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直

陈直
  • 姓名:陈直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直,宋代元丰时人,曾为承奉郎,任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令。《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病学专著,成书年代不晚于1085年。全书一卷二本笈,上笈16篇,为老人食治之方;下笈13篇,为老人医药之法和摄养之道。书末附有“简妙老人备急方”23条,以备老人不时之需。深受后代养生学家的推崇,凡能得到此书的都将它比喻为“如获隋珠和璧之宝”,并用其法侍奉老人,“饮食起居,咸得其宜,寿高八旬,而甚康健”。后世老年医学著作多遵循此书内容加以发挥。经元代邹铉续增并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传到朝鲜和日本后,被认为是“居家必用本”。本书对长寿老人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老年人的体质和心理有其特点,认为进入老年之后,气血渐衰,真阳气少,五脏衰弱,肠胃虚薄,形体虚羸,活动减少,心力倦怠,精神耗短,骨质疏薄,肌肉瘦怯。在心理上,老年人常“形体虽衰,心亦自壮”,性格多孤僻,或思念亲朋,容易伤感,因而发病。上寿之人,血气已衰,故发病特点往往是“危若风烛,百疾易攻”,以脾胃病和时令病为多。故全书自始至终重视脾胃,认为强调脾胃为“养老人之大要”。以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法。强调“人若能知食性而调之,则倍胜于药”,如无疾患,不需服药,只有“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并把饮食分为软食类、硬食类、饮料类和菜肴类4种。并认为养老食疗之法要因人、因时、因药、因病而灵活变通,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的食疗内容。重视老人的生活起居,防重于治,是该书又一特色。对老年人的起居护理、食药调配、精神保健、四时摄养等论述颇详。认为老年人的“行住坐卧,皆需巧立制度”。如衣服不需宽长,住处宜高燥向阳,坐椅宜作“矮禅床样”,行动需人陪伴照顾。老年人性格孤僻,易生郁闷,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强烈精神刺激和过度操劳,平时尽量满足其嗜好。要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特点,安排好老年人的活动、饮食、药物、增减衣服等,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陈直卓有见地的论著,被近代长寿老人认为是“老而少衰,衰而少病”的必读书。

猜你喜欢的书

群星灿烂的年代

群星灿烂的年代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帕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也是一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纪实文献,诗人、作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力量急剧分化,文学流派也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一部翔实的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作者帕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痴人之爱

痴人之爱

《痴人之爱》是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长篇代表作,由其自身经历改写而成,堪称日式恋爱美学经典之作。关于一段失控的培育之爱,一个调教者反被调教的故事,其对人性欲念的极致书写,让人难以言喻,唯有叹息。"我对她爱憎的情绪就像猫的眼睛那样,一个晚上能变化好几次。"二十八岁的河合让治收养了十五岁的少女娜奥密,意图将其调教为"伟大的""了不起的"女性。然而,娜奥密虚荣自负、风流成性,于天真外表下暗藏心机,河合被其迷人外表蛊惑,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的需求,甘愿接受娜奥密的各种条件,最后,发誓成为她的奴隶,任其摆布……因为爱,你会忍受很多先前想象不到的屈辱。内容讲述了一段失控的养成之爱,以自我和人性的解放为基调,展现了对女性美的绝对忠实,企图以此拒斥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探讨了关于爱情、人性和欲望的主题。书中对于人性欲念的极致书写,让人难以言喻,唯有叹息。为了爱,我可以付出一切;为了爱,我也可以不是我。

域外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

外国短篇小说选集。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共两册,先后于1909年3、7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寄售。书名篆体题字,为陈师曾所写,毛边。第1册收小说7篇,其中安特烈夫的《谩》和《默》两篇署“树人”译。第2册收小说9篇,迦尔洵的《四日》署“树人”译。1921年增订改版成一册,共收37篇译作。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以周作人名义印行。集中选译作品多为近代短篇,特别偏重于北欧诸国。对集中有关作家及作品逐一作了简要评介。茅盾充分肯定《域外小说集》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的开拓之功。在《译文》1954年10月号,茅盾刊载《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在谈到近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时,说:鲁迅“所计划、翻译和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1909年)中,俄国的契诃夫,波兰的显克微支,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第一次以真朴的面目,与我国读者相见”。《世界文学》1977年第1期茅盾发表《学习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一文,提到《域外小说集》时说: “这个短篇小说集是继续《摩罗诗力说》的主旨,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的反映人民痛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把反映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的叛逆和反抗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用意和《摩罗诗力说》是相同的。”

止山集

止山集

诗文别集。明丘云霄(号止山)著。二十卷。本集又析为《南行集》四卷、《东游集》二卷、《北观集》四卷、《山中集》十卷。前三集均为诗集。《南行集》卷首有嘉靖十三年(1534)丰熙序,卷一为《建安稿》,卷二为《延津稿》,卷三、卷四为《晋安稿》。《东游集》二卷均为《括苍稿》。《北观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黎节序,卷一为《楚稿》、《越稿》、《吴稿》,卷二为《宋稿》、《鲁稿》、《齐稿》,卷三、卷四为《燕稿》。《山中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冯承芳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赋,卷六至卷一○为文。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据以录入。

芦川词

芦川词

中国古代词集。张元干著。通行本有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今人唐圭璋辑《全宋词》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元干(1091—约1170),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宋永福(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年,为李纲僚属,参予汴京保卫战。南宋初年,以将作监丞致仕南归。晚年寓居福州。收词180余首。元干在北宋政和、宣和间已以词著称,风格清新婉丽;南渡后,词多悲愤苍凉之作,开南宋爱国主义词派之先河。有明代毛晋刻本。别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凡2卷。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四十卷。高闶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着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官至礼部侍郎。后因忤执政,一斥不复,家食累年,中寿而卒。学者称之“息斋先生”。此书为高氏晚年家居所着,大旨以程颐《春秋传》为本,故仍冠以程颐原序。其说则杂采唐宋诸家,以己意折衷,不复注明引者姓名。南宋古文大家楼钥《序》称:“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此书虽宗程颐,但却时有从违。如程颐据汉薄昭与淮南王书有“齐桓公弟”之语而谓公子纠为桓公弟,而高氏则依据三传、《史记》、《荀子》之文,谓公子纠为桓公之兄。但其大义则全主程氏。程氏《春秋传序》云:“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高氏发挥其说,认为孔子“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为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主旨虽谬,然于考证亦有所得。如解“向戌盟于刘”云:“凡因来聘而盟者,必在国内。刘,王畿也,岂有来聘鲁而远盟于刘者乎?盖下文有‘刘夏’,传者以为春夏之夏,与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文同,故误增‘于刘’二字耳。”其精辟若此。《四库提要》评其书“惟于地理少疏……然在宋代《春秋》诸家中,正大简严,实可与张洽相匹,非孙复、崔子方辈可几及”。清《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于此书采取最多。此书最早为南宋刻本,但原书久佚,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及各书所引高闶说中辑出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十四卷,《四库全书》编辑者因其篇页繁重,乃析为四十卷。现存清聚珍版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