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隐慧鹤

- 姓名:白隐慧鹤
- 别名:号鹄林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骏河(静冈县)人
- 出生日期:1685
- 逝世日期:1768
- 民族族群:
白隐慧鹤(1685~1768)日本临济宗僧。号鹄林。骏河(静冈县)人。十五岁出家于松荫寺(静冈县骏东郡原町),嗣法于信浓(长野县)饭山之正受老人,为妙心寺第一座。平生不喜名利,曾游历诸国,羡慕农民生活,故终老于田舍之贫乏寺中。世称临济宗中兴之祖,或现代临济宗之父。生平提倡讲演,以盛弘佛法。且于复兴松荫寺外,又开创妙智山观音寺、新无量寺、三岛龙泽寺等。明和五年入寂于松荫寺,享年八十四。有语录一○三卷、槐安国语七卷、息耕录一卷、远罗天釜、夜船闲语,以及壁生草自传,皆收于白隐禅师全集(六卷),其中亦录有诗文、书画等。谥号‘神机独妙禅师’、‘正宗国师’。其嗣法弟子中著名者有东岭圆慈、遂翁元卢、峨山慈棹、灵源惠桃、良哉元明、沧海宜运、大休、快岩、圆柱、顽极等。师为数百年来日本禅师中最具才艺而颖悟超群之一人,一生致力于公案之系统化,并独力复兴日渐式微之临济宗。其所创‘只手之声’之公案为日人自创公案中之最著名者。此外,所著之‘坐禅和赞’亦为后世各禅院普遍诵习者。[正宗国师年谱、近世禅林僧宝传卷上、续日本高僧传卷八]
猜你喜欢的书
粤闽巡视纪略
游记。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进士,历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与内阁学士石柱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巡视,办理划定疆理、 开辟田地、弛禁鱼盐业、酌定通商口岸、防务等事。十一月自北京启程,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至广东,再由广东至福建,次年五月事毕。是书记其始末,约十万字。首为沿海总图,卷一至卷三粤略,卷四至卷五闽略,卷六附纪澎湖台湾诸岛。对广东、福建疆域、地理形势、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名胜古迹、海防、兵制等记叙甚详。因未至台湾,故仅据咨访所得录为一卷,置于书末。是研究清初东南沿海地理、海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四库全书》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孔氏岳雪楼影抄本。
晓庵新法
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薛氏湿热论歌诀
温病类著作。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另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王氏推崇薛雪《湿热论》“独具卓识,立言明简,而用药精奇”。但不立汤名,难于记诵,遂编成歌诀,于同治元年 (1862) 撰成是书。按薛氏湿热论篇目之序,将原三十五条,稍加变动,并撮论中大旨,编为总诀,概言其要,下附简明注释,内容简要,通俗易读,便于应用。有一九二○至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元皇大道真君救劫宝经
又名《文帝救劫宝经》或《救劫宝章》,汇辑了文昌“救劫”或“挽劫”的经文。该经同样收入了《道藏辑要》,这一经本的源头尚不明确,但康熙时期的文献,已经提到此经,因此可以大致断定是17世纪中期的文书。该经有些内容,直接引自另一种重要的文昌经卷《文昌帝君阴骘文》,因而其成书时间,可能就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刊行后不久。
周易传义合订
十二卷,清朱轼著。其书以程颐、朱熹说《易》有异有同,而求参校以归一;如两义各有发明,并行不悖者则俱录,并附以各家之说,说有实胜程、朱的,则舍程、朱之说,而取其说。朱轼个人所见则附于后。以反对遗象言理,主张有象即有理,理从象生为其书主旨。此书因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互有异同,遂为参校俾归一是,不使两可其说以滋歧义;其中两义各有发明、可以并存不悖者仍为俱录,并附以诸家之论;凡诸家之论有胜程、朱者,则舍程、朱以从之,朱轼所见亦各附载于后。
郑志
三卷。补遗一卷。三国魏郑小同撰。小同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东汉着名经学家郑玄之孙(一说为郑玄子)。其生卒年月及字号均不详,据说郑玄因其手纹似己,取名小同。郑玄博学多才,尤以精通经学而闻名乡里,高贵乡公曹髦时为侍中,后被司马昭疑其见己密函而鸩杀。郑玄生前门徒众多,卒后,其弟子追论师说及应答,作《郑志》八卷,又各授门徒相互应答,成《郑记》六卷(《后汉书·郑玄传》)。后郑小同继承其祖之学,更有所心得,在原八卷的基础上,综合《郑记》等增编为《郑志》十一卷,题以己名。故《隋书·经籍志》记载为“《郑志》十一卷,魏侍中郑小同撰。”其书至宋时已佚,今见三卷本《郑志》,不知何时由何人辑录。清修四库全书时,因其所辑未尽,又从诸书中详加采录,得《郑志》及《郑记》遗文数十条,附录于后,成《补遗》一卷。现存有《郑学五种》本一种,《郑学十八种》本四种,《高密遗书》本一种,另有单行清抄本一种,刻本二种,聚珍版丛书本二种,《郑志疏证三卷补遗一卷》清雷雨人撰,属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