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圣

李希圣
  • 姓名:李希圣
  • 别名:字亦元,又作亦园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湘潭人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05年
  • 民族族群:

李希圣(1864年-1905年),字亦元,又作亦园。湖南湘潭人。父李光照,精制举文,为名诸生,尝以所作制举文授之,李希圣慨然曰:“举业之祸世数百年矣,吾当通经学古以上跻于作者之林,异时得志,必首议废制艺,罢科举,以除学界之蠹。”(成本璞《李先生墓表》)遂博览经籍,淹贯百家。发为文辞,雄视一切。旁及诗歌,罔不精妙。“才名震湖湘,识与不识皆曰李生真才士也”(同上)。受知于湖南学政张亨嘉。光绪十七年(1891)优贡。同年中式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常以国家社会为忧,中日甲午之战后,以为变法当以理财为本,遂搜集清政府及各部门及各地区的财政收支情况,作《光绪会计录》一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印行。书中大声疾呼,必须“卧薪尝胆,举数百年相沿之成法而尽变之”,(《光绪会计录·序》)。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议变法,设政务处管其事,作《政务处开办条例明辨》,主张“分别中西”之异同长短,“然后参以本国之情势,斟酌损益本末先后”,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取舍。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引为自助。尝为张百熙草拟办学章程奏议。二十八年(1902),设立京师大学堂,任提调。号称憨直敢言,积忤权贵,郁郁不得志,竟以发愤呕血卒于学堂。工于诗。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曰:“李亦园(希圣)当辛丑回銮时,有感事诗数十首,芳馨悱恻,湘累之遗也。”“其风格在少陵、玉溪之间,真诗人之诗也。”王式通谓其“作诗之旨,力戒平易,亦屏除险怪”善于“以诗寓史,悱恻缠绵,讽喻之遗,归于忠爱”(《雁影斋诗·序》)。陈衍《石遗室诗话》评其诗曰:“亦元苦追义山,实与牧斋相近”,即“专事摘艳薰香,托于芬芳悱恻者”。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曰:“《雁影斋集》皆庚子以后之作。大致神似玉溪,亦颇多近杜处。然每遇友人称其似义山者,心辄不怡。”著有《雁影斋诗》《庚子国变记》、《庚子传信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成本璞《李先生墓表》(《碑传集补》卷一二)。

李希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神话学ABC

神话学ABC

谢六逸著。世界书局1928年出版。127页。分为绪论、方法论、神话之比较的研究等四章。谢氏主要参考日人西村真次的《神话学概论》和高木敏雄的《比较神话学》,在本书中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神话学的意义及其源流、神话的本质、神话的研究方法、中西方神话母题之比较等核心问题。同时,谢在书中将神话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他提出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或者民俗学就是神话学的观点。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条理明晰,材料丰富;适合高校文学、文化学专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及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野菜博录

野菜博录

四卷。明鲍山 (生卒年不详)撰。鲍山,字元则,江西婺源人。曾入黄山,在白龙潭上筑屋,住了七年之久。在此其间“备尝野疏诸味,因次其品汇,别其性味,详其调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成《野菜博录》一书。书中分为草部两卷,木部两卷,共记录了二百六十二种可食用的野菜,超过王磐 《野菜谱》所记野菜的数量,与朱《救荒木草》所记野菜也互有出入。《野菜博录》的出现,对于荒年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帮助。《野菜博录》今有 《四库全书》本。

金箓大斋宿启仪

金箓大斋宿启仪

金箓大斋宿启仪,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出于宋代,疑即北宋杨杰、张商英等改编删定金箓斋科仪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宿启仪式,用于金箓大斋立坛之始。其行仪节次有礼师存念、五方咒、鸣法鼓、称法位、十念、存神烧香等,较杜光庭所编《金箓斋启坛仪》更为长冗。其祝启文亦称祝愿皇图巩固、圣寿绵长、天下太平。

写给谁的信

写给谁的信

本书是将他创造社时代的自述文字及回忆创造社时代生活的文章编成一本书。也可以说本书是一本自传。内容有:《写给谁的信》、《白滨的灯塔》、《澄清村》、《通信一则》、《我的创作经过》、《曙新期的创造社》、《新经A字自序》。除了创造社活动,张资平再也没有可圈可点的事业可供他作堂而皇之的自传文章了。

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

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语录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宁国师语录、一山宁和尚语录、一山国师语录、宁一山录。系一山一宁(1247~1317)弘法之语录,侍者了真等编。因开版于大云庵,故又称大云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收录了真编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语录及惟凤编住庆元府宝陀观音禅寺语录等七种语录,及小参、法语、拈古、颂古。卷下收录偈颂、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及彦栽撰之行记、中峰明本等之跋。

四分律疏

四分律疏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法砺撰于武德元年至九年(618~626)。收于卍续藏第六十五册。系解释四分律之著作,为四分律三要疏之一;若对智首、慧光之作,本书略称中疏。本书成书后,唐代怀素撰四分律开宗记十卷驳斥本书而提倡新义;故若对怀素之开宗记而言,本书则称旧疏,乃唐代四分律相部宗之根本要典。卷一为玄谈,略说律宗纲要。卷二以下入文解释。唐代四分律有道宣之南山宗、法砺之相部宗、怀素之东塔宗,三宗立义各异,门徒互诤。怀素作开宗记(新疏)驳斥本书后,相部宗之定宾乃作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卷解说本书要义,并答怀素之评驳。由是新旧二疏之争愈趋激烈,至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帝敕十四位大德集于安国律院,为调停二宗异说,乃编佥定四分律疏十卷,然二宗新旧疏对立之势依然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