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成廷珪
成廷珪(1289~约1362),元末著名诗人。字原常,一字原章,又字礼执,扬州(今属江苏)人。好学而不求仕进,早年奉母居扬州时,于庭院植竹,有山林意趣,自题住所为“居竹轩”。晚年遭世乱,避于吴中,后卒于华亭,年七十馀。他的朋友郜肃在《居竹轩诗集》序中说,他与张翥为忘年友,王逢有《近故二首》,末注云:“成廷珪寓维杨,卒于至正末年。”成死后,郜肃、刘钦搜集他的遗稿,编辑刊行,张翥为集作序。他自谓“仕宦无天分,田园无先业,学艺无他能,惟习气在篇什,朝哦夕讽,聊以自娱而已”,作诗十分认真,与人谈论,而心中却“注思揣练,有得则跃跃以喜,一字或聱,必贴乃已”(张翥序)。其诗在音律、体制等方面,往往得益于张翥,当时诗名与张相颉颃。又与名流杨维桢、杨基、李黼、危素、余阙、张雨、倪瓒等相唱酬。五言诗不事雕琢,七言古诗颇道丽,七言律最工,深合唐人之体,但其七律没有张翥七律一气贯注的优点。其诗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元末社会动乱的面貌,如《戚戚行》、《悲徐州》、《射鸭谣》和《林泉民》等,后者跳出了描写林泉生活的老路,在隐居避世的生活中,“亦有催租吏,敲门横索钱”。他的名作《题宋徽宗白头翁图》诗意苍凉,结句“啼得山禽也白头”既点明题意,又揭示靖康之变带来的悲哀,这就是吴中邹奕所说的“变化寻常之言为警策之句”。有《居竹轩诗集》四卷,前有张翥、危素等五序。生平事迹见《元诗选·二集》小传、《元书》卷八九。
-
陈岩
陈岩(1240~1299),字民瞻,号清隐,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生于宋末,博极群书,负用世大志,屡举进士不第。淳祐中尝辑杜甫诗句为《凤髓集》,已不传。元初,世祖征求遗逸,遂汗漫江湖,以逃其名。后归老九华山,读书自适,自号九华山人。大德三年(1299)卒,葬云鹤山。陈岩隐于九华山时,啸歌自放,遍游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七言绝句,以纪其胜。清四库馆臣评其诗集曰:“九华山自唐以李白得名,诗家多有题咏,而取泉石洞壑之胜,遍加品目,实莫备于是编。其诗亦俱潇洒出尘,绝去畦经,有高人逸士风格,不仅足供山志采择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著有《九华诗集》一卷。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一六、《元史类编》卷三六、《元诗选·癸集》甲集小传、《宋诗纪事》卷七九。
-
陈起
陈起(生卒年未详),宋代诗人,书商。字宗之,号陈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贡第一,时称陈解元。事母至孝。开书肆于睦亲坊,以刻书、售书为业。《四库全书总目》说:“今所传宋本诸书,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皆所刻也。”曾辑刻南渡后江湖诗人的诗集为《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均载于《永乐大典》),以此知名于时,凡南宋江湖诗人,皆与之友善。亦工诗,诗属江湖派,今存诗集《芸居乙稿》、《芸居遗诗》各1卷。陈起生当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权相史弥远当政。据周密《齐东野语》、方回《瀛奎律髓》等书记载:宝庆初,史弥远废立之际,陈起赋诗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两句虽系改刘子翚《汴京纪事》“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而成,却被言官指为谤讪,陈起因此而被流配,同时被从诗中罗织罪状加以弹劾者,尚有刘克庄、敖陶孙、周文璞等人,《江湖集》亦被劈版。同期诗人郑斯立有诗《赠陈宗之》,对陈起的开书肆售书及其诗歌创作,均给予赞美,有“读书博诗趣,鬻书奉亲欢”,“诵其所为诗,刻苦雕肺肝。陶韦淡不俗,郊岛深以艰。君勇欲兼之,日夜吟辛酸”诸句。《四库全书总目》也充分肯定其编辑、刊刻《江湖集》的贡献:“南渡后,诗家姓氏不显者多赖是书以传,其摭拾之功,亦不可没也。”又说:“俾宋季诗人姓名篇什湮没不彰者,一一复显于此日,亦谈艺之家见所未见者矣。”
-
程文囿
程文囿(1761~1833),字观泉, 号杏轩。清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少业儒, 长习方书, 遂精于医学。以医书浩繁, 学者苦难遍阅, 乃积数十年之力, 上自《灵枢》《素问》, 下至历代名家, 采书三百余种, 综贯众说, 去芜存菁, 分类汇编而成《医述》十六卷, 包括《医学溯源》《伤寒提钩》《伤寒析疑》《杂证汇参》《女科原旨》《幼科集要》《痘疹精华》《方药备考》。尚有《程杏轩医案》三集, 录所治疑难病证之验案, 对真寒假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证, 辨析尤为精当。治学能融贯诸家之长, 遣药立方灵活多变。
-
陈诚
