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著

- 姓名:陈著
- 别名:字子微,又字谦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1214
- 逝世日期:1297
- 民族族群:
陈著(1214~1297),六月十三日戌时生,字子微,又字谦之,号本堂,陈德刚之子,陈先祖。庆元府鄞县人,一说奉化县人。少有文名。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授饶州商税监,改光州教授,景定时被任命为鹭洲书院山长。吴潜荐陈著于朝,为贾似道所忌,出为外官,幸又得赵与訔推荐,为芜湖茶官、著作郎。贾似道行公田法和为母丁忧逾制时,均激烈上书,一时为人所钦佩。又曾知嵊州,有善政。
其有《本堂集》(亦有作《希本堂集》)、《历代统纪》和《至元奉化县志》等,仅存《本堂集》一书,其余已佚。
元任士林《松乡先生文集》:“先是,前朝请大夫赵公崇焘有志改筑,卒不就。檄下日,其犹子必摹图宝鹿山以进,其婿前太学博士陈先生著规示之,于是州达鲁花赤察罕、知州事李侯炳,与其贰星侯粲、李侯居安议允协,其属臧君涓、郑君元均赞甚力,以工给其役,以吏董其事。”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第五甲》:“陈著,第十七人,字子微,小名祥孙,小字谦之。第四一,永感下。年三十二,六月十三日戌时生。外氏竺。治赋,二举。兄弟二人。娶童氏。曾祖宏,祖仲,父德刚。本贯庆元府鄞县,寄居武康县,自为户。”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八十六《知州陈本堂先生著》:“陈著,字本堂,鄞县人,习庵侄也。文天祥榜进士。贾似道当国,讽其及门曰:‘宁不登朝,不可屈节。’授安福令,改知嵊县。时嵊为戚畹所居,有司不得行其政,阙之者十七年,先生整葺之,威令肃然。及迁,后令李兴宗问政,答曰:‘义利明而取予当,教化先而狱赋后,识大体而用小心,爱细民而化巨室,如斯而已。’嵊民乞留不得,祖账塞路,至城国岭上,因名曰陈公岭。后知台州。”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十六《知州陈本堂先生著》:“梓材谨案:先生字子微,本堂其号也。著有《希本堂集》九十五卷,别撰《历代统纪》以淑子弟,可知学士之史学固其家学也。”
《光绪鄞县志》卷三十《人物传五》:“陈著,字子微,号本堂,德刚子。六岁能文,为举子声日起,诸公争致之,授简客右,出语往往惊其坐人。宝祐四年进士。初监饶州商税,调光州教授。景定元年任鹭洲书院山长,相国吴潜以著才可大用,荐于朝。时贾似道当国,讽其及门,著曰:‘宁不登朝,不为此态。’遂出为安福令。未几,浙漕提领赵与訔辟监三石桥酒库,湖南帅赵必普辟帅准,既而与訔为江淮提领,复辟芜湖茶官。四年贾似道买公田于浙西,著时为著作郎,上疏曰:‘似道居外阃则志在欺君,处端揆则务于瘠民,未有将相如此而能致隆平者,乞罢买公田,斥逐似道,庶可以救国安民。’似道怒,出知嘉兴。咸淳四年,改知嵊县,先是宗室外戚有居嵊者,持一邑权,前令率被谴去,且布党僻地,剽絷行人役于家,及造白契占人田产。著至,独持风裁,诸豪乃敛,戢民赖以安。在嵊四年,迁通判扬州,去,乞留不得,祖帐遮道数十里,至城固岭,民依依不舍,因易岭名曰陈公岭,以识去思,代者李兴宗问:‘何以教我?’著曰:‘义理明而取予当,教化先而狱赋后,识大体而用小心,爱细民而公巨室,如是而已。’寻改临安签判转通判,擢太学博士。十年,贾似道归越,治母丧,诏以天子卤簿葬之,起坟拟山陵者,著率诸生上疏切陈,以为自古未闻有如此者,不听。似道衔之,比还,朝欲远窜者,著上不可,后以监察御史知台州,除秘书监,不就。
“著为人抗节不屈,雅操足以厉俗谠,论足以匡政而卒阨于枋臣,不得大用。德祐时试士,著预参文衡,得一策,痛陈时事,持白其长,宜置前列,闻者为瑟缩而掩抑之。著每对人道,其屈气弗膺。未几,国事非矣。宋亡,避兵迁徙,流离困顿,晚居四明山中,不与世接,感慨君国时事,见之诗文。奉化县尹丁济以著先朝宿望,聘修县志,卒年八十四。”
《宝庆四明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陈著。”《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陈著。”《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宝祐四年丙辰:陈著。”《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宝祐四年:陈著,文天祥榜,寄籍鄞县。”
注:陈著研究较早见于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陈著与鄞县诗社”一节,将陈著在乡里的结社活动和交游网络进行初步梳理。2010年张韶华、刘荣平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陈著生平系年》一文,对生平有所考证。另有涂静文的《宋末元初文人陈著研究》。
陈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校订愿体医话良方
