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宿焘

- 姓名:毕宿焘
- 别名:字溥幼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文城东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毕宿焘,字溥幼。毕䨴子。文城东关人。14岁入县学,22岁登乡荐。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三甲第八十二名进士,,授山西万泉县知县。县俗刁悍,前令以奸民聚众殴官革职。宿焘抵任,朴素者抚以恩,狡诈者绳以法,民俗大变。升泽州同知,分住东冶镇,为政严明,抑豪强,除奸民。判案剖决如流,民之屈抑不得伸于县令者,多赴东冶控诉,日数十计。升吏部员外,转户部郎中。貤赠朝议大夫、漳州府知府。著有《保厘堂稿》。
附: 邑人吕润蕃《户部郎中范园毕公传》
公讳宿焘,字溥幼,号范园,十二峰先生长子。幼承家学,端重有法度。年十四入邑庠,二十二中雍正己酉(1729)科举人,乾隆丁巳(1737)以明通选博平学教谕。薄禄自给,惟以造就人才为念,见诸生辄津津讲画不少倦。学使者徐公铎、布政使黄公叔琳,咸叹息曰:“司铎之任久轻,惟知计脯腒,脧诸生耳,如毕学博者,可谓铮铮矣。”任博平十馀年。己未(1739)成进士,出大学士泰安赵公国麟之门。再丁艰。服阕,选山西万泉县知县。县当饥荒之后,盗贼充斥,聚众至巨万,府、县官不能制。上命大学士公诺亲往捕之。馀党犹窜伏山谷,顽梗不顺化。公除万泉,诸亲友悉为公惧,谓“书生不能诘奸慝、刑暴乱”也。及抵任,询民疾苦,前政之不便于民者悉除之,其不率教者惩创之。又榜示于众曰:“归农者免死,为盗者杀无赦。”百姓翕然从化,岁亦屡登,万泉自是有起色。布政使某,性贪污,苞苴公行,门若市。独河东道乔公光烈、蒲州府知府周公景柱,清直不阿,而州、县中之廉介自守、不依附势门者,公一人而已。后某事发,上命诸城刘文正公(刘墉)往鞫之,官吏皆震恐。公与乔、周二公,以不事比附,蒙特旨嘉奖,记名超擢。寻迁公为泽州府同知。泽州同知分驻东冶镇,不专狱讼事,所督者,磺厂、盐政、缉捕盗贼而已,侥幸无过即称职。而泽多富商大贾,恃盐务为利薮,亏损斤两以自肥。出入乘驵骏,服貂豹狐白裘。高堂华屋,狎声妓,酣歌达旦。酒池肉林,视之若泥沙,不少顾惜。皆于盐焉取之。其入公门也,则捐有府道、员外、郎中职衔,顶戴蓝白耀目。自运司以下,莫不分庭抗礼。出则脧剥小民,民怒而不敢言。公至泽,泽人曰:“此万泉廉贞父母也,能活我。”不远数百里,匍匐往愬者如织。公莅任,则取富商之虐民者力惩之,而贫民之不得伸志于有司者,咸与昭雪。前此盐商以十三两为斤,又加沙土污汤秽物,贫民不敢争。至是,诸市盐者同词抵商人曰:“不得复用十三两为斤,又加沙土污汤秽物也。”商人无敢争,盐政平。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尝奉命监督米麦平粜。市侩奸商串通胥吏,夤缘包买者,公悉杜其弊源,不事刑威,而积弊一清。升户部山西司郎中。在部勤事无虚日,察胥吏尤严。自知古道不谐于俗,因叹曰:“吾老矣,安能失吾故步!”遂致仕归。公服膺朱子《小学》,视听坐立,饮食起居,皆有法度。对宾客以及燕居,必正衣冠无惰容。刀剑户牖,皆箴铭以自警,终其身如一日。卒年八十三。
毕宿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白牙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白牙》的背景是加拿大西北边陲的冰封地带,叙述了一只幼狼如何从荒野中进入人类的文明世界。这篇小说以白牙几经波折终于由狼变成了狗的传奇般的经历告诉人们:当动物不得不为解救自己而争取活命时,它的生物的本能就会占上风,野性就会起决定作用;而当人们以仁爱、慈善理解它、对待它时,它的野性就会逐渐得到克制。小说以深刻的哲理意味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贬斥了贪婪、凶狠、欺诈的极端利己主义。
鲍明远集
10卷,刘宋鲍照撰,《四库全书》收录此集。《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10卷,而注日梁6卷,然则后人又续增矣。此本为明正德庚午朱应登所刊,云得自都穆家,卷数与《隋志》合。未审即《隋志》旧本否。考其编次,有后人重辑之明验,知非梁时旧本矣。此集收赋10篇,即《芜城赋》、《游思赋》、《飞蛾赋》、《尺蠖赋》、《舞鹤赋》、《芙蓉赋》、《观漏赋》、《野鹅赋》、《伤逝赋》、《园葵赋》。或为咏物,或为抒情。其中抒情之作《芜城赋》,最能代表鲍照辞赋创作水平。鲍照文集有《四库全书》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同时收录其文集。此书有明汪士贤刊本、明正德庚午朱应登刊本、明活字本、清扬州刊本、明程荣刊本、《四部丛刊》本等。
