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子

陈仲子
  • 姓名:陈仲子
  • 别名:田仲、陈仲、仲子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战国时齐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仲子,又称田仲、陈仲、仲子、於陵仲子。战国时齐国人。出身贵族。其兄“禄万钟”,他“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孟子·滕文公下》)。主张“不恃仰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被匡章视为“廉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一方面认为“齐国之士”必以“仲子为巨擘”,另一方面又认为“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同上)。全祖望《经史答问》云:“仲子若生春秋之世,便是长沮、桀溺、荷蒉、荷蓧、楚狂、晨门一流。然诸人遇孔子,则孔子欲化之,仲子遇孟子,则孟子力诋之: 便是圣贤分际不同。……孟子责之过深矣。”《荀子·非十二子》认为其“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无著作留传。


陈仲子,亦当时特立独行之士也。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弗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滕文公下》,《孟子》卷六,页十五至十六) 荀子曰: 忍情性,綦谿利跂(王先谦云:“犹言极深离企。”),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页十三)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者曰: 於陵仲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齐策》,《战国策》卷四,《四部丛刊》本,页六十五) 陈仲子弃富贵而居於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陈仲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心理学和炼金术

心理学和炼金术

选自荣格全集的第十二卷,从心理学角度对炼金术的象征作用及其与集体无意识、自性化过程的关系进行深入解读。古代的炼金术士把他们的秘密归因于物质的转化,荣格认为,通过所谓炼金术创造出万能的“哲人石”,其实就是把他称为“自性化过程”的心理学内容,投射到了化学变化的过程之中。在本书中,荣格详尽介绍了炼金术的历史,以及炼金工作与人类无意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炼金术意象的分析,为读者搭建起了通向“自性”这一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桥梁。

法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

全名《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研究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及法等观念形态的哲学著作。黑格尔著。1821年出版。中译本196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范杨、张企泰译。本书有1个序言,正文部分分为导论和3篇。第1篇“抽象法”,其总的特点是自由意志借外物以实现自身。自由意志体现为个人对外物的关系,也就是个别人的特殊意志;它通过“所有权”表现出来,然后以“契约”的形式转移;最后则由于“不法和犯罪”而与其他的特殊意志相对立。这三个阶段构成“抽象法”的整体。第2篇道德,其总的特点是自由意志在人的内心中实现,成为道德意志。这个实现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故意和责任阶段;意图与福利阶段;良心与善阶段。由于意志已经摆脱了个人的主观目的或动机,而以道德为目的,追求善的实现,所以它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的良心。当良心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时,道德便转化为伦理。第3篇伦理,伦理也是一个实现的过程。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人的内心,得到充分的实现,成为伦理精神。这个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直接的自然的伦理精神表现为以“爱”为根据、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当这种直接的伦理精神解体、分化时,社会伦理实体就由家庭发展为“国家”。国家使每个成员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伦理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本书对社会生活进行了辩证的考察,对封建关系进行了批判,明确地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宣布了德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刻即将到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16页)。

御定星历考原 [四库本]

御定星历考原 [四库本]

六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命廷臣会议修辑《选择通书》,与《万年历》一起颁行,但二书未能划一,其中尚沿旧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大学士李光地等对曹振圭《历事明原》重为考定,而成本书。本书六卷分六部分:象数考原,年神方位,月事吉神,月事凶神,日时总类,用事恒忌。古来有所谓神煞之说,汉代已经盛行,吉神当值之时办事顺遂,煞神当道则百事不顺,凡出门、动土、买卖、婚媾等等,都有固定的适宜或不宜的日子。本书之主要内容,即定出阴、阳、宜、忌的日时,以为人们参考利用。历代方技家所传不一,辗转附益,越讲越繁,本书删汰诸家鄙陋繁琐之说,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而括其纲要,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趋利而远害。当然,其中之迷信附会成分极大,不足详辨。今有《四库全书》本行世。

岳阳楼

岳阳楼

诸事完毕了,我和另一个同伴由车站雇了两部洋车,拉到我们一向所景慕的岳阳楼下。

普照国师语录

普照国师语录

三卷。又作《隐元和尚语录》。清隐元隆琦撰,性瑫编。隐元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赴日本弘法,创立黄檗宗。故其语录编集住日本时的兴福寺语录、崇福寺语录、普门寺语录、万福寺语录等。收入《频伽藏》、《大正藏》。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作于贞观元年 (627),古本作三卷,唐末已散佚,上下两卷,宋时复失下卷。大中三年 (849),新罗《朝鲜古国之一) 沙门自相玄将所拾佚文重写校寄给大唐国。天津刻经处据此上下两卷开为四卷。该义钞是集诸师章疏而成,并引师说而作新解。在所引诸师中,尤尊智首大师,引其所解称为首解。对其他诸师则从简,师承关系从中可见。主要内容有:统分为十六段,一,毗尼藏大纲有六门;二,起戒差别有十门;三,十三难有七门;四,不学无知渐顿有四门;五,转让变根有七门;六,破僧大意有五门;七,十非时有四门;八,四波罗夷有七门;九,十三僧残有七门;十,不定有五门;十一,三十舍坠有三门;十三,九十单提有六门;十三,四提舍尼有四门;十四,众学有四门;十五,七灭诤有六门;十六,四诤有五门。前七章与行事钞上卷相当,后九章与行事钞中卷相当。该义钞与道宣所作的行事钞比较,虽同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法为宗。但该义钞独以会诸众家异同,以判是非;列辗转使用中所遇到的难问,用以解开思想疑团,指导实践的作用尤为明显。是 《四分律》疏中比较重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