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程本立

    程本立

    程本立(?-1402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原道,号巽隐。崇德(今属浙江)人。洪武九年(1376)以明经荐为秦府引礼舍人,以母忧去官。服除,补为周府礼官,后进长史。坐累,谪为云南马龙他郎长官司吏目。建文元年(1399),征入翰林,迁右佥都御史,坐事免官,仍留纂修。旋授江西按察副使,未行。朱棣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著有《巽隐集》4卷。其诗作格浑气遒,如《出洛阳城》颇能体现这种风格:“挽舟上天津,伊阙当我前。连峰左右起,奔走相后先。古来五岳内,嵩高极中天。仪刑正四表,襟带流三川。河山固王室,岂直金城坚。汉业此中业,周都竟东迁。壮游快一览,遗迹悲千年。颓垣旧谁筑,野蔓栖朝烟。”读来较有气势。在诸体诗中,以七律为最优,对仗注意工稳,用词较为精警。如《高邮夜泊》、《过甓社湖》、《使浙江发大梁水驿》、《登通海涌金山》、《留洱西驿因过三塔寺》、《昆明池》、《乳石诗》等都有这种特长。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建文诸臣,文莫过方希直(孝孺),诗莫过程原道。希直之文,取法昌黎(韩愈),下亦不失为苏子瞻(轼)。原道之诗,刻意杜陵,下亦不失为陈简斋(与义)也。

  • 储华谷

    储华谷

    储华谷,身份不明,其它史料亦未见关于其生平的详细记载。

  • 陈浏

    陈浏

    陈浏,清末民初江苏丹徒人。字湘涛,别署寂园叟。斋堂为望云轩。精研瓷学,亦喜金石。尤嗜籀篆印学。


    陈浏别号寂园叟,清同治、光绪间古陶瓷研究家。作《陶雅》一书,对我国陶瓷起源、瓷器胎质、釉色、装饰、历代名窑及古瓷市场情况均有记载,还涉及瓷器款识及制瓷工匠,对清康熙、雍王、乾隆官窑瓷记录尤详。因时代局限,内容有讹误。又因属札记性质,随于记录,故未将内容系统归类。尽管如此,仍为占陶瓷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

  • 陈鸿

    陈鸿

    陈鸿,唐代小说家。字大亮。生卒年不详。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登太常第。曾任太常傅士、虞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尝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大统记序》),曾撰编年史《大统记》30卷,今不传。《全唐文》存其文3篇。所作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陈,寓有劝戒讽谕之意。该篇作于宪宗元和初,白居易任盩厔县尉,陈鸿、王质夫与白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小说先述开元时杨妃入宫,迄天宝末缢死于马嵬坡的始末,后写玄宗还京后追思不已,方士求贵妃魂魄于海上仙山,贵妃言天宝十载七夕与玄宗盟誓之事。后段叙述为前人诗文中所未见。通过对玄宗、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玄宗晚年的纵情声色、政治腐败作了大胆揭露。艺术上也显得文笔爽健,条贯秩然。此传与《长恨歌》并行,流传很广。北宋乐府取其材撰长篇传奇《杨太真外传》。后世演为戏曲者尤多,最著名的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

  • 陈玄祐

    陈玄祐

    陈玄祐,唐代小说家。生卒年里不详,活动于代宗时期前后,事迹无可考。大历末年,作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梗概是一位官宦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爱,但其父却将倩娘许配他人。倩娘之魂随王宙出走,结为夫妻,并生二子。五年后,倩娘因思念父母归回故里,回到家中,倩娘灵魂始与身体相合。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它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元代郑光祖根据这一传奇创作了杂剧《倩女离魂》,被视为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离魂记》收入《太平广记》卷358,题为《王宙》。

