付之心印。离开普愿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禅师。八十岁时,受僧众之请,住赵州(今河北赵县)城东观音院,四十年间,弘扬南宗禅法。故世称“赵州”或“赵州从谂”。嗣法弟子有三十人。卒后,昭宗敕谥“真际大师”。禅法思想得自南岳一系真传,主张自性佛性,心性本来解脱,反对各种分别和执著。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机缘语句甚多。其禅风平易近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赵州从谂禅师语录》三卷存世。
释从谂。青州临淄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尘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陈元晋
陈元晋,宋代文学家。字明父,崇仁(今属江西)人。嘉定四年进士(《弘治抚州府志》卷八),初授雩都尉,后授学乡里。嘉定末,为广州增城县丞。宝庆二年,知奉化县兼兵马监押。通判衡州,历知福、融、南安诸州军。迁广东经略使,累官邕管安抚使。历官所至,俱著政绩。尝建渔墅书院,因以名诗文集。元晋嗜学,为人伉直,其论赋役之弊、防江之策,指陈痛切,深中时病。诗有“君不见前年三百青铜米一斗,又不见去年蕨根掘尽不充口”(《田家谣》)之语,可见其对国计民瘼之关注。著有《渔墅类稿》,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全宋诗》卷三○二三至三○二四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七四六一至七四六五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
陈廷儒
陈廷儒,清医学家。字匊[jū]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世业医,早年随父应诊,讲求医理,得其传。临证用药颇为精当,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九年(1874—1893)间,多次赴京应试,往来于北京、天津、济南、江阴、上海等地,救治危难症甚多。因择取生平诊验予以阐析,编成《诊余举隅录》三卷(1897年),用以教授门生王攸芋(号祖佑)、侄晋蕃(号秋坪)。此书曾由裘吉生校订,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又撰《医学可观》,未刊行。
-
陈基
陈基(1314-1370),元代文学家、诗人。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早年时受业于黄溍,随溍至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起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乎获罪,因而避归,奉母入吴,教授诸生。南方义军纷起后,起行枢密院都事,转浙江行省郎中,以本职参张士信军事,自杭来吴,参张士诚太尉府军事,张士诚称王,他独自劝阻,几乎被杀。不久,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张氏军旅书檄多出其手,为张重要文士之一。张氏覆灭,他亦被俘,明太祖命他预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洪武三年(1370)卒于常熟寓所。其文章有法度,不失师传,继承宋文传统,平实流畅,景、理结合,因而深受戴良推重,认为即使片言半简,也可贵重(见《夷白斋稿序》)。他主要生活在元末动乱年代,忧时伤乱是他诗中的重要主题,既伤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又痛恨农民起义军,称他们为“贼”、“寇”、“豺虎”,包括对朱元璋部“语多指斥”(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于“少壮不解武,衰老却从军”(《发吴门》),他内心是有矛盾的,有诗说:“折冲师旅非夙愿,奔走戎行真可惭”(《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因述诗寄谢》),为“闲岁涉戎旅,终年废丘壑”(《分省早集怀钱员外蔡都事汤管勾》)而感到遗憾。对元室的忠诚又使他对“官军”大唱赞歌,而诗中的“官军”主要是指张士诚部。其七律气势豪迈,五言古诗学汉、魏,有《古诗十九首》的风味,乐府诗明白如话而又情意深长。因其所居有夷白斋,故以此名其所作为《夷白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生平事迹见尤义《陈基传》(《夷白斋稿》附录)、《(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八、《吴中人物志》卷一○、《姑苏志》卷五七、《(嘉靖)常熟县志》卷九、《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宋元学案》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陈基传》(《曝书亭集》卷六二)、《明史》卷二八五。
-
曹于汴
曹于汴(1554—1630),明诗文家、学者。字自梁,号贞予。安邑(今山西运城)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以推官征授吏科给事中,明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崇祯初拜左都御史,致仕卒。遇事敢言,非沾沾以文章名家,诗文亦在理学、举业之间,或似语录,或似八股。著有《仰节堂集》、《共发编》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五四、《明儒学案》卷五九。
-
程本立