陈诚(1365年—1458年),明代官员。又名朴斋,字子鲁,号竹山。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曾南逾岭海、北抵幽并、东至闽越、西自关陕至于秦陇河湟,处理明朝同周边各地关系。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永乐四年(1412),入内府文渊阁预修《永乐大典》。永庆十年(1418),任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翌年,统治中亚的蒙古帖木儿王朝遣使至明朝供奉方物。诚受命同中官李达、户部主事李暹等人护送该使臣归国,并赉敕及礼品赏赐西域诸地。永庆十一年(1419)离京西行,次年十月抵达目的地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永庆十三年(1421)年底返京,历时3年。此行增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地和中亚各国的了解,扩大了明朝的影响。西行见闻整理成《西域行程记》、《西域藩国志》、《狮子赋》三种进呈朝廷。永乐十四(1422)到十八年(1426)间,又奉命同中官鲁安等人多次出使西域和中亚哈烈等地。仁宗即位,一改此前政策,于西使途中招回陈诚。后官至广东参政。著有《竹山文集》。
-
陈徽言
陈徽言(?—1857),字炯斋,白族,生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云南省剑川县人。父宗鲁、伯父师鲁皆进士出身,长期官居京楚两地,伯兄又官广东,自幼随父兄游居在外,奔走京楚、粤之间。及长,足迹已半天下。以国子监典籍,举于直隶,稍后以军功保荐通判。早殁。自幼颖敏,强记博闻,交游较广,留心地方风物掌故,善诗文,文笔清丽,但佚散较多,仅存《南粤游记》、《武昌纪事》二书。经邑人赵藩收入《云南丛书》刊行存世,诗集《海潮》多失散,吴昌言就其所忆附《武昌纪事》、《新纂云南通志》有传。陈徽言是清代后期白族重要文人,他的《南粤游记》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体,对岭南地方风物掌故记述尤详,为后学者所重。
-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号近村,又号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钱塘(今属浙江)人。宋咸淳中即有诗名,与白珽并称吴下,人谓之“仇白”,当时名士张雨、张翥、莫维贤等都与之结交。宋亡后,曾以逸民自居,与周密、张炎和方凤等常相唱和。元至元中被迫出任溧阳州儒学教授,转宝庆路教授,不赴,改将仕郎、杭州路总管府知事。晚年退隐后,喜与方士游名山佛寺,足迹所到,常有题咏,是元初南方诗坛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曾赠诗方回,有“老尚留樊素,贫休比范丹”之句,对方回极尽嘲讽,为此几乎被方回所构陷。其论诗主张与戴表元相一致,近体主唐,古体主《选》(见方凤《仇仁近诗序》)。其友人释弘道赠诗说:“吾爱山村友,诗工字亦工。波澜唐句法,潇洒晋贤风。”仇远论诗也有与江西诗派一致处,如批评“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识也。若不用事者,正以文不读书之过耳”(《自跋诗卷后》),这与黄庭坚的话如出一辙。于宋诗人中,他独尊陈与义,称“简斋吟册是吾师”。宋亡之初,所作诗有兴亡之感,情绪感伤,如“凤鸟不来山寂寂”(《凤凰山故宫》)、“赐火恩荣皆旧梦”(《和韵胡希圣湖上》)之类。另一类诗写得冲淡幽静,有闲适之趣,“阿母抱孙闲指点,疏林尽处是栖霞”(《卜居白龟池上》),即属此类,这类诗被前人认为写得“优游自得,以避乱世,气和词平,若不与世故者”(明徐伯龄《蟫精隽》)。仇远论词尊姜夔,其词多为写景咏物之作,沿宋季馀习,偏于清空。前人评他的词说:“其咏蝉[齐天乐]极可诵”,又评[八犯玉交枝]“其纵横之妙,直似东坡”(《历代词话》卷九),这是指词风的清妙飘逸而言。著有《金渊集》,皆官溧阳所作,取伍子胥投金濑事以为名,原集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有《山村遗集》,清人项梦昶所编,残缺不全。明瞿暹所编《山村遗稿》有仇远七律三十八首、瞿佑七律五十首,书后缀《山村逸诗》一卷,诗五十四首,杂著二首。其词集为《无弦琴谱》,另有笔记小说《稗史》。其生平见《至顺镇江志》卷一七、《两浙名贤录》卷四六、《(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七八、《元诗选·二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七。
-
曹仁伯
曹仁伯(1767~1834),清代医学家。名存心,号乐山,江苏常熟人。钻研《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对金、元、明、清医家注述,亦有心得,行医于常熟、苏州一带,有弟子数十人。撰有《琉球百问》(1824年),为回答其琉球弟子占风仪所提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论述临床立法处方,旁及针灸、本草等,对拟方用药,医理阐述,均有发挥。《继志堂医案》(约撰于十九世纪中叶),为其临证心得和经验的记录,其治内科杂症,善于剖析病情,推论病源,对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症尤有经验,每能据病程之火暂,辨邪正盛衰,随机立法,对脾胃说,颇有体会,并善于化裁古方。清代柳宝诒评论曹氏医案,称其“审证的确,用药精当,有以匙勘钥之妙”。
