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垓

- 姓名:程垓
- 别名:字正伯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山(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程垓[gāi],宋代词人。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其家有拟舫名“书舟”,故词集名《书舟词》,现存词150余首。毛晋《书舟词跋》称:“正伯与子瞻,中表兄弟也。”实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4)辨之甚明。《书舟词》题材较为狭窄,多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格调不够高,境界也比较逼仄。但在艺术上,以笔法细腻、灵活多变见长。如:“春宵短,离肠断,泪痕长向东风满”([折红英]);“不是愁极愁浓,只愁重见了,相思难说”([念奴娇]);“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渔家傲]);“小窗独自对黄昏,只有月华飞到。假饶真个,雁书频寄,何似归来早”([孤雁儿])等,写景、状物、抒情,均各臻其妙。特别是一些闺怨之作,善于捕捉人们熟谙之景、常有之情,以回环往复之笔,再三咏唱,着意渲染,在描绘伤离怨别者外部动态的同时,着力发掘其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抒发缠绵清婉之情,于拙直中见工巧。如[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大为清人许昂霄激赏,称此作:“人人之所欲言,却是人人之所不能言,此之谓本色。无笔力者,未许妄作邯郸。”(《词综偶评》)恰道出书舟词的风格。程垓诗文之作皆散佚无可考。
程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元代全真道道士牧常晁撰,黄本仁编集。七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牧常晁诗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为论说类,包括《无极太极图序》、《三教同源譬说》、《万法归一图说》等,共三十五章。 其二为问答类,包括问金丹性命约八十条,问太极四十余条。 其三为诗偈类,包括金丹诗六十六首,禅宗公案三十条,杂颂诗词约三百余首。 其四为劝戒类,包括劝报父母十恩及人天十替。全书大旨以合三教,齐万法为宗。谓中庸、真常、常住为三教之极,皆指千古不易之至理。儒、释、道三家「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作者主张融会三教性理之说,而归本于性命双修。认为「无极」纯然是理,有是理而后有是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极」。太极生三才立万物,理炁为性命之本,「与三才万物相为而无终」。又称无极乃「太极之真无」,太极乃「无极之妙有」;真无为性理之始,妙有为炁命之始。大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体用归一,理炁相依,有无动静而成变化之道。又称修炼分性命二宗。性宗以清虚寂静为本,忘情去欲为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宗以无为自然为本,专气抱一为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然而戒、定、慧与精、气、神相依不离。「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故修道者应性命双修。又书中论修炼金丹,重在身心清静。认为「六根清静,方寸澄澈,便是真丹」。其丹法分顿渐两种,以存神养命人手者为渐法,以清净虚无从修性直入者为顿法,全真道所修为顿法,与释氏相类。书中极力论证佛道二教同轨,「佛性不异金丹」;「仙道不死,释道不生,一死一生,是为泥丸」。总之,三教合一,理炁混融,性命双修,戒、定、慧与精、气、神并重,是本书主要论点。
杂著捷径
收有《翠虚篇》(题泥丸先生陈朴传);烟萝子《体壳歌》、《内观经》;崔希范《天元入药镜》;曾慥《劝道歌》、《临江仙》;《钟离八段锦》、《吕公缚心猿诗》及《吕真人小成导引法》等内丹和养生著作。
珍珠舶
全称《新镌绣像珍珠舶》,题“鸳湖烟水散人著”。烟水散人,即徐震,字秋涛,浙江嘉兴人,以写才子佳人小说闻于时。原刻本未见,仅见大连图书馆藏日本抄本。共6卷,每卷演一故事。卷1,叙华亭县商人赵相外出贩米,结义兄弟蒋云,先后与其母、其妻勾搭成奸,后又设法诬赵,使之入狱,赵母悔恨而死,其妻子被骗为娼,最后冤情大白,赵家又复渐兴。卷2,叙江都县秀才金宣10年落魄,经苏秀玉私助资斧,得中举人、进士的事。卷3,叙黄阿喜溺死,魂归附主人杨敬山家,助杨料理门户,杨帮其成亲的事。卷4,叙明末苏州才子谢嘉与无锡才女杜仙佩的爱情故事。卷5,叙崇祯年间太平府秀才东方白与陈留贾琼芳的婚姻纠葛。卷6,叙松江府僧人证空私通尼姑,又与赵氏妇偕逃,最后被发配赤城的事。
燕堂诗稿
宋诗别集。1卷。赵公豫著。无名氏撰《燕堂诗稿本传》称:作者所著《燕堂诗稿》原本16卷,其诏、诰、表、策多为当时传诵。其诗因属对不甚工切,泉州守蒋雝选汰大半,仅存有若干首,“皆中年游历而作者,自州郡以迄馆阁所赋率删去不存。”《四库全书》所辑入的写本仅1卷,收录87首诗,其中1首残缺仅存2句。卷首载无名氏作《燕堂诗稿本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吐属未工,而直写胸臆,不失为南宋一派”。本集除《四库全书》所收,还曾编入《宋人集》乙编。
资治通鉴释文
音义书。三十卷。宋史炤撰。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博古能文,苏轼兄弟以乡先生事之。时为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是编卷首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云:“字有疑难,求于本史;本史无据,则杂取六经诸子释音、《说文》、《尔雅》及古今小学家训诂,辨释地理、姓纂、单闻小说。精力疲疚,积十年而书成。”卷中依《资治通鉴》原书卷次文字顺序摘字注音释义,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相似。征引详备,学者称之。其后,元胡三省撰《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释文》多所刊正,可与《释文》参看。《释文》有《宛委别藏》、《十万卷楼丛书初编》、《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本。《通鉴释文辨误》有《资治通鉴大全》、《资治通鉴汇刻》等本。
骨董祸
《骨董祸》一卷,记清“乾隆三十一年两淮巨案”。其时,两淮盐官、盐商互相勾结,空亏盐银数千万两。盐商为向盐政大臣等行贿,巧取豪夺民间珍贵字画古玩,由此引发出此案的调查,“被祸株连者数十百人,鹾务内容之腐败盖至此而尽情揭露矣。”此案内情曲折,波澜迭起,因其由古玩骨董而起,故名《骨董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