  • 程通

    程通

    程通,字彦亨,号贞白。14岁补县学生。明洪武十八年(1385)入太学,二十三年,应顺天府试第一名,授辽府纪善,辅佐辽王。燕王兵变,遣使入辽府联络,通拒绝。兵部尚书齐泰虑辽、宁二府有变,召还京师,遂奉辽王渡海归朝。燕王起兵,通上书防御北兵封事,擢为左长史。燕王即位后,从辽王涉荆州。“靖难”后,有卫士告发程通曾上书事,被捕解至京处死,其两子亦被杀,家属流放边疆,绩溪老家被剿。明万历间诏襄“靖难”死节诸臣,建通祠于新安卫前。著作有《贞白遗稿》10卷、《显忠录》2卷。

  • 陈杰

    陈杰

    陈杰,宋元间诗人。字寿父(一作寿夫),号自堂。丰城(今属江西)人,一作分宁(江西修水)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进士,授赣州簿,累官工部郎中,江西宪使参谋,转朝议大夫。召赴行在,未行而宋亡,遂隐居江西东湖。与谢枋得、汪元量为友,汪元量由大都南归后,曾访陈杰于东湖,有诗《东湖送春和陈自堂》纪其事。工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源出江西诗派,但风姿峭茜,颇参以范成大、陆游诗的格调,诗中多有关心国事之作,如《读邸报》、《见邸报》以及和郭应酉韵诸作,语皆忠愤,对宋末庸臣非才误国尤愤恨不平,故其诗“视宋末江湖一派气含蔬笋者戛然有殊,在黄茅白苇之中不可不谓之翘楚。”著有诗集《自堂存稿》,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13卷,原本散佚,《四库全书》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4卷,仅书末有赋(《闲舣赋》)、记(《闲舣记》)各1篇,其余均为各体诗,卷4有《男竹枝歌》、《女竹枝歌》各1首,在诸家诗集中实不多见,可供研究《竹枝词》者参考。《闲舣记》末署“延祐二年(1315)七月十一日”,为集中有年代可考者之下限,而作者已是耄耋之年了。

  • 蔡松年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晚年自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年守燕山,后改仕金朝为翰林学士。天会年间,蔡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自此为真定(河北正定)人。他曾从元帅府与齐伐宋,任行台刑部郎中。都元师宗弼领行台事,伐宋,他兼总军中六部事。以宋称臣而师还,宗弼入为左丞相,荐他为刑部员外郎。皇统七年(1147)他迁为左司员外郎。在宗弼府时,完颜亮以宗室子身份,也在宗弼军中任职,与蔡松年相厚善。完颜亮登位不久,他被擢吏部侍郎,不久迁户部尚书,完颜亮迁中都,徙榷货物以实都城,复钞引法,都是蔡松年建议的。完颜亮谋伐宋,因蔡松年家世仕宋,故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视听,遂以蔡松年为贺宋正旦使,使还,改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迁尚书右丞,又改左丞,封郜国公。后来又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公。正隆四年(1159)卒,谥文简。

  • 陈与郊

    陈与郊

    陈与郊(1544年—1611年),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先世本姓高,籍贯不详,后徙居浙江海宁,入赘陈氏为婿,遂更姓陈。字广野,又字禺阳、虞阳,号隅园、薠川,又号玉阳仙史,别署高漫卿、任诞轩。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河间府推官,官至太常寺少卿。尝充礼闱试官,亦因此被诬落职罢归。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七八有《大常寺少卿陈公墓志铭》。与郊治学,遍及经史文学,又擅词曲。所作杂剧有《昭君出塞》、《文姬入塞》、《义犬记》、《淮阴侯》、《中山狼》,仅存前三种,后两种虽曾著录于清人黄文旸《曲海目》,然直到1952年发现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远山堂曲品》手抄本后,始获承认。传奇有《樱桃梦》、《灵宝刀》、《麒麟罽》、《鹦鹉洲》四剧,总名《詅痴符传奇》,俱存。曾辑刻有《古名家杂剧》正、续集。陈之戏剧,关目排场虽未称尽善,而曲白之清丽雅洁,则有口皆碑,故为晚明剧坛重要作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陈奉常集》、《三礼广义》、《方言类聚》、《乐府古题考》、《晋书勾元》、《广修辞指南》等。《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六十首,套数六套,多为隐逸抒怀、风情艳思之属。曲词清俊而不柔媚,尖新顽艳,富于机趣。