程本立(?-1402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原道,号巽隐。崇德(今属浙江)人。洪武九年(1376)以明经荐为秦府引礼舍人,以母忧去官。服除,补为周府礼官,后进长史。坐累,谪为云南马龙他郎长官司吏目。建文元年(1399),征入翰林,迁右佥都御史,坐事免官,仍留纂修。旋授江西按察副使,未行。朱棣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著有《巽隐集》4卷。其诗作格浑气遒,如《出洛阳城》颇能体现这种风格:“挽舟上天津,伊阙当我前。连峰左右起,奔走相后先。古来五岳内,嵩高极中天。仪刑正四表,襟带流三川。河山固王室,岂直金城坚。汉业此中业,周都竟东迁。壮游快一览,遗迹悲千年。颓垣旧谁筑,野蔓栖朝烟。”读来较有气势。在诸体诗中,以七律为最优,对仗注意工稳,用词较为精警。如《高邮夜泊》、《过甓社湖》、《使浙江发大梁水驿》、《登通海涌金山》、《留洱西驿因过三塔寺》、《昆明池》、《乳石诗》等都有这种特长。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建文诸臣,文莫过方希直(孝孺),诗莫过程原道。希直之文,取法昌黎(韩愈),下亦不失为苏子瞻(轼)。原道之诗,刻意杜陵,下亦不失为陈简斋(与义)也。
-
储华谷
储华谷,身份不明,其它史料亦未见关于其生平的详细记载。
-
陈浏
陈浏,清末民初江苏丹徒人。字湘涛,别署寂园叟。斋堂为望云轩。精研瓷学,亦喜金石。尤嗜籀篆印学。
陈浏别号寂园叟,清同治、光绪间古陶瓷研究家。作《陶雅》一书,对我国陶瓷起源、瓷器胎质、釉色、装饰、历代名窑及古瓷市场情况均有记载,还涉及瓷器款识及制瓷工匠,对清康熙、雍王、乾隆官窑瓷记录尤详。因时代局限,内容有讹误。又因属札记性质,随于记录,故未将内容系统归类。尽管如此,仍为占陶瓷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
-
陈鸿
陈鸿,唐代小说家。字大亮。生卒年不详。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登太常第。曾任太常傅士、虞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尝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大统记序》),曾撰编年史《大统记》30卷,今不传。《全唐文》存其文3篇。所作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陈,寓有劝戒讽谕之意。该篇作于宪宗元和初,白居易任盩厔县尉,陈鸿、王质夫与白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小说先述开元时杨妃入宫,迄天宝末缢死于马嵬坡的始末,后写玄宗还京后追思不已,方士求贵妃魂魄于海上仙山,贵妃言天宝十载七夕与玄宗盟誓之事。后段叙述为前人诗文中所未见。通过对玄宗、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玄宗晚年的纵情声色、政治腐败作了大胆揭露。艺术上也显得文笔爽健,条贯秩然。此传与《长恨歌》并行,流传很广。北宋乐府取其材撰长篇传奇《杨太真外传》。后世演为戏曲者尤多,最著名的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
-
陈玄祐
陈玄祐,唐代小说家。生卒年里不详,活动于代宗时期前后,事迹无可考。大历末年,作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梗概是一位官宦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爱,但其父却将倩娘许配他人。倩娘之魂随王宙出走,结为夫妻,并生二子。五年后,倩娘因思念父母归回故里,回到家中,倩娘灵魂始与身体相合。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它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元代郑光祖根据这一传奇创作了杂剧《倩女离魂》,被视为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离魂记》收入《太平广记》卷358,题为《王宙》。
-
程通
程通,字彦亨,号贞白。14岁补县学生。明洪武十八年(1385)入太学,二十三年,应顺天府试第一名,授辽府纪善,辅佐辽王。燕王兵变,遣使入辽府联络,通拒绝。兵部尚书齐泰虑辽、宁二府有变,召还京师,遂奉辽王渡海归朝。燕王起兵,通上书防御北兵封事,擢为左长史。燕王即位后,从辽王涉荆州。“靖难”后,有卫士告发程通曾上书事,被捕解至京处死,其两子亦被杀,家属流放边疆,绩溪老家被剿。明万历间诏襄“靖难”死节诸臣,建通祠于新安卫前。著作有《贞白遗稿》10卷、《显忠录》2卷。
-
陈杰
陈杰,宋元间诗人。字寿父(一作寿夫),号自堂。丰城(今属江西)人,一作分宁(江西修水)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进士,授赣州簿,累官工部郎中,江西宪使参谋,转朝议大夫。召赴行在,未行而宋亡,遂隐居江西东湖。与谢枋得、汪元量为友,汪元量由大都南归后,曾访陈杰于东湖,有诗《东湖送春和陈自堂》纪其事。工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源出江西诗派,但风姿峭茜,颇参以范成大、陆游诗的格调,诗中多有关心国事之作,如《读邸报》、《见邸报》以及和郭应酉韵诸作,语皆忠愤,对宋末庸臣非才误国尤愤恨不平,故其诗“视宋末江湖一派气含蔬笋者戛然有殊,在黄茅白苇之中不可不谓之翘楚。”著有诗集《自堂存稿》,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13卷,原本散佚,《四库全书》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4卷,仅书末有赋(《闲舣赋》)、记(《闲舣记》)各1篇,其余均为各体诗,卷4有《男竹枝歌》、《女竹枝歌》各1首,在诸家诗集中实不多见,可供研究《竹枝词》者参考。《闲舣记》末署“延祐二年(1315)七月十一日”,为集中有年代可考者之下限,而作者已是耄耋之年了。
