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鍊

- 姓名:陈鍊
- 别名:字在专,号西庵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同安人
- 出生日期:1730
- 逝世日期:1778
- 民族族群:
陈鍊[liàn](1730—1778),清印学家。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同安人,后流寓于华亭。书法怀素,学刻印,悟杜甫“书贵瘦硬通神”的美学观点,又得朱修能印谱,进而穷搜博采,篆法刀法,直造于古,而不拘一格。其篆刻美学思想,认为“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如果“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强调逸品为篆刻的最高审美标准,认为“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是神品的境界。“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是妙品的境界。“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是能品的境界。“少士人气,亦非能事,惟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间另有一种别致”,是逸品的境界。逸品非人工所能达到,故置于神品之上。又提出“琴有不弹,印亦有不刻”(《印说》)的美学命题,强调石不佳、篆不配、义不雅、器不利、兴不到、疾风暴雨、对不韵者、不是识者等八种情况,不进行篆刻创作。对于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又提出不精诣、不通文、不精篆学、笔不信心、刀不信笔等五者不可刻,反映其严肃认真的艺术审美态度。提出对印章创造和鉴赏的各种美学范畴,指出“本来元气”的人,“见印辨印之幽微,有定然之见,透彻之悟”,是“元气”的象征。又有“情”、“兴”、“古”、“坚”、“雄”、“清”、“从”、“活”、“转”、“净”、“娇”、“松”、“称”、“整”、“丰”、“庄”等美学范畴的阐述,反映其寓意有哲学意味的丰富美学思想。著有《印说》、《印言》、《超然楼印谱》。
陈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医门法律
综合类著作。清喻昌撰。六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喻氏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于顺治十五年(1658) 始撰是书。所谓“法”,即辨证论治的法则; 所谓“律”,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提示禁例,故以“法律”为名。全书二十三万余字。卷一,叙述四诊之法及《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卷二至卷六,以风、寒、暑、湿、燥、火及杂证分门论述各类疾病的证治。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理及其演变,次为“法”,再次为“律”。全书纲目清楚,论理透彻,特别是《大气论》、《秋燥论》论理更有见地。认为人体生理活动,及生长壮老过程,均与人身大气有关。大气即胸中阳气,乃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强调治病不能误伤大气。对秋燥的形成、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有独到见解,在医林中颇受重视。《四库提要》 评曰:“盖古来医书,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即有辨明舛误者,亦仅偶然附论,而不能条条备摘以咎,昌此书乃专为庸医误人而作。”是书为后人所重。对后世医家影响颇著。有顺治十五年(1658)刊本,《四库全书》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小儿语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
王文正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朝廷旧闻,记及仁宗初年者仅一二条。由于作者谙习掌故,所记又多为亲见亲闻之事,故大多翔实可信。南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多采用本书内容。行文清畅,间亦有可讽读之篇,如:咸平、景德中,文靖李公沆在相位,王公旦任参知政事。时西北二方犹梗,羽书边奏,盖无虚日。……王公叹曰: “安得企见泰平,吾辈优游暇食矣。 ”李答曰: “国家强敌外患,适足为惊惧。异日天下宁晏,人臣率职,亦未必高拱无事,君奚念哉!”及北鄙和好,西邻款附,于是朝陵展礼,登封行庆,寝寻巨典,无所不讲,属公既衰且病,疲于赞导,始服李之深识。写军政危急之时与和平之时宰臣同样困于政事,表现李沆的识见和王旦的思安而不得。司马光著《涑水纪闻》时,将此则全部采入。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2卷,清海栋说,慧升集,慧渠编,慧岱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上收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忉利,止夏三月,与八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俱。月氏天子,问法得记?大目犍连,劝发诸天供养世尊。佛为略说十方现身施化之事,非声闻缘觉所知。又明一切佛身,皆同幻化,有供养者,福佑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