  • 超宗慧方

    超宗慧方

    超宗慧方(1073~1129),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江西临江人,俗姓龚。号超宗。少依禅居寺,十七岁试经得度。参学于死心悟新,并嗣其法。宣和年间(1119~1125),于隆庆寺开堂。建炎三年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超宗慧方禅师语录一卷。[联灯会要卷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十八]

  • 陈实功

    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年多病,少时开始究心医学,并学外科,注重参阅内、外等科医籍及文学、哲学著述。行医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注重吸收各家之长,编成《外科正宗》(1617年)一书,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论述外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症之顺逆、治疗方剂和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附录自己所治疗的成功或失败的病案。所记疾患,包括肿瘤、痔疮、皮肤性病等等,收集明以前内服外治的有效方剂甚多,有列症详,论治精的特点。其中记述不少手术,如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下颌骨脱臼整复、咽喉和食道异物摘除等等,均为外科史上较突出的成就。关于肠痈(阑尾炎),指出系由“男子暴急奔走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肠道而成”,或因“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坐起活动,……以致肠胃内容停滞而成”,或因“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书中绘有肠痈图,其部位正在今所知之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说明陈氏的观察之细致。关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他继承了前人的治疗经验,正确地记述了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预后,认为:“凡脱疽多生手足,且以足为多。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指传遍则上至脚面。其疼如烫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烂,其秽则异香难解,其命则仙方难活”,并记述了保守治法和方剂,强调用利刀寻至本节缝,将患指徐顺取下,并指出早期截指、趾在治疗上的价值。陈氏在外科诊治思想上,强调内外结合,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处,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故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手术并重,对脓肿类疾患,主张尽早手术切开引流,反对单纯采用保守疗法,并且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陈氏注重医德,提出医家的“五戒”、“十要”。前者主要包括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医生不得远游和擅离职位,以防危急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发生意外等等。后者主要是要求医生要勤读古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以使临证不致发生错误;对药物则要精选,不可粗制滥造。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 陈镒

    陈镒

    陈镒[yì],元代诗人。字伯铢。丽水(今属浙江)人。他生逢元代盛世,但不拘牵于仕禄,游学乡里,并以能诗知名于时。曾将居室题名为“绿猗堂”。他师从张翥,又受学于外舅周权,被认为“好学善为文,尤刻意于诗,翱翔湖海,与名公胜士游,闻见益广,赋咏亦工”(孔旸《午溪集序》)。陈镒后出任松阳教授。因曾建宅邸于午溪之上,就将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午溪集》。《午溪集》10卷传本较少见,顾嗣立《元诗选》未收入陈镒的诗。他的诗以辞句清脱见长,但显得才气稍弱。集中应酬之作所占比例过大,是使得他的诗读之略感沉闷的原因,正如刘基等人曾指出的:如果把泛泛应景的诗删去一部分,或许更容易使人看出陈镒的才具。陈镒写诗虽然以淡雅为宗,以韦应物、柳宗元为效仿对象,但他的诗总体面貌仍然未能摆脱元末诗坛的影响。