扬州史典搢臣著, 仁和俞世贵桂庭参补, 甥王士雄孟英 校订。医话。一卷。典字搢臣,扬州(今属江苏)人。此书经王孟英舅父俞世贵参补,于道光十二年(1838)刊行。首载医话十二则,杂说医药及养生等心得随笔,内容简略。次载解诸服毒、诸物鲠、吞五金,并救缢死、刎、溺、冻,压、吓等诸死伤之各种急救法,及咽喉急证、牙疳、霍乱急证、痈疽等二十多种急症的简易疗法。所载急救法除内服方药外、亦有敷、洗、涂、贴、薰、温、灸、刺等多种外治法,多为验方,方药简便易得,便于救急应用。俞氏除逐条补充或评议外,对急救方药亦有较多增补。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三家医话》本。
周易集解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下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故采历代《易》家之说,以“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自序》)。其书采用王弼注本作底本,但分散《序卦》文以冠诸卦之首。引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虞氏(佚名)、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汉至唐三十五家及《九家易》、《乾凿度》等《易》说。前人义有不详尽之处,鼎祚则加以阐释。其所引诸家,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古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是毛晋汲古阁刊本。其它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经解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桃花扇
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六卷十六回。今存翰香楼刻本,刊于乾隆初年(约1740),封面题“竹窗斋评”, “翰香楼梓”,未署作者,亦无序跋,不知作者姓氏。据其整理的排印本收在《古本平话小说集》 (人文版)中。此系据孔尚任同名传奇改编成小说,叙明末复社名士侯朝宗于南京遇名妓李香君,互相爱慕,遂成欢好。成亲之日,香君得知婚资妆奁均出阉党阮大铖,鄙其为人,愤而却奁。阮怀恨在心,诬侯勾引左良玉就粮南京,侯为避祸投史可法幕下。
声画集
诗总集。八卷。南宋孙绍远编。孙绍远字稽仲;居里不详,约为淳熙(1174—1189)年间人。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类,其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自宋以后诗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孙氏认识到“画之有益于人也多矣,今之世而识古之人、知古之事;生长人间而睹碧落之真……凡宇宙之内苟有形者皆能藏吾室中”(见编者《序》),画难遍得,因此辑题画一集,以便能时时观览。全书分二十六部分,包括:古贤、故事、佛像、神仙、仙女等等,鬼神、人物、美人、蛮夷、赠写真者、风云雪月、州郡山川、四时、山水、林木、竹、梅、窠石、花卉、屋舍器用、屏扇、畜兽、翎毛、虫鱼、观画题画、画壁杂画。其分类标准不一,其编次也过于琐屑。不过这也是宋代书坊刻分类诗文时特有的风格。集中所收诗逾千,宋代一些题画诗赖此以存。并可以“因诗而知画,因画而知诗”。北宋苏轼即有名句“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幹马》)。集名取义于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南宋钱鍪“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宋诗纪事·次袁尚书巫山诗》)。此书名即用此意。有清康熙间曹寅刊本。
柯亭词论
蔡嵩云撰。共四十八则,多论词之作法,见解通达。如云词在宋代,早分为音律家之词和文学家之词,“音律家声文并茂之作,固可传世;文学家专重辞章之作,又何尝不可传世”。因此,“初学不必守四声”。又云“意贵清新,境贵曲折”。复论词人词作云:东坡词“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其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皆为有得之论。是书附录于作者所著《柯亭词》后,《词话丛编》据以辑入。
楞严经略疏
《楞严经略疏》,简称《楞严略疏》。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一年(1638)元贤述。十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首《缘起》称,作者曾于明天启四年(1624)撰《翼解》二卷,后“广《翼解》而作《略疏》,间亦博采众说,融为一家之言”。本书撰成后即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