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珽

白珽
  • 姓名:白珽
  • 别名:字廷玉,号湛渊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8
  • 逝世日期:1328
  • 民族族群:

白珽[tǐng](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自幼聪慧,八岁即能赋诗,长习科举业。宋咸淳中与仇远同以诗名。宋亡后以授馆为业,伯颜、程钜夫、刘伯宣先后相荐,皆辞不赴,后李衎力起之,授太平路儒学正,不久代理教授事,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溪州判官,坎坷不达,致仕。先结庐西湖金沙滩,门外有泉,题为湛渊,因以自号。晚年归老栖霞山,又号栖霞山人。天历元年(1328)卒,年八十一。其子白贲(无咎)为散曲名家。前人对白珽诗评价甚高,戴表元认为“甚似渡江陈去非”,宋濂所作墓志铭说:方回称他的诗文“冠绝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气”,刘辰翁认为他“不为雕刻苛碎,苍然者不惟极尘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由于白珽诗散佚太多,有的评论与其现存诗歌难以相符。古人又说他“诗副陶、韦”,这主要指描写田园山水的诗而言,不过也受南宋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如为后人所称道的《余杭四月》。他的诗不事雕琢,风格古雅,布局严整,如《春日田园杂兴》、《山中怀友》、《游天竺寺》等。第一首被评为月泉吟社应征诗中的第十八名(署名唐楚友),谢翱、方凤所写评语称该诗“格调甚高”。从他现存诗看,多表现文人情趣,题材不够宽广,也许又与遗佚太多有关。著有《湛渊集》,原八卷,后佚,今本为清人所辑,其中间杂伪作。另有杂记《湛渊静语》二卷,辨析考证,多有可取,其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清四库馆臣评该书“在元人说部之中,固不失为佳本”。生平事迹见《湛渊静语》自序、《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湛渊集》附录)、《两浙名贤录》卷四六、《(万历)杭州府志》卷七五、《元诗选·二集》小传、《(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一六及一七八、《新元史》卷二三七。

白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内训

内训

明成祖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所写。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全书包括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二十章。《内训》首章即讲女子的德性在于孝敬、柔顺而“能配君子”,要求女子“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礼以体之。”教导凡为妻者要明阴阳之大义,“能推是适”,以事其夫,要“体柔顺……服三从之训。”要求女子“秉坤仪”、“著母德”,以“父天母地”来说明三从四德的孝顺、节义是合理的,天经地义的。《内训》在较多地从理论上阐扬封建妇道同时,特别选辑了先人的女教典训,在“崇圣训”、“景贤范”诸篇中阐发了古哲先贤的“嘉言善行”作为妇女学习的典范。要求培养专一主内,有“内助之德”,行“内助之功”,绝对顺从的贤妻、良母、孝妇、贞女。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颁令刻印《内训》,“使庶民之家得以训诲女子”。此后,王相以传统的儒教思想对此书加以笺注,并收入《女四书》中,成为封建社会的女教教材,对后世影响很大。

七杀碑

七杀碑

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朱贞木所作武侠小说,主要写明末川南七豪杰华阳伯杨展、雪衣娘陈瑶霜、女飞卫虞锦雯、僧侠七宝和尚晞容、丐侠铁脚板陈登暤、贾侠余飞、赛伯温刘道贞联袂奋臂,纵横川南,抗击张献忠,保全至众。张献忠因为屡挫于川南七豪杰,所以立碑而誓,七杀碑就是誓杀七雄的碑文。不过因为小说设计规模宏大,只写到杨展中举回乡就没有往下写,所以正面说川南七豪杰抗击张献忠的故事其实还没有开始。

敦煌悬泉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1990—1992年出土于甘肃敦煌甜水井东南3千米处的汉代悬泉置遗址。共获有字简牍23000余枚。简文内容可分为七类:一、 邮置、邮置道里、邮书;二、 过所与乘传;三、 诏书与官府文书;四、 律、令、品及司法文书;五、 簿籍;六、 信札;七、 古代典籍。

定性书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一切善见律注

一切善见律注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M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分为: 一、序偈 二、第一合诵【合诵因缘、一切佛语之分类】 三、第二合诵 四、第三合诵【帝须长老、阿育王之蹄佛、第三合诵次第、圣法之传承】 五、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傅法、请来佛舍利、菩提树之移植、圣教之确立】本书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所收,僧伽跋陀罗译之《善见律毗婆沙》。阅读时如能将此汉、巴二书加以对照,则将有助于理解内容真义。譬如有关诸王相承之史实,汉译本有‘阿楼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之记载。然巴利本则谓‘anuruddho ca mundo caatta’(阿楼王与闵蹰王合八年’。若以摩哂陀于佛般涅盘后二三六年入师子国计算,则二王在位年数应是‘合为八年’,并非‘各八年’。由此可比勘得知‘各八年’应为‘合八年’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