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受怀深

- 姓名:慈受怀深
- 俗姓:夏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寿春府(安徽)六安人
- 出生日期:1077
- 逝世日期:1132
- 民族族群:
慈受怀深(1077~1132)宋代云门宗僧。寿春府(安徽)六安人,俗姓夏。字慈受。世称慈受禅师。十四岁剃发。崇宁(1102~1106)初,谒长芦崇信于嘉禾(浙江嘉兴)资圣寺,并嗣其法。后崇信移住江苏长芦寺,命师为首座。政和三年(1113),应仪真郡守之请,住资福寺,学侣僧众云集。后朝廷改资福寺为神霄宫,遂往蒋山,住于西庵。其后奉敕住于江苏焦山、洛阳慧林寺。靖康事起,师二度请辞,乃经天台徙于灵隐,再入蒋山,数月后退居洞庭之包山,复应王氏之请,为圆觉第一祖。高宗绍兴二年示寂,世寿五十六,法腊三十六。有慈受深和尚广录四卷行世。[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十六、续传灯录卷十八]
慈受怀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名《太上真人撰所施行秘要》,收入《真诰》卷九。今《正统道藏》本一卷,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取《真诰》之文,加以改编增补而成。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摘抄《太素丹景经》、《大洞精景经》等十多种上清派道书,言养生保健之法。内载按摩、吐纳、沐浴等方术,用以预防疾病衰老,抵御鬼神侵害,去除体秽,使青春常驻,耳目聪明。
苔莉
现代长篇小说。张资平著。初载1926年7月1日《创造月刊》第5至6期,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3月1日出版单行本,列入“创造社丛书”。作品描写“五四”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由于性的困惑而堕落、毁灭的故事。青年女性苔莉发现丈夫白国淳对己不忠,为了报复,她爱上了丈夫的表弟谢克欧。谢克欧一方面为苔莉的美貌、多情所倾倒,另一方面却碍于表兄的情面,同时也不愿牺牲自己的声誉,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使他患得患失。不久,白国淳去乡下处理家产事务,苔莉和谢克欧终于在性的寂寞和困扰中堕落了。然而,他们之间的恋爱完全“是由两方的相互的同情和肉感构成的”,并没有真正的爱情。特别是谢克欧对苔莉并非处女耿耿于怀,并且产生了对她的厌恶和憎恨。苔莉也明白这一点,但她为了维系和谢克欧的关系,敦促他与自己正式结婚,只好对此保持沉默。长期的、无节制的性生活毁坏了他们的健康,他俩分别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和血斯得利病。同时,他们的关系也终于被白国淳发现,并且受到白家和社会的指责。谢克欧企图另行择偶结婚来摆脱困境,但遭到苔莉的坚决反对,绝望之中与苔莉双双投海自尽。作品具有反映“五四”青年冲破旧道德、旧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爱情和个性解放的一面,也有简单地描写男女性爱,渲染性苦闷、性冲动的倾向。
侠丐木尊者
开封古称汴京,五代、赵宋均曾建都。城北有北宋故宫遗址,居民叫做龙亭,楼阁矗立,下接长堤。堤左右各有一片湖水,俗称潘、杨二湖,昔年水面甚宽。每值端午,必赛龙舟,到日倾城往观,车马云集,为每年一大盛举。承头的人,大都是些喜事土豪富绅以及地方上以豪侠著称的有名人物。开封地势低洼,形如锅底,附近黄河只一决口,便被淹没。近河人民本极迷信龙神,稍微见到异样一点的小蛇,如额有朱点字纹之类,便疑龙神化身,宁受毒噬,不敢伤害,还须花红香烛,盛仪恭送入河。吃河饭的忌讳尤多,简直无可理喻。
敕封天后志
《敕封天后志》是清代莆田人林清标于乾隆年间编纂成书的。它分上下两卷,是第一部关于妈祖信仰的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其中大量内容是记述妈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神的神迹,并且具体而生动,引人入胜。妈祖庇护在海上航行的使节、客商、水手、船民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很有魅力,蕴含着各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海事活动和所从属的社会历史文化。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影响深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莆田城区举人林霈,东渡台湾任凤山县教官。当时台湾府到处兴建天后宫,可谓盛况空前。因为林霈是海神妈祖的后裔侄孙,对“祖姑”极为崇拜,他也想到台湾弘扬妈祖的神迹,但苦于没有史料,于是,写信请他的父亲林清标(清乾隆六年辛丑科举人,壬戍会试副榜,官惠安县儒学教谕),编写《天后志》,向台湾同胞介绍海神天后的生平史迹。林清标不负其望,深入实地,考察、搜集天后的生平事迹。他根据康熙年间册封琉球国的副使妈祖裔侄林麟?所写的《天妃显圣录》和历代正史,编撰了《天后志》上下两卷,名曰《敕封天后志》,刊行于世,在闽台广为传播。
御请来目录
御请来目录,一卷,日本空海撰,有进表并颂,庆贤题记,编号二一六一。求法目录。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编。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从唐回日本时呈献给天皇。内容有六,前三种为请来之经律论疏章传记
华严游心法界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阐明华严宗之观门。分为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即依五门之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之观门,并示其浅深之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