-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晚年自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年守燕山,后改仕金朝为翰林学士。天会年间,蔡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自此为真定(河北正定)人。他曾从元帅府与齐伐宋,任行台刑部郎中。都元师宗弼领行台事,伐宋,他兼总军中六部事。以宋称臣而师还,宗弼入为左丞相,荐他为刑部员外郎。皇统七年(1147)他迁为左司员外郎。在宗弼府时,完颜亮以宗室子身份,也在宗弼军中任职,与蔡松年相厚善。完颜亮登位不久,他被擢吏部侍郎,不久迁户部尚书,完颜亮迁中都,徙榷货物以实都城,复钞引法,都是蔡松年建议的。完颜亮谋伐宋,因蔡松年家世仕宋,故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视听,遂以蔡松年为贺宋正旦使,使还,改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迁尚书右丞,又改左丞,封郜国公。后来又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公。正隆四年(1159)卒,谥文简。
-
陈与郊
陈与郊(1544年—1611年),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先世本姓高,籍贯不详,后徙居浙江海宁,入赘陈氏为婿,遂更姓陈。字广野,又字禺阳、虞阳,号隅园、薠川,又号玉阳仙史,别署高漫卿、任诞轩。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河间府推官,官至太常寺少卿。尝充礼闱试官,亦因此被诬落职罢归。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七八有《大常寺少卿陈公墓志铭》。与郊治学,遍及经史文学,又擅词曲。所作杂剧有《昭君出塞》、《文姬入塞》、《义犬记》、《淮阴侯》、《中山狼》,仅存前三种,后两种虽曾著录于清人黄文旸《曲海目》,然直到1952年发现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远山堂曲品》手抄本后,始获承认。传奇有《樱桃梦》、《灵宝刀》、《麒麟罽》、《鹦鹉洲》四剧,总名《詅痴符传奇》,俱存。曾辑刻有《古名家杂剧》正、续集。陈之戏剧,关目排场虽未称尽善,而曲白之清丽雅洁,则有口皆碑,故为晚明剧坛重要作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陈奉常集》、《三礼广义》、《方言类聚》、《乐府古题考》、《晋书勾元》、《广修辞指南》等。《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六十首,套数六套,多为隐逸抒怀、风情艳思之属。曲词清俊而不柔媚,尖新顽艳,富于机趣。
-
超宗慧方
超宗慧方(1073~1129),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江西临江人,俗姓龚。号超宗。少依禅居寺,十七岁试经得度。参学于死心悟新,并嗣其法。宣和年间(1119~1125),于隆庆寺开堂。建炎三年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超宗慧方禅师语录一卷。[联灯会要卷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十八]
-
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年多病,少时开始究心医学,并学外科,注重参阅内、外等科医籍及文学、哲学著述。行医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注重吸收各家之长,编成《外科正宗》(1617年)一书,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论述外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症之顺逆、治疗方剂和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附录自己所治疗的成功或失败的病案。所记疾患,包括肿瘤、痔疮、皮肤性病等等,收集明以前内服外治的有效方剂甚多,有列症详,论治精的特点。其中记述不少手术,如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下颌骨脱臼整复、咽喉和食道异物摘除等等,均为外科史上较突出的成就。关于肠痈(阑尾炎),指出系由“男子暴急奔走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肠道而成”,或因“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坐起活动,……以致肠胃内容停滞而成”,或因“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书中绘有肠痈图,其部位正在今所知之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说明陈氏的观察之细致。关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他继承了前人的治疗经验,正确地记述了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预后,认为:“凡脱疽多生手足,且以足为多。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指传遍则上至脚面。其疼如烫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烂,其秽则异香难解,其命则仙方难活”,并记述了保守治法和方剂,强调用利刀寻至本节缝,将患指徐顺取下,并指出早期截指、趾在治疗上的价值。