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

- 姓名:沈善登
- 别名:字穀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人
- 出生日期:1830
- 逝世日期:1902
- 民族族群:
沈善登(1830—1902) 近代经学家、哲学家。清学者。字穀成。浙江桐乡人。生于清道光十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庶吉士。不久归里,杜门读书终其身。年二十,师事锺文蒸,前后从学二十馀年。曾爲锺文蒸《穀梁传补正》撰写书后,推崇《穀梁传》,认爲“学者欲求圣人之心,必于《春秋》;欲通《春秋》,必于《穀梁》; 而欲通《穀梁》,又必于先生此书”(《穀梁传补注》书后)。不喜程朱理学,认爲程朱关于理在气先的说法,违背了“光”是世界本原的宇宙原理; 而其关于义理之性的观点亦有重大缺陷,指出《六经》言性,“无非血气心知之性,义理自在其中”(《沉穀成易学·原象》)。多涉猎“西学”与佛教,信仰佛教净土宗,相信地狱实有和因果报应论,把尊崇儒学与佛教作爲中国富强之本和向西方学习的先决条件,认爲西方国家富强是由于基督教维繫人心,中国也应从尊崇儒佛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他说:“儒教以迪俊良,佛教以导庸俗”(《论馀适济》),“兴起儒术,维繫民心,爲今日中国自强之先务,即是博综西法之初基” ( 《沉穀成易学·原数》),“窃谓今日中国,以提倡佛教,固结人心爲第一义。此义得,而后西学真有用,否则被他人用尔”(《报恩论》卷首)。接受西学的影响,提出光体本原论,“光体非气非形非质,而目可得见,身可得触,……凡有气体形质之物,如地与日月诸星土,皆爲所包举,悬繫而不坠。”(《沉穀成易学·原易》)又提出心爲“太易光明”的论断,认爲心实际上是最高哲学范畴的太极。他说:“此心虚灵,则全体太易光明矣”(同上书,《原象》),“推本天地之初,太易一大灵光,爲古今中外人生同具之心体”(《论馀适济》)。著作有《需时眇言》、《报恩论》、《经正民兴说》、《论馀适济》,合编爲《沉穀成易学》。此外还有《大学古本顺文》、《证心室文集》、《师学说》等。
沈善登自幼好学,咸丰庚子(1860年,太平天国内讧后重振实力大败清军,取得苏、常和湖州等地)避到澉浦、余姚梁通镇读书。同治甲子(1864年,清灭太平天国后)助其父江苏知县沈宝禾在苏州做了两年测绘地图的舆图工作。清同治六年(1867年),沈善登与弟弟善经同举于乡。同治七年(1868年)入京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授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9岁。一日自己占卦,得“履之乾”,以为有踩虎尾之险,认为不吉,又忧于时局,便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虽有同榜翰林如张之洞、许景澄等官至极品重臣的年兄年弟驰函相邀,也无意附骥。晚年应聘本邑桐溪书院山长及德清县仙潭书院山长,从事教学约20年。光绪十年(1884年),自上海返里,见老屋破漏,邻舍荒凉,不可复居,一度迁居海盐。59岁时,避地沪上,住美国租界豫顺里寓庐。是年大病后,至65岁时失明双目。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73岁时去世。
沈善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新竹县采访册
地理杂志。清陈朝龙等撰。十二卷。该县旧无专志,光绪年间,奉檄设局,聘人采访,由朝龙等编辑,约于光绪二十年(1884)成册,约十九万字。悉依台湾省通志局颁发程式。冠总目、总括。正文分沿革、城池、山川、庄社、街市、水利、碑碣、风俗等三十二目。一部分系陈氏实地勘查采访记录,另一部分摘抄府志、厅志和档册中有关新竹县资料,分门别类,加工整理成篇。其中山川分堡记述,山以百计,河港数十,各载起顶分脉,源流汇合,纪胜五十处。所收碑碣文字六十二通并附考异。全书共有人物简历四百余条。史料价值较高,有传抄本,1962年《台湾文献丛刊》本, 1968年《台湾丛书》本。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针灸聚英
四卷。明高武撰。高氏为确定经络穴位,探索针灸渊源和要旨,参考《内经》、《难经》、《铜人》、《明堂灸法》以及明以前针灸文献十余种,编成此书。凡各书与《内经》、《难经》相同异者,则取其同而论其异,书中对脏腑、经络、穴位、主治、各家取穴法、针灸注意事宜,均有所论述,更附诸家针灸歌赋八十余首,其中不少为已佚的歌赋。此书约十五万八千字。卷一为“经络穴位类聚”,论脏腑、经络、腧穴;卷二为“各病取穴治法”,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三为“诸论针灸法”,即补泻、刺法、灸法等;卷四为“各种歌赋”。本书汇集了十六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中的理论,间存个人学术见解,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对后世影响颇大。明代名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十九处引该书内容。以后此书流传到国外,又为日本学者所重视。有嘉靖八年(1529)刻本,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活着本来单纯
丰子恺著。全面收录《渐》《大账簿》《梦痕》《给孩子们》等55篇经典佳作,一本书阅尽丰子恺散文精华。漫画原版复制,典雅可爱,采用特种纸印刷,色彩雅致,触感温润,可堪赏玩。有趣、 有心、有情的人生哲学。 在心情低谷时翻看,给人以温暖与悲悯;在事情顺境时闲读,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昏头脑。 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 活着这回事,本来是如此单纯。 所谓单纯,不是幼稚的天真,而是一种超越了世故,知道人世间种种矛盾、种种问题,种种细微的心理计较。但超过这一层,一种超乎其上的平视,达观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游戏其间。这是非常豁达的心胸,一种超越的态度和智慧。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简名《救风尘》。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妓女宋引章急于跳出火坑,不顾赵盼儿的劝阻,拒绝了洛阳秀才安秀实而嫁给了纨袴子弟周舍,婚后受到种种虐待,遂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深知周舍喜新厌旧,酷爱女色,遂设计引诱周舍写下休书,救出了宋引章,并使宋引章和安秀实得以结合。剧中深刻地揭露了娼妓制度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赵盼儿的正直品德和反抗精神,对被摧残遭蹂躏的下层妇女深致同情。剧中生动地刻画了赵盼儿聪明机警,富有义气,老于世故的性格,作者始终抓住赵盼儿和周舍的矛盾斗争来展开情节,环环紧扣,笔酣墨饱。
诗沈
二十卷,清范家相著。此书立论平和,斟酌于《小序》、《诗集传》之间,而断以己意。首列《总论》三十篇,以下只著篇目,依次诠释。所论《卷耳》为文王在羑里,后妃遣使臣之作,《中谷有蓷》为怜申后,《褰裳》作于晋、楚争郑时,《丰》为男亲迎而女不从,《敝笱》为叹王纲废弛,《采苓》为申生而作,《采薇》为文王伐玁狁等说,都多臆测,而少有确证。但又多有根据充分之说,如《总论》第十四条,力破降《黍离》为国风之说,认为太史不采风,王朝无掌故,诸侯的国史也不记载以进。不唯《雅》亡,四诗皆亡。诗亡而讽谕彰瘅之道废,是以孔子作《春秋》。此可与《孟子》之说相发明。又如《总论》第十五条,论三百篇之韵叶之而不谐,提出三点论据,足以解顾炎武、毛奇龄两家之斗。
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唐辩弘集,日本赖昭题记,道快题记,佚名题记,编号九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