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

陈实功
  • 姓名:陈实功
  • 别名:字毓仁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南通人
  • 出生日期:1555
  • 逝世日期:1636年
  • 民族族群:

陈实功(1555~1636年),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年多病,少时开始究心医学,并学外科,注重参阅内、外等科医籍及文学、哲学著述。行医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注重吸收各家之长,编成《外科正宗》(1617年)一书,分门别类,条理清晰,论述外科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症之顺逆、治疗方剂和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附录自己所治疗的成功或失败的病案。所记疾患,包括肿瘤、痔疮、皮肤性病等等,收集明以前内服外治的有效方剂甚多,有列症详,论治精的特点。其中记述不少手术,如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下颌骨脱臼整复、咽喉和食道异物摘除等等,均为外科史上较突出的成就。关于肠痈(阑尾炎),指出系由“男子暴急奔走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肠道而成”,或因“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坐起活动,……以致肠胃内容停滞而成”,或因“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书中绘有肠痈图,其部位正在今所知之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说明陈氏的观察之细致。关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他继承了前人的治疗经验,正确地记述了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预后,认为:“凡脱疽多生手足,且以足为多。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指传遍则上至脚面。其疼如烫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烂,其秽则异香难解,其命则仙方难活”,并记述了保守治法和方剂,强调用利刀寻至本节缝,将患指徐顺取下,并指出早期截指、趾在治疗上的价值。陈氏在外科诊治思想上,强调内外结合,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处,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故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手术并重,对脓肿类疾患,主张尽早手术切开引流,反对单纯采用保守疗法,并且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陈氏注重医德,提出医家的“五戒”、“十要”。前者主要包括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医生不得远游和擅离职位,以防危急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发生意外等等。后者主要是要求医生要勤读古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以使临证不致发生错误;对药物则要精选,不可粗制滥造。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陈实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通史。张彦远(约815~约875),字爱宾,河东(今山东永济)人,乾符初官至大理寺卿。本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十卷。记述自轩辕黄帝起至唐会昌元年间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的传记和有关绘画史论的专文十六篇,其论述中多有卓见,如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以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阐明书画同笔同理等。传世版本有明王世贞刻《王氏画苑》本,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和清张海鹏刻《学津讨源》本。

蜕庵集

蜕庵集

诗别集。五卷。元张翥撰。《元史》本传称张翥遗稿不传,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清王士禛《居易录》著录《蜕庵集》四卷,衡山释大杼北山编集,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锡山郎成抄本。采入《四库全书》者为朱彝尊所藏,五卷,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另有明刊本,题《张蜕庵诗集》,四卷。按张翥与大杼为方外交,翥殁于元末,此时朱元璋北伐,燕京不守,翥无嗣,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录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翥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此集亦非全本也。”又金章宗明昌(1190—1195)、承安(1196—1200)间,亦有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载其诗“矮窗小户寒不到”等句,诸书援引,有与元张翥误为一人者。今见《蜕庵集》有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刊本四卷,为衡山释大杼北山编集,前有豫章沙门释蒲庵来复序,后有洪武十年(1377)冬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天台释宗泐序。民国初年董康诵芬室据以覆刻,后又收入《四部丛刊》。谬荃荪为补抄序一首、诗二十三首,又据劳氏丹铅精舍辑本补文一首、诗十一首。又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通史(第一册)

中国通史(第一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礼经会元

礼经会元

四卷。宋叶时撰。叶时生卒年不详,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间(1184)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任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号文康。《礼经会元》以概括《周礼》而立论,共一百篇。除第一篇总序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佚外,其发挥经义实为九十七篇。其中《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附以图,由于刊本错乱,“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为“乐舞”之图,“祭乐”之图移于前幅。《礼经会元》体例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略同,议论多互相矛盾,从内容上看,《太平经国》所论庞杂,《礼经会元》则无此疵。叶时受当时疑古风影响,极力驳贬前儒而立己说,如“注疏”一篇,认为刘歆诬《周礼》,基本承先儒旧论;“补亡”一篇,认为《冬官》散见五官,与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相同;至于认为河间献王以《考工记》补《冬官》是多余的,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则无根据;又驳难郑玄所注深害《周礼》,诋其不该用纬书注《周礼》以及用《国语》注“分野”等,则过于偏颇。其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则显与时事不合。然总体而论,叶时的《礼经会元》对《周礼》概括基本准确,较为可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是后世研究者研究《周礼》的一部有价值参考书。《礼经会元》版本有:元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明嘉靖萧梅林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元至正杭州路儒学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元至正藤花榭刊本;汪氏丛刊本;陆有元刊本;明初黑口本;陆子全书本;明复刊元至正本;洞庭席氏刊本;清许元准刊本;乾隆桐柏山房刻本;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摩诃止观科节

摩诃止观科节

摩诃止观科节,一卷,唐法藏撰(总目录佚名),日本禅叡题记。

大楼炭经

大楼炭经

略称楼炭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载须弥四洲之相状、世界之成立及其破坏时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