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
  • 姓名:梁启超
  • 别名:字卓如,号任公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县人
  • 出生日期:1873年2月23日
  • 逝世日期:1929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论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幼年在家庭受封建传统教育,1887年进广州学海堂就学。1889年中举人。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参与编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他代表广东籍举人上书陈述时局,积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8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任书记员。力《中外纪闻》主笔。


1896年春赴上海筹办《时务报》,任总撰述。以近两年时间为《时务报》、《知新报》等撰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7年到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手订《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万木草堂为蓝本,鼓吹民权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将该学堂办成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维新变法,时人以“康梁”并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并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905年以后,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2年10月,从海外回国,先后在北洋军阀政府中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1920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校任教,并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在教育上的主张主要有:①教育救国。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②变科举、兴学校。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③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和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其《西学书目表》中他详述了具体的西学内容。④改良教学法。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不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梁启超的著作大多收集于《饮冰室合集》内。

猜你喜欢的书

蛟峰文集

蛟峰文集

诗文集。南宋方逢辰撰。8卷,外集4卷。一本正集11卷,外集4卷。逢辰于宋亡后隐居蛟峰,学者称蛟峰先生,因以名集。其正集为其五世从孙渊等辑,前7卷为诗文,凡诗1卷,文6卷。末附《山房遗文》1卷,为其弟逢振所作。外集为七世从孙中所续辑,载其兄弟历官诰敕及他人酬赠诗文。明天顺、嘉靖皆有刊本,作8卷。又一明刊本题“十一世孙方世德重编”,逢辰诗文作10卷,《山房遗文》及外集仍旧。《四库全书》据8卷本著录。逢辰尊崇朱熹之学,对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有所阐发。为官能直言极谏,切论国政。是集虽仅保存其部分诗文论述,尚可借以观其学术和政见。

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吴语

吴语

《吴语》一卷,戴延年撰。延年字寿恺,号药坪,清苏州府长洲县人。善度曲,工古文词。《皇清书史》卷二十八又称其「工书法」。一生多旅于外,乾隆三十七年前旅居北京,四十九年自粤西还,五十二年又自北京旅居武昌,晚居吴江。与蒋培、杨复吉、朱㚏等交往。沈楙惠《搏沙录》跋曰:「药坪先生,茂苑名流,客游燕粤,缟紵最广。晚岁戢影枫江,回首故交,渺焉天末,杜陵落月之怀,玉局寒灯之忆,胥于此录寄之。至文笔之风流隽永,如啖侧生果,色香味俱绝。先生其移我情矣。」其以诗文鸣世,由此可见一斑。著有《搏沙录》、《吴语》、《秋灯丛话》、《饮石轩诗》、《丛桂山房诗》、《问花词钞》。杨复吉《吴语》跋有曰:「《吴语》二十馀条,辛亥出都时皋以赠馀者,久藏箧衍。今手为校录编次,聊寄暮云春树之感云尔。」又《秋灯丛话》跋曰:「药坪别馀二十年矣,今夏自粤西旋里,侨居松陵,空谷闻跫,得快读别后等身著作,《丛话》亦其一也。忆乙未岁校录濒行所赠《吴话》,不胜暮云春树之感。兹得数心晨夕欣赏慰藉,奚似『何当共翦西窗烛,卸忆巴山夜雨时』,玉溪生良非欺我。」可见本书撰于乾隆三十七年前,四十年经杨复吉校订,收入《昭代丛书》丁集,道光二十四年沈楙惠刊印,后又收入《古红梅阁丛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今据《昭代丛书》本标点排印。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上清境经》十二部,即《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太清境经》十二部,即《太清经》、《彻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录此三十六部经名,并称玉清境十二部无毁无坏,无生无灭,湛然常住,遍众妙门;上清境十二部微妙清净,为诸天根本,万有之基;太清境十二部济生度死,为万法舟航。又称一切诸仙圣道都由此三十六部经而成道。此三十六部经每部不长,主旨在于宣讲正道正教,说明诸法本性皆空,法相无分别,既无自性,也无他性,修道当明正性,但施一心平等,虚心无心,定心正心,清心净心,通过修心自可见闻道。经中强调一切众生悉有道性,但为诸烦恼所蔽,不能显现,修道就在于使众生皆明真实道性,性命自生,超升成道。认为只有不迷正性,才可长生,而借助殊方异术,以为延生,实害其性。此经对研究隋唐道教的心性学说有一定参考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原题「玄洞先生闾丘方远述」。此人为唐末著名道士。原书卷数不详,今《正统道藏》本仅存序文一篇,收入洞玄部神符类,本篇概述灵宝经法源流,宣称天尊于龙汉劫初演说灵宝自然天书五篇真文,经三皇五帝秘传,至春秋时吴王阖闾取出此经,是即《灵宝五符经》。又称三国时太极法师徐来勒以灵宝诸法授东吴道士葛仙公(葛玄)。仙公据此合成七部科戒威仪斋法。南朝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文章最后称天尊所说灵宝经凡五十八卷,其经旨在《度人经》一卷中,其余五十七卷皆演说科仪斋法、教戒缘起。按本篇对了解六朝隋唐道教《灵宝经》源出传播过程,有参考价值。

南传菩萨道

南传菩萨道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译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两册讲解菩萨道的部份。译此书的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里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