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
  • 姓名:梁启超
  • 别名:字卓如,号任公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县人
  • 出生日期:1873年2月23日
  • 逝世日期:1929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论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幼年在家庭受封建传统教育,1887年进广州学海堂就学。1889年中举人。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参与编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他代表广东籍举人上书陈述时局,积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8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任书记员。力《中外纪闻》主笔。


1896年春赴上海筹办《时务报》,任总撰述。以近两年时间为《时务报》、《知新报》等撰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7年到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手订《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万木草堂为蓝本,鼓吹民权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将该学堂办成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维新变法,时人以“康梁”并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并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905年以后,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2年10月,从海外回国,先后在北洋军阀政府中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1920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校任教,并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在教育上的主张主要有:①教育救国。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②变科举、兴学校。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③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和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其《西学书目表》中他详述了具体的西学内容。④改良教学法。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不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梁启超的著作大多收集于《饮冰室合集》内。

猜你喜欢的书

服尔德传

《服尔德传》即为伏尔泰传,是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小说家所著。本书是知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作品。本书叙述了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生平主要事迹、戏剧创作和哲学思想。服尔德,今译伏尔泰(1694-1778),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服尔德传》是传记作家莫罗阿(今译莫洛亚)众多传记中的一个。莫罗阿的文学成就,特别表现在他的传记创作上。他写的传记,人物生动,情节有趣,富有小说情趣。而他在传记的写法上,可以说是有革新之功,其作品被誉为法国文苑里最好的几部传记,其中就包括《服尔德传》。

我之文学改良观

现代文学评论文。刘半农作。发表于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文章反对文以载道,因为道是道,文是文,两者绝不能合为一谈。也反对只讲究字句声韵。主张文章应有作者的性灵和意识。文学家必须运用其精神,使自己的意识、情感和怀抱能蕴含于作品中,作品才有永恒的真正价值。就文体说,有永久的文学资格和价值的,只有诗歌、小说、戏曲和杂文。文学语言应漂亮雅洁,不宜夹杂累赘费解的外来新名词。但是新名词如果意义通顺,又不妨碍文笔的漂亮雅洁,也非绝对不可用。又提出改革散文的三条意见。一、破除迷信。创作时应处处有个“我”。如不顾自己,只是模仿古人,便只能是古人的子孙。如果学当代其他人,便是他人的奴隶。赞同胡适的“不模仿他人”说,进而主张不仅不模仿古人,而且应该推翻古人作文的死格式。二、文言白话可暂时共存。两者各有长短,不能偏废。要等白话全部吸收了文言的优点后,文言才能淘汰。三、不用不通的字。同时提出改革韵文的三条意见。一、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因旧韵已不合现时的语音。二、增多诗体。诗体越多,越能发挥诗的精神。三、提高戏曲在文学上的位置,戏曲应用当代语言写作。文章赞成以小说作为文学的最主要体裁,但不认为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是文学作品。主张文学作品应分段,应有标点符号。旧式的圈点宜适当采用。陈独秀在编者按中指出:“刘君此文,最是唤起文学界注意者两事,一曰改造新韵,二曰以今语作曲。”

山居四要

养生著作。4卷(一作5卷)。元汪汝懋编。汝懋字遯斋, 号桐江野客。寓居浙江鄞县时, 抄录太史令杨瑀 (字元臣, 自号山居道人, 钱塘人)所撰《摄生要览》、《卫生要览》、《养生要览》、《治生要览》 4图, 细心研读, 增广补充, 于至正二十年 (1360) 整理成编。书中详备起居饮食之节, 疾病药饵之宜, 治农治圃治疱之法, 实为居家养生之大全。卷1摄生之要,将起居格式冠于篇端, 附以居宅、避忌、人事、防闲、莅官、警戒等居家养生事宜。卷2养生之要, 载药忌、食忌、杂忌、及辟谷救荒良方。卷3卫生之要, 论述诸风、伤寒、中暑等数十种常见病证治, 所治采用饮食疗法者居多。卷4治生之要, 论12月忌宜、理家接物、居官莅政、及文房必用、行与须知等, 络之以省心法言、警悟世俗等内容, 与卷1又有所不同。此书新镌本附加减13方为卷5, 故后世有5卷本。全书卷帙不繁, 但收罗广博, 内容丰富, 且又条分缕析而不庞杂。论述深入浅出, 多引证前人经验, 于摄生着重于生活起居, 在养生学著作中, 不受佛家与道家的影响, 而以儒家的养生学思想贯穿始终, 故具有一定特色。惜传本中未见杨瑀所绘4图。现有《格致丛书》虎林胡氏会文堂刊本。

韩氏医通

《韩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 2卷。 明·韩懋撰。刊于1522年(嘉靖元年)。韩氏搜辑家传有效方案,结合个人临床心得编撰成书,书分九章,共九十五则。卷上为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 卷下为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四章。作者善用补法,对常用补药的配伍和用法深有研究;并发展了医案程式,重视四诊对病证的鉴别,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其于临证“一望形色、二闻声音、三问病情、四切脉理、五论病源、六治方法,每诊病必填式纸,慎重其事”(谭天骥《意园读医书笔记》)。由此可见,韩氏平素诊治疾病,重视程式和规范化,其制方亦较有深意,创用了三子养亲汤、天一丸、异类有情丸等方,其中三子养亲汤已成为后世广泛运用的著名方剂。此外韩氏并介绍了半夏曲制法、固本丸制法、枳术丸烧饭法以及食疗中黄牛肉、梨汁等的临床应用等。全书卷帙虽少,然皆切于实用。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天豹图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名《英雄奇缘传》、 《剑侠飞仙传》,十二卷四十回。不著撰人,作者不详。存清嘉庆十九年(1814)韦胜书坊刊本,首嘉庆甲戌(1814)张氏序,十二卷四十回。又民国二年萃英书局石印小本,书题“绣像剑侠飞仙天豹图”,六卷四十回,无张某序,有人物绣像四页。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有英秀堂刊小本,首道光丙戌(1826)张某序,为郑振铎旧藏。书叙明成化年间扬州府江都县一官宦子弟花子能,其父花锦章,官居当朝宰相,二叔花锦文、三叔花锦龙、四叔花锦凤亦皆当朝权贵。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内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相传当年郑和出使西洋,屡历险境而转危为安,认为这是海神天妃保佑之故,因建天妃宫酬谢,立此碑。后来宫毁,仅存此碑。其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述郑和航海史实和建天妃宫之缘起,落款日期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该碑系南京现存的两块明代巨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