-
传灯
传灯(1553—1627),俗姓叶,号无尽,别号有门,太末(今龙游)人。自幼慧悟,少年时接受儒学,参加过科举考试,随即摒弃仕途。19岁从进贤映庵禅师削发出家,又拜百松法师学法华、楞严经,百松以金云紫缕袈裟付之。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经义,精进不怠,自此讲声远播。后定居幽溪高明寺,讲经说法40余年,成为佛教天台宗第十九世传人,被尊为“天台宗中兴之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应守庵禅师邀请在新昌大佛前登座讲经。每次修行四次“三昧”,身先示范。每注经卷,必披戒衲。前后应讲席70余期,听者如云。晚年回家乡,讲经于东安寺,名贤翕集。天启七年(1627),卒于高明寺。其墓在佛陇山。著作有《天台山方外志》、《天台传佛心印记》、《华严经注》、《楞严会解》、《楞严玄义》、《楞严圆通疏》、《伽经注》、《阿弥陀经略解》、《圆通疏》、《维摩经无我疏》、《观无量寿佛经》、《图颂诸经疏义》、《永嘉禅宗集注》、《吴中石佛相好忏仪》、《仪般若融心论》、《菩萨戒忏》、《性善恶论》、《幽溪大师文集》、《幽溪别志》等24种100多卷。。
-
迦才
迦才,唐代僧。生卒年不详。贞观年间,住于长安弘法寺,勤修净业,弘扬净土法门。受道绰之影响,着手整理净土诸论著,而撰有净土论三卷,主张念佛以观想为主。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之静琳传所载,弘法寺乃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正平公李安远所造,静琳始住之。静琳者,系摄论之宏扬者,故于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遂推定师为摄论宗僧。余事迹不详。
-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淳熙二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摄郡事,皆有治绩。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改淮南西路参议官。自以沉沦州县,无补于世,置之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著有《江湖长翁文集》,陆游为其文集序,称能居今笃古,一洗纤巧摘裂为文、卑陋俚俗为诗之病。明李之藻序亦称其“学赡而笔劲”,“诗则宋诗,文则涉汉轶唐”。《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文则恢奇排奡,要亦陈亮、刘过之流。其他札子诸篇,多剀切敷陈,当于事理。记序各体,锤字炼词,稍伤真气,而皆谨严有法,不失规程”(卷一六一)。文集最初由其子师文刊刻行世,原本已佚,明李之藻于万历间据抄本重刻,与秦观诗文合为一集,今存李之藻刻本、《四库全书》本。近人赵万里又辑有《江湖长翁词》一卷,收入《校辑宋金元人词》。《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十首。《全宋诗》卷二四二二至二四四一录其诗二十二卷。《全宋文》卷五七四九至五七七○收其文二十二卷。事迹见郑兴裔《荐举陈造状》、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二九。
-
陈仲子
陈仲子,又称田仲、陈仲、仲子、於陵仲子。战国时齐国人。出身贵族。其兄“禄万钟”,他“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孟子·滕文公下》)。主张“不恃仰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被匡章视为“廉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一方面认为“齐国之士”必以“仲子为巨擘”,另一方面又认为“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同上)。全祖望《经史答问》云:“仲子若生春秋之世,便是长沮、桀溺、荷蒉、荷蓧、楚狂、晨门一流。然诸人遇孔子,则孔子欲化之,仲子遇孟子,则孟子力诋之: 便是圣贤分际不同。……孟子责之过深矣。”《荀子·非十二子》认为其“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无著作留传。