老学八篇
《老学八篇》是国学大师陈柱先生老子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八篇文章,分别对老子的生平、文辞、学说、思想以及老子后学庄子与韩非子的老学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总结了前人关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各个版本重新厘定了《老子》各章的文字内容。在书中,陈柱对老子的生平,老子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庄子学说与老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个性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且在文字训诂上也颇费了一番研究的工夫。
乐书要录
中国唐代乐律学著作,10卷。武则天敕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武后乐书要录10卷。约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原书在国内早佚。日本灵龟二年(716)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归国时,曾将全书携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仅存第5~第7卷。清末,由驻日使节搜寻归国并予翻刻,国内今以《佚存丛书》本与《丛书集成》影印本较常见。唐代乐律学崇尚实践,异于汉代与两宋以经治乐之风。此书残存之3卷中,除第6卷记述律吕之学大略因袭旧说而外,多富实践意义。今存第5卷有: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共10目。第6卷有:记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共4目。第7卷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共3目。其第5卷:"辨音声审声源"引蔡邕《月令章句》"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语,而阐述曰:"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此诚知音之至言、入妙之通论也。"这些话道出了唐人用律而不束缚于数的辩证之理。"论二变义"强调七声"出于自然","未有不用变声能成音调者也";批评"不知音者,莫识其源",并把"变徵变宫起自周武"之论斥为"佚文守见之谈,非知音达乐之说"。这些论述,可见唐代音乐思想之通脱。其第7卷则兼论顺旋(即宋代乐学理论之右旋)与逆旋(即宋之左旋)两种旋宫法,简明扼要,为结合实践需要、阐明古代旋宫真义的现存最早文献。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为转述)散见于日本多种古乐文献之中,目前尚未见辑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启明论及《乐书要录》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录》中的"琵琶旋宫法";《阿月问答》中有关第10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5~第10卷的提要。此外,《声明用心集》、《类笔治要》、《体源抄》诸书之中尚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奇效简便良方
《奇效简便良方》,亦称《奇效良方》四卷。(清)丁尧臣辑。尧臣,字又香,今浙江会稽县人。善吟咏,精拳术,培游历,旁通医术,每施方以治病,尝合药以济贫。晚年将其毕生所各级验之方,集成此书,刊刻济世。全书四卷,载方千数,分列为十八门。有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齿、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书中所集诸方,平稳妥当。所用药品,寻常易得。一症多方,便于选择。此书之刻,诚便于荒僻之乡,或缺医少药之时,照方治疗,每获奇效。拯救疾苦,莫善于此。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