陈氏在外科诊治思想上,强调内外结合,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处,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故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手术并重,对脓肿类疾患,主张尽早手术切开引流,反对单纯采用保守疗法,并且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陈氏注重医德,提出医家的“五戒”、“十要”。前者主要包括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医生不得远游和擅离职位,以防危急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发生意外等等。后者主要是要求医生要勤读古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以使临证不致发生错误;对药物则要精选,不可粗制滥造。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
陈镒
陈镒[yì],元代诗人。字伯铢。丽水(今属浙江)人。他生逢元代盛世,但不拘牵于仕禄,游学乡里,并以能诗知名于时。曾将居室题名为“绿猗堂”。他师从张翥,又受学于外舅周权,被认为“好学善为文,尤刻意于诗,翱翔湖海,与名公胜士游,闻见益广,赋咏亦工”(孔旸《午溪集序》)。陈镒后出任松阳教授。因曾建宅邸于午溪之上,就将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午溪集》。《午溪集》10卷传本较少见,顾嗣立《元诗选》未收入陈镒的诗。他的诗以辞句清脱见长,但显得才气稍弱。集中应酬之作所占比例过大,是使得他的诗读之略感沉闷的原因,正如刘基等人曾指出的:如果把泛泛应景的诗删去一部分,或许更容易使人看出陈镒的才具。陈镒写诗虽然以淡雅为宗,以韦应物、柳宗元为效仿对象,但他的诗总体面貌仍然未能摆脱元末诗坛的影响。
-
程玠
程玠,明官吏,医学家。字文玉,号松崖(或作“厓”)、丹崖。新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父兄皆以医名。少时勤研儒术,尤精医学。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据载尝途遇一丧车,见血从棺中滴出,染指而嗅之,谓棺中人未死。启棺针刺胸脯,果能言。治病重切脉。著有《松崖医径》两卷(一作四卷)。首论伤寒辨证及治方,又将各脏脉证之要,括而为图。以五脏及命门六图为纲,各腑附之。后列“治病合用药方”一百六十五首。另有《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大定数》、《太素脉诀》诸书,未见刊行。又《歙西槐塘松崖程正通先生眼科家传秘本》(刊或名《眼科应验良方》、《眼科秘方》、《眼科易知录》等,内容大同小异)一卷,署为程玠撰。然据江鼎臣序(1843年),此书作者程正通当为清中期(十八世纪)人。此书列眼科证治,绘眼病彩图,流传甚广。
-
陈直
陈直,宋代元丰时人,曾为承奉郎,任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令。《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病学专著,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全书一卷二本笈,上笈16篇,为老人食治之方;下笈13篇,为老人医药之法和摄养之道。书末附有“简妙老人备急方”23条,以备老人不时之需。深受后代养生学家的推崇,凡能得到此书的都将它比喻为“如获隋珠和璧之宝”,并用其法侍奉老人,“饮食起居,咸得其宜,寿高八旬,而甚康健”。后世老年医学著作多遵循此书内容加以发挥。经元代邹铉续增并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传到朝鲜和日本后,被认为是“居家必用本”。本书对长寿老人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老年人的体质和心理有其特点,认为进入老年之后,气血渐衰,真阳气少,五脏衰弱,肠胃虚薄,形体虚羸,活动减少,心力倦怠,精神耗短,骨质疏薄,肌肉瘦怯。在心理上,老年人常“形体虽衰,心亦自壮”,性格多孤僻,或思念亲朋,容易伤感,因而发病。上寿之人,血气已衰,故发病特点往往是“危若风烛,百疾易攻”,以脾胃病和时令病为多。故全书自始至终重视脾胃,认为强调脾胃为“养老人之大要”。以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法。强调“人若能知食性而调之,则倍胜于药”,如无疾患,不需服药,只有“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并把饮食分为软食类、硬食类、饮料类和菜肴类4种。并认为养老食疗之法要因人、因时、因药、因病而灵活变通,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的食疗内容。重视老人的生活起居,防重于治,是该书又一特色。对老年人的起居护理、食药调配、精神保健、四时摄养等论述颇详。认为老年人的“行住坐卧,皆需巧立制度”。如衣服不需宽长,住处宜高燥向阳,坐椅宜作“矮禅床样”,行动需人陪伴照顾。老年人性格孤僻,易生郁闷,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强烈精神刺激和过度操劳,平时尽量满足其嗜好。要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特点,安排好老年人的活动、饮食、药物、增减衣服等,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陈直卓有见地的论著,被近代长寿老人认为是“老而少衰,衰而少病”的必读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