陈仲子,亦当时特立独行之士也。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弗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滕文公下》,《孟子》卷六,页十五至十六) 荀子曰: 忍情性,綦谿利跂(王先谦云:“犹言极深离企。”),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页十三)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者曰: 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齐策》,《战国策》卷四,《四部丛刊》本,页六十五) 陈仲子弃富贵而居於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
陈师
陈师,字思贞,钱塘(今杭州)人。少时即浸淫书籍。明嘉靖(1522—1566)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今甘肃境内)知府。著有《览古评语》、《禅寄笔谈》等,并有茶事专著《茶考》。该书末尾有卫承芳万历二十一年(1593)题跋,云:“永昌太守钱唐陈思贞……口诵耳闻,目睹足履,有会心慨志处,胪列手存,久而成卷。”由此可知,《茶考》系陈师晚年之作。《茶考》论茶随笔。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仅见《茶书全集》本。约一千字,共五则,分别考证唐代释皎然所撰 《茶诀》,辨别蒙顶之茶,明析“旗枪”之义,比较诸茶品第高下,介绍烹煎之法。均为略有所见,随笔记下,未作系统全面考证。后有万历癸巳年 (1593) 卫承芳跋。
-
楚圆
楚圆(986~1039)宋代禅僧。全州清湘(广西桂林)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未久游襄沔之门,与守芝谷泉结伴入洛阳。闻善昭之道望为天下第一,遂赴汾州,依止二年仍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所训亦皆流俗之鄙事。师一夕诉之,语未竟,昭熟视而骂曰(大五一·四八二上):‘是恶知识,敢裨贩我!’举杖逐之。师欲伸解,昭更掩其口。师忽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约十二年(一说七年),尽领其旨。后至并州,访唐明智嵩,更与当世名士杨大年、李遵勖时聚论道。后欲归乡省母,过筠州(四川),于洞山见晓聪,依止三年,又游仰山。时杨大年寄书宜春太守黄宗且,请师住于袁州(江西)南源广利寺,居三年,辞而省母。又谒神鼎洪諲。洪諲大加赞赏,由是声名大扬。既主潭州(湖南)道吾之席,次住石霜山崇胜寺,又转南岳福严寺,后迁潭州兴化寺。宝元二年正月于潭州兴化寺示寂,世寿五十四。谥号‘慈明禅师’。垂寂之际,感染风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闻,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五十人中,以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成一派。遗有石霜楚圆禅师语录一卷(慧南重编)。
-
程远
程远(?—1617年后), 明人。字彦明,江苏无锡人。善刻印,其印汰去俗体,止存雅制。由隶入篆,驱今为古,神法并合,巧力具到。与寿承(文彭)、长卿(何震)鼎立为三。明万历三十年(1602) 辑自摹刻印为《古今印则》 四册, 谱末附治印论著 《印旨》 一卷, 苏宣、梁为之校订, 王稚登、朱志蕃、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序。
-
陈鍊
陈鍊[liàn](1730—1778),清印学家。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同安人,后流寓于华亭。书法怀素,学刻印,悟杜甫“书贵瘦硬通神”的美学观点,又得朱修能印谱,进而穷搜博采,篆法刀法,直造于古,而不拘一格。其篆刻美学思想,认为“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如果“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强调逸品为篆刻的最高审美标准,认为“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是神品的境界。“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是妙品的境界。“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是能品的境界。“少士人气,亦非能事,惟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间另有一种别致”,是逸品的境界。逸品非人工所能达到,故置于神品之上。又提出“琴有不弹,印亦有不刻”(《印说》)的美学命题,强调石不佳、篆不配、义不雅、器不利、兴不到、疾风暴雨、对不韵者、不是识者等八种情况,不进行篆刻创作。对于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又提出不精诣、不通文、不精篆学、笔不信心、刀不信笔等五者不可刻,反映其严肃认真的艺术审美态度。提出对印章创造和鉴赏的各种美学范畴,指出“本来元气”的人,“见印辨印之幽微,有定然之见,透彻之悟”,是“元气”的象征。又有“情”、“兴”、“古”、“坚”、“雄”、“清”、“从”、“活”、“转”、“净”、“娇”、“松”、“称”、“整”、“丰”、“庄”等美学范畴的阐述,反映其寓意有哲学意味的丰富美学思想。著有《印说》、《印言》、《超然楼印谱》。
