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远

仇远
  • 姓名:仇远
  • 别名:字仁近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钱塘(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7年
  • 逝世日期:1326年
  • 民族族群: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号近村,又号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钱塘(今属浙江)人。宋咸淳中即有诗名,与白珽并称吴下,人谓之“仇白”,当时名士张雨、张翥、莫维贤等都与之结交。宋亡后,曾以逸民自居,与周密、张炎和方凤等常相唱和。元至元中被迫出任溧阳州儒学教授,转宝庆路教授,不赴,改将仕郎、杭州路总管府知事。晚年退隐后,喜与方士游名山佛寺,足迹所到,常有题咏,是元初南方诗坛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曾赠诗方回,有“老尚留樊素,贫休比范丹”之句,对方回极尽嘲讽,为此几乎被方回所构陷。其论诗主张与戴表元相一致,近体主唐,古体主《选》(见方凤《仇仁近诗序》)。其友人释弘道赠诗说:“吾爱山村友,诗工字亦工。波澜唐句法,潇洒晋贤风。”仇远论诗也有与江西诗派一致处,如批评“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识也。若不用事者,正以文不读书之过耳”(《自跋诗卷后》),这与黄庭坚的话如出一辙。于宋诗人中,他独尊陈与义,称“简斋吟册是吾师”。宋亡之初,所作诗有兴亡之感,情绪感伤,如“凤鸟不来山寂寂”(《凤凰山故宫》)、“赐火恩荣皆旧梦”(《和韵胡希圣湖上》)之类。另一类诗写得冲淡幽静,有闲适之趣,“阿母抱孙闲指点,疏林尽处是栖霞”(《卜居白龟池上》),即属此类,这类诗被前人认为写得“优游自得,以避乱世,气和词平,若不与世故者”(明徐伯龄《蟫精隽》)。仇远论词尊姜夔,其词多为写景咏物之作,沿宋季馀习,偏于清空。前人评他的词说:“其咏蝉[齐天乐]极可诵”,又评[八犯玉交枝]“其纵横之妙,直似东坡”(《历代词话》卷九),这是指词风的清妙飘逸而言。著有《金渊集》,皆官溧阳所作,取伍子胥投金濑事以为名,原集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有《山村遗集》,清人项梦昶所编,残缺不全。明瞿暹所编《山村遗稿》有仇远七律三十八首、瞿佑七律五十首,书后缀《山村逸诗》一卷,诗五十四首,杂著二首。其词集为《无弦琴谱》,另有笔记小说《稗史》。其生平见《至顺镇江志》卷一七、《两浙名贤录》卷四六、《(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七八、《元诗选·二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七。

仇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类说

类说

《类说》60卷,宋曾慥编纂。一书专门录汉魏以来笔记小说,每书摘抄数条至数十条不等,体例略仿唐马总《意林》。今书引录的书籍种数,《直斋书录解题》称凡260余种,据今本统计,只有223种。《类说》引书虽然均系节录,但对原文不予改动,因此本书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许多书,今已亡佚不存,《类说》只保存了它们的部分佚文,弥足珍贵。此书还具有很高的辑佚校勘价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笔记小说,许多书的内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夺讹窜不可胜计,后世校勘辑补这些古籍时,常需求助于此书。明清以来,有些学者将《类说》视为丛书之祖,这种看法不尽妥当。一般来说,丛书应该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汇录,而《类说》和与其同时出现的朱胜非《绀珠集》,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书,都是节抄诸家著作而汇录成书,这类著作很容易和丛书界限不清,它们已具有丛书的雏形,但尚不能称为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把《类说》归入杂家类,较为恰当。《中国丛书综录》将《说郛》著录在内,但对《类说》、《绀珠集》性质完全相同的著作却摒弃不录,可见丛书的概念亦属不清。至于前人有将《类说》视为类书的,更是事出无由,因为该书不以类分,与类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残冬

残冬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弄出十一岁的孩子,充当“真命天子”。由于农民迫切要求改革现实,不少人信以为真,幻想“真命天子”能够解除他们的苦难生活。地主武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把那个“真命天子”抓走,引起了一部分农民的忧乱。这时以多多头和陆福庆为首的贫苦农民,早已组织起来,他们从地主武装手中夺得武器,并向群众揭穿了所谓“真命天子”的迷信把戏,教育农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时,起初不理解孙子的老通宝,在临终前承认多多头所走的道路是“对的”。小说从多多头等人的抗争经历,揭示了过去贫苦农民展开吃大户的经济斗争,并不能解除困境,只有组织起来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才是真正的出路。但作品所揭示的农民武装斗争还处于自发的阶段。

大山里的人生

大山里的人生

本书从作者浩繁的著述中,选取有关人生的纪实和思考的部分散文,以展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凤凰的石板路上,在湘西的大山深处,在都市的街头巷口留下的深深足迹;展示一个以小学毕业的学历而成为作家、学者,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奋斗与挣扎,辛酸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展示一个普普通通的灵魂的苏醒与叛逆、磨炼与裂变……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辽阳闻见录

辽阳闻见录

清顾云撰。二卷。云字石公,上元(今属江苏南京)人。曾任《吉林通志》总纂。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乙未二年,顾云随吉林将军长顺驻守辽阳,就其耳闻目睹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史事及人物轶事撰成是书。约一万二千字。上卷主述战争始末,涉及叶志超、李鸿章、袁世凯、丁汝昌、邓世昌、左宝贵等数十人事迹。下卷记甲午战争前后轶事。如记战事未启之前,吉林将军在辽阳、海城间获日间谍,于间谍帽中搜得辽阳图一份,极精,有“明治十三年石印”字样。当时是明治二十七年,证明十四年前日人就已偷绘中国地图。是书为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史料。有《辽海丛书》本。

周礼集说

周礼集说

十卷。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陈友仁生卒不详,字君复,浙江湖州人。宋之遗民。《周礼集说》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得书于霅(今浙江吴兴),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读诗记》、东斋《书传》相似,名氏则未闻,故携以归。训诂未详的,增贾氏、王氏之疏说,辨析未明的,附以前儒的理论。原本十二卷,其《地官》二卷已佚。《周礼集说》卷首《总纲领》一篇,《官制总论》一篇,《凡例》一篇分条阐说,极为赅洽。每“官”之前,又《总论》一篇,所引《注》、《疏》及诸儒之说,撷其精粹,对王安石《周官新义》采摘尤多。《考工记》后附宋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资料详全。陈友仁增修《周礼集说》诠释无穿凿附会,经文客观中肯,属上乘之佳作,对周礼研究有颇高之参考价值。版本有:元初刊本;元邱葵辑本;明李辑刊本;明成化年间张瑄刊本;浙江祥符田勤甫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