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 姓名:曾国藩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湘乡人
- 出生日期:1811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1872年3月12日
- 民族族群: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末湘军首领,也是洋务派的首领。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家庭。道光十七年(1838)进士,道光末年官至礼部侍郎,后署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1852—1853年因母丧回籍守制。后奉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团练,并利用团练大臣的职权扩充实力创办新军。他以湘乡秀才罗泽南、王鑫所统领的湘勇为基础,扩编组成了一支标榜“忠义之气”的地主武装——湘军。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军阀军队。至1854年2月湘军练成。发布了《讨粤匪檄》文。诬蔑太平天国革命是“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以致使“中国数千年礼义仁伦”,“扫地荡尽”。同年4、5月间,率水陆两师与太平军在靖港、湘潭、岳州(今岳阳)展开激战。旋即出湖南、进湖北、陷武汉。在历次战争中,实行捕人要多,杀人要快的方针,以“功”加兵部侍郎衔。1855年初,进兵九江,石达开率部大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几乎被擒,他曾两次投水自杀,均为部下所救。后率败兵仓皇退守南昌。1856年初在江西又屡为石达开等所败。及“杨韦事件”后,乘天京变乱之机,再陷军事重镇武汉。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9月命其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占安庆。慈禧遂命其节制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此后力主“借师助剿”。1862年,派左宗棠勾结英法侵略军进攻浙江,时李鸿章配合侵略军进兵苏南;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破天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1865年调往镇压捻军,因作战不利,於1866年底回两江总督任,遂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因谄媚洋人屈杀无辜而舆论大哗,又重回两江总督任。1872年3月病死南京。谥文正。其论学主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氏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入都后从倭仁、唐鉴游,学宗程朱,折衷汉宋。中年治军,主以仁、礼,兼采申、韩,晚年思退,又以“柔道”自保。其伦理思想散见于家书、日记、诗文、书札中。在道德起源上,他沿袭孟子性善论及宋儒理一分殊之说,肯定“人性本善”,认为“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曾国藩全集·家书》)“天生斯民,予以健顺五常之性。”(《诗文》)“人者,天地之心也”,大则育民淑世,小至洒扫应对,“皆吾性分之所有事”(《诗文》)。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勉强磨炼”,“习而之善”。认为,“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诗文》)“人性本善,自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本性日失,故须学焉而后复之,失又甚者,须勉强而后复之”(《诗文》)。恢复先天善性,就是要变化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家书》)。由此,他不赞成上智下愚、君子小人不移之说,指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复郭筠仙中丞》,《书札》卷二十四)要变化气质以复性“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家书》),“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家书》)?他认为,“圣贤豪杰都无种”(《诗文》),“从古帝王将相无不由人自立自强做出”,只要立志有恒,哪怕无师无友,亦可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家书》)。要复性,还必须“隆礼”。认为“舍礼无所谓道德”,“舍礼无所谓政事”(《诗文》)。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修齐治平,“一秉乎礼”,使“人人纳于轨范之中”,恪守儒家之三纲。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之道”,“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不可有片语违忤”,“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家书》),“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他还特别强调身体力行,认为“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要求人们“知一句使行一句”(《家书》),并说,若知而不能行,“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家书》)。因此他提倡“为务实之学”,主张“多做实事,少说大话,有劳不避,有功不矜”(《诗文》)。此外,他提倡“自食其力”,肯定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并以此治家教子。他说,“‘勤’字人生第一要义”(《与彭杏南书》《书札》卷十),“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家书》)。认为,“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庚午五月日记》)。他同情“农夫织妇终岁勤动”而贫苦,批评“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指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其能久乎?”(《家书》)他反复告诫子孙,切不可贪爱奢华,切莫作代代做官之想,大富大贵,总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家书》)。为此,他立了“八字”(考、室、早、扫、书、蔬、鱼、猪)、“四要”(早起、务农、疏医、远巫)之家训(《家书》),要求子女拾柴收粪,插田莳禾,纺纱织布,种菜做饭,半耕半读,“不可忘寒士家风”(《家书》)。在儿子临考前,他再三叮嘱:“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家书》)。可见其十分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匹克威克外传
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6—183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嘲笑了英国政治制度中所谓“自由”、“民主”的虚伪性,揭露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空虚与堕落的生活,反映了一些下层人民的苦难处境。作品写的是商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个朋友坐了四轮大马车从伦敦匹克威克俱乐部出发到莫国各地旅行,向俱乐部其他成员报导旅途见闻。在作者的笔下,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天真善良的资产者形象,他和他的朋友被描写成乐善好施的富人。他们对社会罪恶幼稚无知,在旅途中闹出种种笑话,他们受到骗子金格尔的欺骗,又劝服了金格尔改邪归正,匹克威克本人还受到女房东的诬告,恶讼师的敲诈以至被关进负债人的监狱。这部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游历,展开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幅长卷,重大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被引进作品中来,负债者监狱里惨不忍睹的情景,尔虞我诈的法庭画面,以及伊登斯威尔的选举丑剧——资产阶级两党制的缩影,都如实地被描写着。这部作品发表后,狄更斯便由一个不知名的二十五岁的青年,一跃而为英国出名的作家了。
震泽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鏊(字济之)著。初刻于嘉靖间,署名《震泽先生集》,凡36卷。前有嘉靖十五年(1536)霍韬序。《四库全书》即以此为底本著录。万历年间,王氏三槐堂重新刻印,署名《王文恪公集》,并附《鹃音》1卷,《白社诗草》1卷。集前朱国桢序云:“《震泽先生集》年深漫漶,而先生之曾孙闻溪公(王禹声)清风伟节,异世同符,亦著有《鹃音》、《白社》二稿,存笥未刊。玄孙文学永熙、及经辈,合梓于家塾。”《广理学备考》收有《王守溪集》,为王集的选本。四库馆臣评其文说:“鏊以制义名一代,虽乡塾童稚,才能诵读八比,即无不知有王守溪者。然其古文亦湛深经术,典雅遒洁,有唐、宋遗风。盖有明盛时,虽为时文者亦必研索六籍,泛览百氏,以培其根柢,而穷其波澜。鏊困顿名场,老乃得遇,其泽于古者已深,故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也。”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评其诗文说:“文以修洁为工,规摹韩、王,颇有矩法。诗不专法唐人,在北宋梅圣俞(尧臣)、南宋范至能(成大)之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其诗文的特点。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儿科著作。清吴谦等撰。六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是书即《医宗金鉴》卷五十至卷五十六幼科杂症部分。刊于乾隆七年(1742)。约十六万字。内容为四诊总括及初生、惊风、痫证、疳证、吐证、泻证、感冒、瘟疫、暑证、霍乱、痢疾、疟疾、咳嗽、喘证、痰证、疝证、淋证、腹痛、黄疸、水肿、腹胀、发热、积滞、癖疾、汗证、失血、杂证等二十七门。首论新生儿护理,次叙儿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以歌诀夹注的形式叙述,便于记诵,为学者所重,为儿科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及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刊本影印本及一九六三年精装铅印本。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为婆须蜜之弟子或后人所撰集成书者。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入定不定印经之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