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

- 姓名:沈善登
- 别名:字穀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人
- 出生日期:1830
- 逝世日期:1902
- 民族族群:
沈善登(1830—1902) 近代经学家、哲学家。清学者。字穀成。浙江桐乡人。生于清道光十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庶吉士。不久归里,杜门读书终其身。年二十,师事锺文蒸,前后从学二十馀年。曾爲锺文蒸《穀梁传补正》撰写书后,推崇《穀梁传》,认爲“学者欲求圣人之心,必于《春秋》;欲通《春秋》,必于《穀梁》; 而欲通《穀梁》,又必于先生此书”(《穀梁传补注》书后)。不喜程朱理学,认爲程朱关于理在气先的说法,违背了“光”是世界本原的宇宙原理; 而其关于义理之性的观点亦有重大缺陷,指出《六经》言性,“无非血气心知之性,义理自在其中”(《沉穀成易学·原象》)。多涉猎“西学”与佛教,信仰佛教净土宗,相信地狱实有和因果报应论,把尊崇儒学与佛教作爲中国富强之本和向西方学习的先决条件,认爲西方国家富强是由于基督教维繫人心,中国也应从尊崇儒佛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他说:“儒教以迪俊良,佛教以导庸俗”(《论馀适济》),“兴起儒术,维繫民心,爲今日中国自强之先务,即是博综西法之初基” ( 《沉穀成易学·原数》),“窃谓今日中国,以提倡佛教,固结人心爲第一义。此义得,而后西学真有用,否则被他人用尔”(《报恩论》卷首)。接受西学的影响,提出光体本原论,“光体非气非形非质,而目可得见,身可得触,……凡有气体形质之物,如地与日月诸星土,皆爲所包举,悬繫而不坠。”(《沉穀成易学·原易》)又提出心爲“太易光明”的论断,认爲心实际上是最高哲学范畴的太极。他说:“此心虚灵,则全体太易光明矣”(同上书,《原象》),“推本天地之初,太易一大灵光,爲古今中外人生同具之心体”(《论馀适济》)。著作有《需时眇言》、《报恩论》、《经正民兴说》、《论馀适济》,合编爲《沉穀成易学》。此外还有《大学古本顺文》、《证心室文集》、《师学说》等。
沈善登自幼好学,咸丰庚子(1860年,太平天国内讧后重振实力大败清军,取得苏、常和湖州等地)避到澉浦、余姚梁通镇读书。同治甲子(1864年,清灭太平天国后)助其父江苏知县沈宝禾在苏州做了两年测绘地图的舆图工作。清同治六年(1867年),沈善登与弟弟善经同举于乡。同治七年(1868年)入京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授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9岁。一日自己占卦,得“履之乾”,以为有踩虎尾之险,认为不吉,又忧于时局,便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虽有同榜翰林如张之洞、许景澄等官至极品重臣的年兄年弟驰函相邀,也无意附骥。晚年应聘本邑桐溪书院山长及德清县仙潭书院山长,从事教学约20年。光绪十年(1884年),自上海返里,见老屋破漏,邻舍荒凉,不可复居,一度迁居海盐。59岁时,避地沪上,住美国租界豫顺里寓庐。是年大病后,至65岁时失明双目。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73岁时去世。
沈善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镜子之家
《镜子之家》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东京和纽约展开的。描写四个青年:一个是公司职员、一个是拳击手、一个是演员、一个是画家,通过这四个青年与镜子这个女子为媒介,展现了一幅巡游现代地狱的图景。现代的地狱,必须是都市的。所有小故事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东京和纽约。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晚饭花集
当代短篇小说集。汪曾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收短篇小说31篇。作于1981至1983年间。本集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江苏高邮地区三、四十年代的城乡生活,或写古典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或写以市井生活为中心的各类市民。《徙》集中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事业悲剧:前清举人谈甓渔饱读诗书,风流一世而身后著作淹没于书箧之中,无人知晓;小学教师高鹏性情耿介方正,不苟合于世,他抗争一生一事无成;高鹏的女儿高雪师范毕业之后,不满足于闭塞狭小的生活天地,抑郁而死。《晚饭花》是以3类不同命运的妇女性格素描为内容的短篇小辑,第1篇《珠子灯》刻划了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孙小姐懦弱的性格;第2篇《晚饭花》描写了在贫寒家境中长大的王玉英,明知未婚夫风流浪荡,但仍乐于出嫁的故事;第3篇《三姊妹出嫁》通过馄饨小贩秦老吉3个女儿热闹的出嫁场面,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妇女自觉而富有生气的生活。本集的小说深受传统的笔记小说的影响,用简洁的笔墨来摹写人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风格平淡而奇崛,富有哲理性。
蜀王本纪
亦题《蜀本纪》、《蜀记》。西汉志怪小说集。扬雄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宋时亡佚。曾慥《类说》卷三十六有《蜀本纪》六则,然多非本书。辑佚本有王谟《汉唐地理书抄》、洪颐煊《经典集林》、严可均《全汉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等。是书属杂史杂传体志怪。 书中主要记载秦前古蜀国历代君王蚕丛、 柏、 鱼凫、 望帝、 开明帝等神话传说和怪异故事。原书已佚。明代万历年间,郑朴搜求散见于《史记》、《文选》注及诸类书中的《蜀王本纪》文字,辑集成书。该辑本后收入《壁经堂丛书》。
见正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见正比丘疑无后世,佛借大树作喻说法,乃至为说种种譬喻,除其断,常,二见。
大方便佛报恩经
亦称《佛报恩经》、《报恩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七卷。本经通过释迦牟尼驳斥一外道指责释迦不报父母之恩,阐述了佛教对“恩”及“报恩”的观点。经中认为,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曾为如来的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的父母。正是为了普度众生,即报一切父母之恩,如来才出家修行。本经行文华丽,收入了不少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既是卓越的佛教宣传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所述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有关,故在中国民间有较大影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