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年

蔡松年
  • 姓名:蔡松年
  • 别名:字伯坚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107
  • 逝世日期:1159
  • 民族族群: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晚年自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年守燕山,后改仕金朝为翰林学士。天会年间,蔡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自此为真定(河北正定)人。他曾从元帅府与齐伐宋,任行台刑部郎中。都元师宗弼领行台事,伐宋,他兼总军中六部事。以宋称臣而师还,宗弼入为左丞相,荐他为刑部员外郎。皇统七年(1147)他迁为左司员外郎。在宗弼府时,完颜亮以宗室子身份,也在宗弼军中任职,与蔡松年相厚善。完颜亮登位不久,他被擢吏部侍郎,不久迁户部尚书,完颜亮迁中都,徙榷货物以实都城,复钞引法,都是蔡松年建议的。完颜亮谋伐宋,因蔡松年家世仕宋,故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视听,遂以蔡松年为贺宋正旦使,使还,改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迁尚书右丞,又改左丞,封郜国公。后来又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公。正隆四年(1159)卒,谥文简。

蔡松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芦浦笔记

芦浦笔记

《芦浦笔记》10卷,宋刘昌诗撰。据作者自序所称,此书“凡百余事,萃为十卷”,今本卷数仍旧,但仅有87条,则已有所散佚。本书内容偏重于考据,“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变迁,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上自先秦典籍,下至宋代典章制度,以及作者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载或考证。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态度认真,文中颇多创见。如第1卷“约法三章”条,谓《汉书·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句当在“约”字下断句,“约”字不应作省约解;第10卷“杜诗句差”条,辩杜甫《觅胡孙》诗之错简;第4卷“心经”条,驳欧阳修《集古跋》题《多心经》之误等等;均有所见,且言之成理。另外如第2卷“内长文”引《汉书·武帝记》元朔三年大赦天下诏书中“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两句,从魏晋以来通行本都是如此,“内长文”3字不知何意,张晏和颜师古强作解人,谓“长文“是”长文德”之意,刘昌诗据古本《汉书》,知“内长文”当作“而肆赦”,3字皆讹。此说极为有理,但今天的标点本《汉书》仍作“内长文”,没有注意到刘昌诗的这条考辩。本书保留了宋代的一些珍贵史料和佚文,如第9卷张械的《悫斋铭》就不见于本集。第5卷的《赵清献公充御试官日记》,为北宋嘉祐六年(1061)的进士考试编排官日记,是一份宋代科举的实录,对于研究北宋的科举制度很有参考价值。此书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龙虎手鉴图

龙虎手鉴图

龙虎手鉴图,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宋代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首列一图,以干支和卦象方位匹配水银、白银、黑银、朱砂、黄土、青龙、白虎、烧铅、煮汞。后附图解,指示天道阴阳运转次序及内丹修炼之火候。宣称:「还丹不依天道,必无成理」;「终而复始,运毂如轴,徧克既定,日辰无差,则天道阴阳之动息可移于掌握之执也。」图解之后,又有七绝诗十八首,皆述内丹修炼之术。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嘉靖壬午本。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二百四十则。罗贯中著,约成书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此外还有成书于宋以前、宋、元、明中叶等说法。它最初是以抄本流传,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刊本,是弘治间蒋大器作序、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大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此书刊本很多,书商刻书时屡易名色,如《三国志》、 《三国志传评林》、《三国志传》、 《三国英雄志传》等,明刊本不少于二十余种。明建阳吴观明刊本题《刻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全像百二十回》,以二则合并成一回, 目录每回二句,取前后两则标题合并而成,唯第九回稍有不同。它与嘉靖本其实并无二致,但却开了合并回目的先例。 清康熙刊本《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是此后三百多年流传很广的刊本。毛评本是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毛宗岗(字序始)在父亲毛纶的帮助下评改的。他舍弃分卷,整顿回目,合两则为一回,用两个偶句作目录,用删、增、削的方法,将正文修改润色,删除大部分诗词韵文,每回都作了评点,遂成为定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明·交光真鉴述著,交光大师是明朝的讲经法师,他认为,从唐朝到明朝各家《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注解,大都是依据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经上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交光大师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当,不是佛在《楞严经》上的意思;佛在经上讲的是"舍识用根",而智者大师的《止观》还是用心意识修,不是舍识用根。所以他重新注解《楞严经》,取名《正脉疏》,自己解释说:「但惟曲顺圣经本来语脉,而疏导之务,令前后照应、语脉贯通。」所以后来研究《楞严》的人,就把从前的称为是古注,交光大师是今注、新注,这就有新旧古今两派了。《正脉疏》确实是讲得好,但是"舍识用根"凡夫真不容易做到。什么人能舍识用根?《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做到了,就是圆教初住以上,所以这个非常非常不容易,那是接引上上根的人,中下没分,所以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法华论疏

法华论疏

凡三卷(或二卷)。隋代吉藏(549~623)述。为世亲所造‘法华论’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吉藏著有诸多有关法华经之注释书,其立场深受法华论之影响,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全书旨在指出南北朝时代四宗、五时等教判之歪曲法华经意,例如贬低法华经为无常教或覆相常住教;谓华严经未有根本一乘佛乘之真实义,涅槃经无佛性常住义等。故吉藏乃立于三论宗之立场,力说法华一乘之旨,以阐明法华之经意。此书予教理史之影响极大。

浴佛功德经

浴佛功德经

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