  • 程玠

    程玠

    程玠,明官吏,医学家。字文玉,号松崖(或作“厓”)、丹崖。新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父兄皆以医名。少时勤研儒术,尤精医学。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据载尝途遇一丧车,见血从棺中滴出,染指而嗅之,谓棺中人未死。启棺针刺胸脯,果能言。治病重切脉。著有《松崖医径》两卷(一作四卷)。首论伤寒辨证及治方,又将各脏脉证之要,括而为图。以五脏及命门六图为纲,各腑附之。后列“治病合用药方”一百六十五首。另有《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大定数》、《太素脉诀》诸书,未见刊行。又《歙西槐塘松崖程正通先生眼科家传秘本》(刊或名《眼科应验良方》、《眼科秘方》、《眼科易知录》等,内容大同小异)一卷,署为程玠撰。然据江鼎臣序(1843年),此书作者程正通当为清中期(十八世纪)人。此书列眼科证治,绘眼病彩图,流传甚广。

  • 陈直

    陈直

    陈直,宋代元丰时人,曾为承奉郎,任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令。《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病学专著,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全书一卷二本笈,上笈16篇,为老人食治之方;下笈13篇,为老人医药之法和摄养之道。书末附有“简妙老人备急方”23条,以备老人不时之需。深受后代养生学家的推崇,凡能得到此书的都将它比喻为“如获隋珠和璧之宝”,并用其法侍奉老人,“饮食起居,咸得其宜,寿高八旬,而甚康健”。后世老年医学著作多遵循此书内容加以发挥。经元代邹铉续增并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传到朝鲜和日本后,被认为是“居家必用本”。本书对长寿老人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老年人的体质和心理有其特点,认为进入老年之后,气血渐衰,真阳气少,五脏衰弱,肠胃虚薄,形体虚羸,活动减少,心力倦怠,精神耗短,骨质疏薄,肌肉瘦怯。在心理上,老年人常“形体虽衰,心亦自壮”,性格多孤僻,或思念亲朋,容易伤感,因而发病。上寿之人,血气已衰,故发病特点往往是“危若风烛,百疾易攻”,以脾胃病和时令病为多。故全书自始至终重视脾胃,认为强调脾胃为“养老人之大要”。以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法。强调“人若能知食性而调之,则倍胜于药”,如无疾患,不需服药,只有“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并把饮食分为软食类、硬食类、饮料类和菜肴类4种。并认为养老食疗之法要因人、因时、因药、因病而灵活变通,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的食疗内容。重视老人的生活起居,防重于治,是该书又一特色。对老年人的起居护理、食药调配、精神保健、四时摄养等论述颇详。认为老年人的“行住坐卧,皆需巧立制度”。如衣服不需宽长,住处宜高燥向阳,坐椅宜作“矮禅床样”,行动需人陪伴照顾。老年人性格孤僻,易生郁闷,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强烈精神刺激和过度操劳,平时尽量满足其嗜好。要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特点,安排好老年人的活动、饮食、药物、增减衣服等,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陈直卓有见地的论著,被近代长寿老人认为是“老而少衰,衰而少病”的必读书。

  • 陈泰

    陈泰

    陈泰,约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二O年间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至仁宗延佑末之间在世。字志同,别号所安,长沙茶陵(今属湖南)人。延祐初,与欧阳玄同举于乡,以《天马赋》得荐,考官评语说:“气骨苍古,音节悠然。天门洞开,天马可以自见矣。”现赋及考官评语均在其集之首。官龙泉主簿,终于此任。一生薄宦,惟以吟咏自适,所传诗以七言歌行为主,占十之七八,大致气格近李白,造句则多类李贺、温庭筠,才气纵横,颇多奇句,如《秋江钓月图歌》、《朔方歌》、《松障图歌》等。诗中常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时平使汝困辕轭,不得变化腾为龙”(《赵子昂画马歌》);“纷纷鸾鹄好羽翼,莫笑垂翅南飞鸿”(《将离京师别李朝瑞陈伯奎二同年》),均是借物言怀,抒不平之气。其诗不只是个人身世之感,也有像《贫女行》、《渔夫词》、《集民谣二首》这种反映民生艰难的作品。有时将个人遭际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写得纵横豪健,沉郁苍凉。有《所安遗集》一卷,系其后人所编,明成化中重刻时已损坏过半。生平事迹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五一、《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八。

