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骙

- 姓名:陈骙
- 别名:字叔进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海(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28
- 逝世日期:1203
- 民族族群:
陈骙[kuí](1128-1203),字叔进,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乾道四年,除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书郎。八年,除将作监。九年,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出知赣州,改秀州。淳熙三年,迁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五年,试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以论奉祠,起知宁国府,历知太平、袁州。光宗受禅,召权吏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绍熙元年,知贡举。二年,疏陈时政阙失三十条,皆切于时病。三年,权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四年,参知政事。宁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元年,提举洞霄宫。二年,知婺州。嘉泰三年卒,年七十六,谥文简。叶适为其文集序称“文词古雅,不名一体。间出新意奇句,读辄惊人”(《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今不传。又著有《文则》二卷,专论文章体式,《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旨皆准经以立制,其不使人根据训典,熔精理以立言,而徒较量于文字之增减,未免逐末而遗本”(卷一九五)。今存明成化刻本、《宝颜堂秘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校点本。还编有《南宋馆阁录》,记述南宋各代三馆职官名氏,今存《四库全书》本、《武林掌故丛编》本。《全宋诗》卷二三五九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三八○。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三本传、《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猜你喜欢的书
素灵微蕴
综合性医书。4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书于嘉庆五年(1800年)。为作者研究《内经》的心得。前2卷论述病因、病理、治法,按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十解论述。后2卷论16种病证,结合病案以分析病因、病机及各种兼症、变症之由来。
梅溪词
词集。南宋史达祖撰。一卷。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中年时曾在扬州、荆江、汉水一带充幕僚。屡试不第,生活清贫。嘉泰间,入中书省为堂吏,力主抗金,深受韩侂胄赏识,收为亲信。韩被杀,达祖受黥刑,贬死贫困之中。此集收词一百十二首,前有宁宗嘉泰元年(1201)词人张镃(功甫)序。其词奇秀清逸。艺术上描写细腻,精雕细琢,分析入微。写景尤为细致逼真,于白石、梦富等词家中,亦有一种特殊风韵。有明毛晋刻本、清王鹏运刻本。
琉球入太学始末
一名《纪琉球入太学始末》。清新城(今桓台)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此书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册封琉球,二十五年琉球遣官生梁成辑等四人进京入太学,及学成返回球球等史事。史料翔实,颇资参考。版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及《学海类编》本等。
李鸿章传
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旅日时期、民国期间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是其中的代表作。梁启超以李鸿章为代表来展现晚清四十年之历史,文中体现着梁启超“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的撰述旨趣,通过对李鸿章一生之行事的叙述来表现出晚清军事、洋务、外交三方面的大事记,故不同于旧史将历史描绘成“人物之画像”,可视为其新史学思想在人物传中的体现。《李鸿章传》的表现形式是以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裁加以呈现,并附有“序例”“绪论”“结论”,从而显示出与“中国旧文体”的不同,开启了中国近代评传体的先河。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1卷,编者佚名。进士题名录是科举时代十分盛行的一种书籍,它的出现早在北宋,但留存于世的宋代进士题名录,仅有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的王佐榜和理宗宝祐四年(1256)的文天祥榜两种。宋代进士考试3年一取,放榜唱名后,先谒拜先圣先师,然后赴闻喜宴,列叙名人名氏、乡贯等,汇刻成书,谓之“同年小录”。绍兴十八年状元为王佐,共取进士330人,此书具列名氏,又有特奏名进士457人,此书只存1人,其他都已阙佚。这部同年录首载高宗御笔手诏,然后载廷试策问题目,又列出考官等名氏官职,最后才是进士题名,进士分为5甲,各甲依名次排列,每人名下列出姓名、字号、年龄、生日、籍贯、家庭情况及祖先3代名氏等等,记载极为详尽,例如第3甲第37名尤袤名下记:“字延之,小名盘郎,小字季良,年二十二,二月十四日生。外氏耿。永感下。第百九。兄弟四人。二举。娶唐氏。曾祖大成,故,不仕;祖申,故,不仕;父时亨,故,不仕,本贯常州无锡县开化乡白石里。父为户。”此书提供了绍兴十八年全部进士的详细而可靠的个人情况,而这些人后来又有许多都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此书对于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宋代的进士题名录大都亡佚不传,此书之有幸留存至今,是因为朱熹也在这一榜中,列在第5甲第90名,因此后来学者们就竞相传抄,明弘治年间会稽王鉴之重刻此书,甚至将书名改为《朱子同年录》,清修《四库全书》时才恢复原名。
游心安乐道
全一卷。新罗僧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及净土宗全书第六卷。内容阐明净土之安乐及往生净土之因缘等。共分七门:(一)述教起之宗致,(二)定彼土之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明往生之因缘,(五)出往生之品数,(六)论往生之难易,(七)作疑复除疑。本书古来于净土诸家间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