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毕仲游
  • 姓名:毕仲游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郑州管城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毕仲游,宋代文学家。字公叔,毕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调寿州霍丘主簿。历罗山令,知长水县,辟环庆路转运司属官。哲宗即位,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出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开封府推官。丁内艰,服除,提点河东刑狱。召为职方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复出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知耀州。坐为苏轼党,谪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历知郑、邓二州,为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复入元祐党籍,知海州,主管江宁府崇禧观,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党籍,管勾西京崇福宫,复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仲游学有根柢,又多与贤达交游,苏轼尝举荐他为翰林学士,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论议有馀”(《举毕仲游自代状》)。陈恬谓其文章“风格同汉、魏。为古文奇而法,叙事简而悉。诗篇遒壮,笺表丽密,虽片言只字,皆有根蒂而切于事理,不为浮夸诡诞与夫戏弄不庄之文”,“议论引据古今,出入经传百家,折衷历代之沿袭,不为尝试之说,一概之论”(《西台毕仲游墓志铭》)。现存文章大多雄伟博辨,接近苏轼文风。《上苏学士书》深戒苏轼以文字贾祸,《上司马温公书》虑新党之人犹在,惧祸患之不已,深识远计,料事中的。其馀政论文章,如《正统》、《封建》、《郡县》诸议,也都剖析入微,切中事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著有《西台集》五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集久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西台集》二十卷。《全宋诗》卷一○四○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三八九至二四○七收其文十九卷。事迹见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附传。

毕仲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学古绪言

学古绪言

诗文集。 明人娄坚撰。二十五卷。娄坚字子柔,嘉定(今属上海)人,一说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隆庆、万历间贡生。少从归有光游。工书法。与唐时升、程嘉燧、李流芳号“嘉定四先生”。诗颇清新。是集近二十万字。其文颇得有光之传,而能融会师说,以成一家之言。《四库总目提要》称:“其文沿溯八家而不剿袭其面貌。和平安雅,能以真朴胜人。”王士祯亦极赞其文,尝称其《长庆集序》,“以为真古文。”有《四库全书》本。

朱枫林集

朱枫林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朱升(约1341前后在世)撰。朱升,字允升,休宁人,生卒年均不详。朱升为明初著名历史人物,也是位著名学者,人称“枫林先生”。明初建时曾参与制定经国大略,当时的典章制度多出其手,与陶安、宋濂齐名。明陈敬则在《明兴杂记》中称其所写诰命最佳,明太祖大封功臣,诰命制词大多为朱升所撰。著有《周易旁注图说》、《枫林集》。是集凡十卷。前八卷为诗文,第九卷载《徽州府志·本传》一篇及由明廖道南写的诗赞一首,还有《翼运节略》十则。第十卷为附录,都是他人投赠朱升的诗文。观其文章,不如制诰,非其所长。其诗则近于鄙俚,因此清初朱彝尊选编《明诗综》时,不收其诗。是集今有明万历年间刻本传世,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书名题为《朱枫林集》,内容无异。

妒律

妒律

该书列女子各种嫉妒骄悍之状,比照大清律法,予以各种刑罪之名和处罚之法。书虽体露出浓重的男权思想,但对今人了解清季女性所受社会之压制,颇具认识意义。 是书《八千卷楼书目》小说家著录。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导引三光妙经》,简称《导引三光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南北朝。唐王悬河《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已引此经。蒋叔舆《斋坛安镇经目》亦着录,原书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但《正统道藏》本分作两篇,上篇题名《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下篇题名《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经文乃元始天尊授善德妙行真人,述说导引三光(日月星)之道法。上篇先述日月星之生成。谓大道微妙玄深,分化清浊二炁,清气上浮为天,浊炁下凝为地。二炁分判,一阴一阳,阴阳之至精结为日月,日月之分精散为星辰。又称日月星中各有宫朗,有自然玉字八会之文藏于三宫。修道者若得受经文,依法修持「导引三光服御真气」之术,十八年则功成得道,罴与道合,寿命无穷。经文下篇言修持导引三光之法。亦称。定光真常之道」。其法于六阳之月(一、三、五、七、九、十一月),先诵章吞符,然后依次导引流精、泽要、法气、阳玉、云华、道仙、九变、定光等八天真名,据称长修此道,可归真于常,随气升沦,与道玄会,不生不灭,亿劫常存。

伤寒补例

伤寒补例

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伤寒补例》。周氏将《伤寒例》“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 予以阐发。认为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尚有伤寒证治。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久而上越,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或加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故治伤寒, 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初起本证治法; ②初起兼证治法; ③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诊伤寒, 不拘于六经辨证,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途径。本书包含在《周氏医学丛书》中,1910年福慧双修馆刻印。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国医学大成》, 有本书单行本。

蜗牛舍说诗新话

蜗牛舍说诗新话

1卷,民国范罕撰,诗学理论著作《蜗牛舍说诗新语》,作于1923年,体现出时代的“通变”思想,既“通”在融贯中西的学术观念上,又“变”在独特新颖的自我见解中。不仅如此,范罕更做到“通中有变”,在充分认定诗人个体的主导情感位于首要位置的前提下灵活作诗。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范罕别于世俗的价值取向展露出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真我的完好传达,于诗作中则表现出葆真写心的自然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