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伯子

荀伯子
  • 姓名:荀伯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颍川颍阴(今许昌)
  • 出生日期:378年
  • 逝世日期:438年
  • 民族族群:

荀伯子(378年~438年),南朝宋大臣,史学家。颍川颍阴(今许昌)人。仕晋,为附马都尉、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重其才学,荐举伯子与王韶之并为佐郎,助撰晋史。入宋,任御史中丞。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谤毁,或延及祖宗,以说明自己忠直,因此为时论所贬。出补司徒左长史、东阳太守。元嘉十五年卒,时年六十一。著有《荀氏家传》叙祖上之事,今已佚。

荀伯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德国施蒂纳著。写于1843—1844年,1844年出版。原文为德文。先后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俄文和英文出版。中文有节译本。该书一直被认为是唯我论哲学和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作。1844年出版时曾在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中引起轰动,展开了一场论战。该书在青年黑格尔派中独树一帜,标榜彻底的无神论,批判费尔巴哈的“人”和B.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仍是对抽象物的崇拜。提出“我”是唯一现实的存在物。认为国家、财产、道德、宗教以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所有物”,“我的财产”。该书把人的历史分为唯实主义的儿童时期,唯心主义的青年时期和利己主义的成年时期。说明以往所有的学说都旨在通过各种非个人的抽象物来奴役个人和“否定你自己”,都应当抛弃。提出自由不等于“自有”,自由是基督教空洞的说教,“自有”则是我的整个存在。从这种个人权力和占有的原则出发,反对一切束缚和权威,甚至反对一切道德准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该书作了批判。

琵琶行

琵琶行

敘事诗。唐白居易作。写于元和十一年,时作者被贬为江州(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作者通过对琵琶女沦落身世的描绘,抒发自己遭贬谪后的悲愤之情。并把自己和琵琶女相比,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她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底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故事情节完整,抒情意味浓厚,诗人善于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又善于把对现实的感受和炽烈的情怀,倾注于景物、环境的描写中,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有关音乐的描写比喻新颖精妙,声情并茂,极为后人推崇。诗见《白氏长庆集》卷12。

钦定周官义疏

钦定周官义疏

四十八卷。清鄂尔泰等奉敕撰,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据雷熔《方苞行状》载为方苞撰,沈廷芳为方苞传亦略同。方苞生平见《周官集注》。《钦定周官义疏》为清政府钦定《三礼义疏》之第一部。《汉志》载《周官经》六篇,《传》四篇。汉儒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卫宏、张衡所注,皆称《周官》,马融、郑玄所注,称《周官礼》,至唐贾公彦作疏开始沿用省文,称为《周礼》,清儒认为《周礼》并非本名,故在钦定时仍用《周官》。《钦定周官义疏》对汉至清之《周礼》研究进行广泛挖掘,并作了概括性总结,内容精赅详实。书首冠以《御制日知答》,对钦定此书予以说明。《御制日知答》中说:论《周官》者十则,以昭千古之权衡。其采掇群言,则分为七例:一、正义,直诂经义,确无疑的;二、辨正,后儒驳正,准确无疑的;三、通论,或以本节本句参证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互相发明的;四、余论,虽非正确而依附经义,与事物之理有所推阐的;五、存疑,各持一说,义亦可通,或已被驳正,而持此论者多,未敢偏废;六、存异,名物象数,久远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被接受,而不得不存之以资考辨的;七、总论,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合一职而论之。并认为《周官》六典,其源确出周公,而流传既久,不免有所混乱,不必以为疑,亦不必以为讳。主张说《周官》者以汉郑玄《周礼注》为专门,而训诂既繁,不免有所出入,不可护其缺,亦不可没其长,颇为公正和客观。郑康成以下说礼者,明典制,王安石以下说礼者,阐义理,各执一说,所见皆偏,《钦定周礼义疏》粗精并贯,本末兼赅,博徵约取,持论至平,于《考工记》注奥涩不可解者,不强为之词,实为集汉学宋学之成。版本有:内府刊本、浙江刊本、清抄本。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根据1957年日本惮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两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对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术夫拙对弹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掸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闲居编

闲居编

闲居编,五十一卷,宋智圆著并序,吴遵路序,浩肱跋,元敬跋(二篇),附撰述目录。杂著,诗文集,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之项目,记述作者之见解,以补澄观解释之不足,然仍难以脱出澄观之释义。于明代诸宗皆禅宗化之际,作者独祖述澄观之著作,实乃发挥异彩之举。据德清《年谱》卷下,当时“华严一宗将失传”,世人对《清凉疏钞》“皆惧繁广”,“但宗《合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但取疏文”,总结其“大旨”,编集此书,以俾“观者易了”。书中有“补义”,是为弥补澄观释文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