  • 陈会

    陈会

    陈会,明针灸学家。字善同,号宏纲。丰城(今属江西)人。针灸名医席友欲(字信卿)之徒,工针法。洪武、永乐(1368—1425)年间以针灸鸣世。行医授徒四十余年。初著《广爱书》十二卷,将针灸之法撰为诗赋。又虑其书浩博,乃择要纂为《广爱书括》,集治病要穴一百一十九穴为诗为图,总成一帙。传门人刘瑾、曾思明、姜彦思、胡思文、卢廷芳、吴复谦、刘瑜等二十四人。刘瑾尝将《广爱书括》改编为《神应经》。另著《全身百穴歌》,收入《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

  • 陈东

    陈东

    陈东(1087—1128),字少阳,镇江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年十七入学,后以上等贡入太学。钦宗即位,上书乞斩蔡京、王黼等六贼。金军围汴京,李纲以战事失利罢相,李邦彦力主与金议和,陈东率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李纲,斥逐李邦彦,从者达数万人,李纲复相。除太学录,连上五书,力辞不就。建炎元年,复上书乞留李纲,罢黄潜善、汪伯彦。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黄潜善以语激怒高宗,谓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遂与欧阳澈同时被杀,时年四十二。绍兴时追赠承事郎、秘阁修撰。陈东慷慨论议,忠义愤激,其气节为后世所景仰,南宋魏了翁称其“平居不与荣禄,缓急不当事任,而数陈大计,连忤巨奸,之死弗移,如陈、欧二贤,则又人所难能者”(《陈少阳文集序》)。忧国忧民之思往往贯穿于其诗文中,《大雪与同舍生饮太学初筮斋》诗有“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谁肯采摭传说闻达太上家。地行贱臣无言责,私忧过计如杞国”之句,愤世嫉邪,卓有深意(《梅诗话》卷上)。现存文章以奏疏为多,如《上钦宗皇帝》四疏论蔡京之罪,《伏阙上钦宗皇帝书》论李纲可任用,《上高宗皇帝书》论国家形势,刘宰谓其“辞旨鲠亮,字画遒劲,使见者骇叹”(《跋建炎第三书》)。陈东遗著在南宋嘉定时由李纲之孙李大有编为《尽忠录》,元大德中有重刻本,今不存,明正德十年复有重刊《尽忠录》。其文集在南宋时又刻为《陈少阳文集》十卷,魏了翁为作序,今存明天启五年刊本、明天启七年朱国盛刊本、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一六七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八三二收有其文。事迹见陈南《陈少阳行状》(《尽忠录》附录)、《宋史》卷四五五本传。

  • 陈性

    陈性

    陈性,清代古玉学家。撰《玉纪》一卷。该书把中国古玉分出产、名目、玉邑、辨伪、质地、制作、认水银、地土、盘功、忌油污等条目。

  • 从义

    从义

    从义(1042~1091),北宋僧。温州(浙江永嘉)平阳人,俗姓叶。字叔端。八岁出家,十七岁师事扶宗继忠,研习天台教义,后遍历诸方,先后住持大云、真白、五峰、宝积、妙果等五刹。二十七岁于妙果寺讲说天台四教仪,并撰写天台四教仪集解一书。师端介清白,寤寐三观,耽味著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威仪端正。师以隋唐以来他宗并立为患,谓彼等不本经论,但任胸臆修证,判释不尽佛意,故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又虽学承山家派四明知礼之正统宗学,力扬台家,然凡有论说,每迥异于四明知礼,后世乃以‘后山外’称之。晚年居秀州(浙江嘉兴)寿圣寺,大振宗风。元祐六年入寂,世寿五十,谥号‘神智’。著有法华三大部补注十四卷、金光明玄义顺正记三卷、金光明文句新记七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止观义例科一卷、始终心要注一卷、四教仪集解三卷、观经疏往生记四卷、十不二门圆通记三卷、金錍寓言记四卷、净名略记十卷、搜玄记三卷、法华句科六卷、菩萨戒疏科一卷等。[释门正统卷五、佛祖统纪卷二十一、卷二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