-
陈士铎
陈士铎,清医学家。约生于明代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末年。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大雅堂主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习儒。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客居燕市(今北京),得高人传授医理,归而撰《石室秘录》六卷,列治法一百二十八种。其中“霸治法”治大渴、大吐、大泻,“吸治法”治产后胎盘不下,均具特点。所列方多不经见,然议论皆托称神授,为人所诟病。又纂《辨证录》十四卷,后附《脉诀阐微》(一名《鬼真君脉诀》),详于辨脉识证,尤重辨证。此书多经后人编次,有《辨证冰鉴》、《辨证玉函》、《百病辨证录》等异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再游燕市,见疮疡患者多用刀针,不喜方药,乃纂《洞天奥旨》(又名《外科秘录》)十六卷(1694年),多附祖、父家传及古今验方。精于审证求因,擅以内治法疗外科疾。近世或评其医作多袭取傅青主遗著。另撰《本草会编》五卷(1687年),考订药性,详述归经及所主阴、阳、水、火诸证。尚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藏府精鉴》、《六气新编》、《伤风指迷》、《伤寒四条辨》、《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等。卒年八十余。
-
陈葆光
陈葆光,南宋人,江阴 (今属江苏江阴)静应庵道士,受业于天庆观,晚年居于茅峰。撰有《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此书约成于南宋初年。原题 “正一道士陈葆光集”。据此书前序,称此书“凡载神仙事者,裒为此书,以晓后学”。此书是神仙传汇集,采录起自盘古,迄于北宋一千多人得道成仙的故事,汇辑而成。书中每条先以四字俪语为题,后叙所引书名及事迹,内容颇为简略。如其第一条题 “盘古物祖,黄帝道宗”。下引 《述异记》、《三五历记》、《真书》、《道学传》等,记述盘古与黄帝的故事传说。其引用之书近二百种。《四库提要》称此书是 “王松年 《仙苑编珠》之续”。认为其书所载只取怪异,不尽仙人之事。所以对此书不以为重。然其书所引,其现存者可用于校勘,对亡佚古籍又存其鳞爪,实为可珍之品。现存明 《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吴王墀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
陈那
陈那,意译“域龙”、“童授”、“授童”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唯识今学的主要代表,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三以及《大唐西域记》卷一○、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等,为南印度香至国(一说案达罗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为小乘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传说他也是世亲弟子。能言善辩,和很多外道学者辩论皆获胜。曾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在认识论方面,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三分家”。他为“所缘”下的定义,即“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以及“能缘识带彼相起”,被称作“有相唯识”说,是中国法相宗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其因明学说与古代正理派等的因明学说相对,称“新因明”,也是中国法相宗所传因明学的重要依据。陈那开创新因明,实现印度逻辑史上的一次飞跃。他把古因明类比推理改造为新因明的演绎推理;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并予以完善;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因三相”的逻辑内容。主要著作有《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
-
成无己
