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 姓名:曾国藩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湘乡人
- 出生日期:1811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1872年3月12日
- 民族族群: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末湘军首领,也是洋务派的首领。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家庭。道光十七年(1838)进士,道光末年官至礼部侍郎,后署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1852—1853年因母丧回籍守制。后奉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团练,并利用团练大臣的职权扩充实力创办新军。他以湘乡秀才罗泽南、王鑫所统领的湘勇为基础,扩编组成了一支标榜“忠义之气”的地主武装——湘军。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军阀军队。至1854年2月湘军练成。发布了《讨粤匪檄》文。诬蔑太平天国革命是“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以致使“中国数千年礼义仁伦”,“扫地荡尽”。同年4、5月间,率水陆两师与太平军在靖港、湘潭、岳州(今岳阳)展开激战。旋即出湖南、进湖北、陷武汉。在历次战争中,实行捕人要多,杀人要快的方针,以“功”加兵部侍郎衔。1855年初,进兵九江,石达开率部大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几乎被擒,他曾两次投水自杀,均为部下所救。后率败兵仓皇退守南昌。1856年初在江西又屡为石达开等所败。及“杨韦事件”后,乘天京变乱之机,再陷军事重镇武汉。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9月命其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占安庆。慈禧遂命其节制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此后力主“借师助剿”。1862年,派左宗棠勾结英法侵略军进攻浙江,时李鸿章配合侵略军进兵苏南;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破天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1865年调往镇压捻军,因作战不利,於1866年底回两江总督任,遂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因谄媚洋人屈杀无辜而舆论大哗,又重回两江总督任。1872年3月病死南京。谥文正。其论学主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氏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入都后从倭仁、唐鉴游,学宗程朱,折衷汉宋。中年治军,主以仁、礼,兼采申、韩,晚年思退,又以“柔道”自保。其伦理思想散见于家书、日记、诗文、书札中。在道德起源上,他沿袭孟子性善论及宋儒理一分殊之说,肯定“人性本善”,认为“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曾国藩全集·家书》)“天生斯民,予以健顺五常之性。”(《诗文》)“人者,天地之心也”,大则育民淑世,小至洒扫应对,“皆吾性分之所有事”(《诗文》)。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勉强磨炼”,“习而之善”。认为,“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诗文》)“人性本善,自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本性日失,故须学焉而后复之,失又甚者,须勉强而后复之”(《诗文》)。恢复先天善性,就是要变化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家书》)。由此,他不赞成上智下愚、君子小人不移之说,指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复郭筠仙中丞》,《书札》卷二十四)要变化气质以复性“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家书》),“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家书》)?他认为,“圣贤豪杰都无种”(《诗文》),“从古帝王将相无不由人自立自强做出”,只要立志有恒,哪怕无师无友,亦可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家书》)。要复性,还必须“隆礼”。认为“舍礼无所谓道德”,“舍礼无所谓政事”(《诗文》)。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修齐治平,“一秉乎礼”,使“人人纳于轨范之中”,恪守儒家之三纲。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之道”,“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不可有片语违忤”,“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家书》),“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他还特别强调身体力行,认为“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要求人们“知一句使行一句”(《家书》),并说,若知而不能行,“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家书》)。因此他提倡“为务实之学”,主张“多做实事,少说大话,有劳不避,有功不矜”(《诗文》)。此外,他提倡“自食其力”,肯定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并以此治家教子。他说,“‘勤’字人生第一要义”(《与彭杏南书》《书札》卷十),“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家书》)。认为,“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庚午五月日记》)。他同情“农夫织妇终岁勤动”而贫苦,批评“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指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其能久乎?”(《家书》)他反复告诫子孙,切不可贪爱奢华,切莫作代代做官之想,大富大贵,总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家书》)。为此,他立了“八字”(考、室、早、扫、书、蔬、鱼、猪)、“四要”(早起、务农、疏医、远巫)之家训(《家书》),要求子女拾柴收粪,插田莳禾,纺纱织布,种菜做饭,半耕半读,“不可忘寒士家风”(《家书》)。在儿子临考前,他再三叮嘱:“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家书》)。可见其十分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的书
谨防扒手
《谨防扒手》全书按年岁之先后编辑,收录了刘半农二十五年的写作,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杂文集。有论记,有小说,有戏曲;有做的,有翻译的;有庄语,有谐语;有骂人语,有还骂语;甚至于有牌示,有供状。称之为“杂”,可谓名实相符。刘半农的杂文主要谈的是一些文学现象,如谈诗歌与小说精神的革新、通俗小说的积极与消极教训、作品抄袭等。
金门志
福建地方志。清周凯修、林焜熿纂。十六卷。凯有《(道光)厦门志》已著录。焜熿字巽甫,金门(今属福建)人。贡生。周氏等肇修是志,道光十六年(1836)成书。记事止于同治十二年,后为刘松亭、林豪等续编时补其内容。约二十五万字。卷首有金门全图、浯江书院图等四幅。正文分域、赋税、规制、兵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艺文、风俗、旧事十二门,含沿革、形势、经费、渔课、船政、城寨、丛谈等七十六目。每门之首均有小序,略述要义。是地处海防要冲,故兵防一志最详,列明代兵制、道光以前兵制、同治后新改营制,沿海略、岛屿、沙汕诸目,记述军事编制、军事设置和武器,分防汎地及哨期、艇船、商船、地势、岛屿礁汕等。纪兵目自宋绍定始,重点记叙郑芝龙叛服、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资本主义列强入侵诸事。是研究金门史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同治十二年刻本,1959年北京中国书店油印本。
蓝涧集
诗别集。六卷。明蓝智著。今存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刻本,卷内题:“方外友生上清道士程嗣祖芳远编集。”集前有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张昶序,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张矩、蒋易序。在张昶序后有“时永乐元年癸未孟春蓝山书舍刊”牌记,在张矩序后又有“嘉靖丙戌孟冬榖旦山涧六世孙可轩、蓝鉏等重刊”字样。此集收诗五百馀首,是蓝涧诗作收罗较完备的版本。但清四库馆臣未见此本,收入《四库全书》的《蓝涧集》是《永乐大典》辑本,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蓝涧诗)惟《永乐大典》各韵中所收尚夥,搜辑裒缀,共得古今诗三百馀首,虽篇什不及《蓝山集》之富,而大略已见,谨以类编次,厘为六卷,俾其兄弟著作,均不致泯没于世矣。”以嘉靖本与《永乐大典》辑本相比较,嘉靖本多出诗作一百五十馀首。蓝仁、蓝智诗,选家时有参错之处,有时已很难辨析清楚。今常见者有影印《四库全书》本及清宣宗道光(1821—1850)、文宗咸丰(1851—1861)间其裔孙蓝鼎雯刻本。
北征后录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北征瓦剌答里巴、马哈木太平与把秃孛罗,幼孜扈从出塞。自三月十七日出征至八月一日回京,在行军途中逐日记行程道路、山川要塞、气候、见闻。所记往还主要内容,均与史载相合。本书即撰成于行军途中。分为前后两录,分别详记两次北征期间成祖言行,行军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山川胜迹、见闻趣事等,可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战争的参考。
邺侯外传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邦之策,对中唐政治颇有积极影响。主要情节与两唐书《李泌传》相符合。唯述其智慧过人,深究鬼谷,极尽神秘化之能事,对个人作用亦有夸饰。有《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丛书本。又《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均题《邺侯外传》。商务印书馆《说郛》又题《邺侯家传》。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宋 天息灾译。大乘经藏秘密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