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暹

保暹
  • 姓名:保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金华(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保暹,字希白,生卒年月不详,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景德初直昭文馆。宋初九僧之一,工诗,诗风宗尚晚唐。其《秋径》诗,释惠洪以为“自然令人爱悦,不假人言然后为贵”(《宋诗纪事》卷九一引《天厨禁脔》)。《宿宇昭师房》诗有“草际沉萤影,杉西露月光”一联,方回以为“于工之中,不弱而新”,纪昀则谓“自是刻意做出,而妙极自然”,“亦极细致”;《早秋闲寄宇昭》诗,纪昀评“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句,以为不减王维、孟浩然(均见《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僧保暹集》二卷,《敬乡录》又著录有《处囊诀》一卷,均已佚。《九僧诗集》收其诗二十五首。《全宋诗》卷一二五收录。事迹见《敬乡录》卷一四《僧保暹小传》。

保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将相遇托付给别离

将相遇托付给别离

收录了曼殊大师绝大部分原创作品,包括诗、小说、杂著、书札等,是苏曼殊文学因缘全纪录

鼎录

鼎录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器重。《鼎录》为记载陈代以前历朝帝王、大臣所铸各种鼎类之书。记载从黄帝至陈宣帝所制之鼎,凡四十九事。简略记载制鼎之帝王,制鼎之时间,鼎之形状,所用材料,鼎之名称,鼎上所铸文字及字体,有的还记载了鼎所藏之处。记载臣下所制之鼎,从姜太公至东晋王羲之,凡二十九事。只记载大臣的姓名、官职,鼎名,少数记载了制鼎原因,也不过只言片语。该书旧题虞荔为梁人,考《陈书》列传知其为陈人。其书序文所记夏鼎,应在黄帝条之后,疑为不识者移之书前而作序,可见此书流传既久,屡经窜乱,真伪已不可辨。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出吴协《鼎录》一条,经考证,疑吴协可能因与虞荔字形相近而误。现存 《汉魏丛书》本、《秘笈》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秘书》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四库全书》本。

爱日斋丛钞

爱日斋丛钞

五卷。南宋叶某撰。此书散佚,失作者之名,唯陶宗仪 《说郛》题为宋叶某所撰。此编约当淳祐间(1241—1252)成书。元代已佚。《永乐大典》收一百四十三条,《说郛》录有二十二条,中有十条不见《大典》。书中“论先儒从祀”一条,有宋度宗咸淳年号,知此书为南宋末年人所作。全书以辨析名物、稽考典故为主,凡前人笔记小说及杂史著作,如赵德麟、王直方、蔡絛、朱翌、洪迈、叶梦得、陆游、周必大、龚颐正、何薳、赵彦卫诸家之书,无不博引繁称,考证同异。其体例与张淏《云谷杂记》、叶大庆 《考古质疑》仿佛相近,只是文笔稍差。但征引繁富,订讹正舛,多为可取。

岩栖幽事

岩栖幽事

一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只一卷,首有陈继儒自撰小引,其中云:“吾家於陵,及华山处士,世有隐德。余辈胶粘五浊,羁锁一生,每忆少年青松白石之盟,何止浩叹。丁酉始得筑婉娈草堂于二陆遗址,故有 ‘长者为营栽竹地,中年方惬住山心’之句。然山中,亦不能知道家保炼吐纳,以啬余年。即佛藏六千卷,随读随辍,惟喜与邻翁院僧,谈接花、艺果、种秫、㔉苓之法,其余一味安稳本色而已,暇时集其语,为《岩栖幽事》。”书中所录皆山居琐事。如接花、艺木以及焚香、点茶之类,以及作者与山僧对答之语等。其中亦有一些杂记古人事迹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如 “涤砚不宜用汤,有损于石”;“茶见日而味夺,墨见日而色灰”等。此书有《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万历本、民国石印本)本、《眉公十种藏书》 本、《说郛》 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凡四十卷。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系编集古来禅家诸祖颂古之作。内容共收世尊机缘二十四则、菩萨机缘三十则及大乘经偈六十二则、祖师机缘七○二则。举凡增续及续收均冠以续收二字,与原集区别。

法华问答

法华问答

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一百零三条(首末两条残)。前四十五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述各品主旨;后五十八条问答不依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法数及重要的文句。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