成无己(约1066~1156年),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人。家世儒医。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其后聊摄入于金地,遂为金人。据开禧元年(1205年)张孝忠的《伤寒明理论》跋,成无己至金正隆元年(1156年)年已九十余,是一位高寿者。成无己继承家学,精通医术。金皇统2年(1142年)与名医严器之邂逅,相与论医,出所著《伤寒明理论》3卷。该书计50篇,从内外、阴阳、虚实、浅深等多方面分析伤寒证候,多发前人之未发。又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严器之为此书作序(1144年),盛赞所论“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该书分析伤寒397法的异同,阐释脉理、方义、药性等,以《内经》为宗,旁参众说,是《伤寒论》很有影响的早期注本。明清时方有执、喻昌等对成无己过于尊信王叔和,有所批评。但以王肯堂在《伤寒证治准绳》凡例中所作评价中其肯綮:“解释仲景书者,惟成无己最为详明。虽随文顺释,自相矛盾者时或有之,亦白璧微瑕,固无损于连城也”。
-
曹晟
曹晟,生卒年不详,清江苏上海县(今上海)人,字寰照,号静山。1842年上海县城沦入英国侵略军之手,耳闻目睹后撰《夷患备尝记》一卷。上海小刀会起义时已近花甲,身历围城之全过程,多有感触,遂以纪事诗形式,撰有《红乱纪事草》、《觉梦录》。
-
陈性定
陈性定,元道士,撰有《仙都志》二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陈田夫
陈田夫,生卒不详,南宋道士。字耕叟,号苍野子。居南岳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30余年,往来于南岳七十二峰之间寻幽访胜,写成《南岳总胜集》三卷。是书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的记述南岳形胜的专著。记南岳五峰灵迹、洞天福地、佛寺道观、高道高僧、隐逸之士,广采博收,且简明扼要,胜于唐代李冲昭的《南岳小录》。
-
程垓
程垓[gāi],宋代词人。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其家有拟舫名“书舟”,故词集名《书舟词》,现存词150余首。毛晋《书舟词跋》称:“正伯与子瞻,中表兄弟也。”实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4)辨之甚明。《书舟词》题材较为狭窄,多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格调不够高,境界也比较逼仄。但在艺术上,以笔法细腻、灵活多变见长。如:“春宵短,离肠断,泪痕长向东风满”([折红英]);“不是愁极愁浓,只愁重见了,相思难说”([念奴娇]);“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渔家傲]);“小窗独自对黄昏,只有月华飞到。假饶真个,雁书频寄,何似归来早”([孤雁儿])等,写景、状物、抒情,均各臻其妙。特别是一些闺怨之作,善于捕捉人们熟谙之景、常有之情,以回环往复之笔,再三咏唱,着意渲染,在描绘伤离怨别者外部动态的同时,着力发掘其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抒发缠绵清婉之情,于拙直中见工巧。如[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大为清人许昂霄激赏,称此作:“人人之所欲言,却是人人之所不能言,此之谓本色。无笔力者,未许妄作邯郸。”(《词综偶评》)恰道出书舟词的风格。程垓诗文之作皆散佚无可考。
-
陈翥
陈翥[zhù](982年~1061年),中国北宋时期林业科学家, 字子翔, 自号“桐竹君”。江南东路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安徽省铜陵县钟鸣乡凤凰山)人。生于982年10月17日 (宋太平兴国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卒于1061年2月6日(宋嘉祐六年正月十四日)。他刻苦好学, 酷爱大自然, 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林业科学的实践中。经常深入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为了研究泡桐,亲自于西山开辟山场植桐数亩。曾有论著26部, 除《桐谱》外均已失传。
《桐谱》是中国古代论述桐树的一部专著, 始写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历时两年完稿。何时开始问世,尚待考证, 但最早见于宋朝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其后历代屡刊, 流传颇广,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全书16 000字, 除序文外, 有叙源、类层、种植、所宜、所出、采矿、器用、杂说、记志和诗赋计10篇。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栽培泡桐的丰富经验,在泡桐分类、生态生物学特性、造林及育苗技术、人工林经营、材性、用途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