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 姓名:毕仲游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郑州管城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毕仲游,宋代文学家。字公叔,毕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调寿州霍丘主簿。历罗山令,知长水县,辟环庆路转运司属官。哲宗即位,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出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开封府推官。丁内艰,服除,提点河东刑狱。召为职方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复出为秦凤路提点刑狱,知耀州。坐为苏轼党,谪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历知郑、邓二州,为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复入元祐党籍,知海州,主管江宁府崇禧观,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党籍,管勾西京崇福宫,复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仲游学有根柢,又多与贤达交游,苏轼尝举荐他为翰林学士,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论议有馀”(《举毕仲游自代状》)。陈恬谓其文章“风格同汉、魏。为古文奇而法,叙事简而悉。诗篇遒壮,笺表丽密,虽片言只字,皆有根蒂而切于事理,不为浮夸诡诞与夫戏弄不庄之文”,“议论引据古今,出入经传百家,折衷历代之沿袭,不为尝试之说,一概之论”(《西台毕仲游墓志铭》)。现存文章大多雄伟博辨,接近苏轼文风。《上苏学士书》深戒苏轼以文字贾祸,《上司马温公书》虑新党之人犹在,惧祸患之不已,深识远计,料事中的。其馀政论文章,如《正统》、《封建》、《郡县》诸议,也都剖析入微,切中事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著有《西台集》五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集久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西台集》二十卷。《全宋诗》卷一○四○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三八九至二四○七收其文十九卷。事迹见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附传。
毕仲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字则震,号有斋,福建候官人。清代学者。曾编有《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闲止书堂集钞》、《松鹤山房诗文集》等。1701年据诚亲王胤祉颁发的协一堂藏书及家藏的1万多卷图书,分门别类编成一集。雍正登基后,被流放东北,卒于戍所。蒋廷钖,清康熙举人。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工诗善画。著有《尚书地理今释》等书。雍正时奉命重编《古今图书集成》。其第1编即《历象汇编》(其他5编为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乾象典》记天地、阴阳、五行、日月、星晨、及风、云、雾、雨、电、霜、露、烟、火等,共21部100卷。本汇编资料丰富,类别编排合理。在其中找古今气象或天文的资料,十分方便。大体有关气象方面的资料,可在《乾象典》中找寻;
玄牝之门赋
不题撰人。卷后有俞琰、俞仲温二序,实《易外别传》之序, 非本赋之序。但赋中称:“弗解讲明于理学,安能契合于仙书。”与 《易外别传》之旨颇合。本赋两部分,一部分题《此上玄下牝之门 欤》,一部分题《水中金诗》。描述修炼精气之处。诗咏水中明金, 九还成药。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老父云游始末
一卷。清陆莘行(生卒年不详)撰。莘行字缵任,浙江钱塘人,陆圻女。该书记其父陆圻与查继佐、范骧等,涉嫌庄廷文字狱案,得脱罪获免,遂变更姓名,四方云游,不知所终。现存《痛史庄氏史案》附刊本、古学汇刊本、传抄本。
四书疑节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疑节》之名,不甚可解。卷首有溪山家塾刊行字。或重刻时有所删节,故改题曰‘节’与!”其内容为: 先八卷以《四书》分列设疑,计《论语》四卷,《大学》、《中庸》各一卷,《孟子》三卷。后四卷以《四书》相互交叉设疑,计《论语》与《大学》、《中庸》合一卷,《论语》与《孟子》一卷,《大学》与《中庸》、《孟子》合一卷。均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如问:“《论语》一书,诸儒皆曰孔门弟子成此书。程子乃曰,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何者为是?”则引证考辨答曰:“成此书者,初非出于一人之手。一言以蔽之曰,圣人之徒斯足矣!”又如问:“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答曰:“中一字有二义: 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当然之中。中和之所谓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谓中者,事理当然之中。中庸之中,实自中和大本之中为之体;中和大本之中,发而为中庸之中,是乃由体而达用,其理一而已矣!”再如问:“《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与?”答曰: 由于孔子之时“人心天理尚明,夫子止以仁言之可也”。至孟子时“功利日胜,人欲日滋”。孟子“至于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说,直欲拔本塞源以救当时之弊,孟子之用心亦劳矣”!有《四库全书》本。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明仁宗经序,清悟开重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