  • 吹万广真

    吹万广真

    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著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

  • 长灵守卓

    长灵守卓

    长灵守卓,北宋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僧人。灵源惟清弟子。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经得度。后游学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去之姑苏定慧寺,从释遵式学,通《华严经》。又从灵源清禅师学,清禅师迁黄龙寺,随往,侍之十年。既而至太平寺,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庐州能仁、资福等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时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宣和五年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存世,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一二八四至一二八五录其偈颂诗铭二卷。事迹见释介谌撰《行状》(《长灵守卓禅师语录》附)、《五灯会元》卷一八。

  • 楚石梵琦

    楚石梵琦

    楚石梵琦(1296~1370),元代禅僧。明州(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九岁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二十二岁为道场寺侍者,又典藏钥。一日,阅首楞严经有省悟,惟虽自通文意,犹胶碍于名相。后参究径山之元叟行端,初仍群疑塞胸,时逢英宗招善书者,师应召,一日闻西城楼上鼓鸣,始彻悟,遂嗣元叟之法,时年二十九。其后历住海盐福臻寺、天宁永祚寺、杭州凤山报阁寺、嘉兴本觉寺。至正七年(1347),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十七年,住持报恩光孝寺,十九年,退隐永祚寺,于寺西侧筑居,自号西斋老人。二十三年再住永祚寺,未久再隐,专修净业。洪武初年,受敕说法于蒋山(江苏江宁县东北,即钟山)。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法嗣有莹中景瓛等。著有楚石梵琦语录二十卷、西斋净土诗三卷、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和天台三圣诗等。[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序、卷二十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塔铭、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续灯正统卷十五]

  • 曹源道生

    曹源道生

    曹源道生,南宋临济宗虎丘派僧。号曹源。南剑(福建)人。为密庵咸杰之法嗣,出世于饶州(江西)妙果寺,其后历住信州(江西)龟峰寺、饶州荐福寺。著有曹源和尚语录、曹源生禅师语要各一卷。生卒年不详。[五灯会元续略卷五、续传灯录卷三十五]

  • 陈公献

    陈公献

    陈公献,字良谟,广陵(今扬州)人,生卒不详,生活于明末清初。生于武将世家,生而膂勇,精武技、兵法、黄老之术。后潜究六壬,成一代六壬大家。著有《六壬心印赋》注、《六壬指掌赋》注、《大六壬会纂》等。 安徽程翔云于[清]顺冶庚寅(一六五0)遇陈公献,程氏虽已潜心鑽研六壬术二十多年,对陈氏六壬术之精深甚为折服。遂将陈氏《六壬心印赋》注、《六壬指掌赋》注、《大六壬会纂》三种,及以陈氏六壬占验课案为基础,附上程氏及庄公远的六壬占验课案,辑成《大六壬占验指南》一卷,再加上庄公远《大六壬神煞指南》一卷,共辑成《大六壬指南》五卷。

  • 蔡正孙

    蔡正孙

    蔡正孙(1239—?),宋元间文学家。字粹然,自号蒙斋野逸。谢枋得门人。宋亡,尽去举子之习,而肆意于诸家之诗,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撰成《诗林广记》前集10卷,后集10卷,为晋、唐、北宋的诗选(前集选晋、唐诗人30人,后集选北宋诗人29人),全书共选诗和附诗671首,引诗话等资料书约170多种,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清厉鹗《宋诗纪事》实用其例。亦工诗,《叠山集》附其《送叠翁老师北行和韵》:“山色愁予渺渺青,平生心事《杜鹃行》。霜饕雪虐天终定,岁晚江空水自清。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离》明《坤》顺文箕事,此是先生素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