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鹄

陈鹄
  • 姓名:陈鹄
  • 别名:字西塘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鹄,南宋笔记作家。字西塘。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1216)前后在世。曾与陆淞交往甚密。所著的《耆旧续闻》十卷,收录于《四库总目》。书中主要记录了北宋汴京以及宋南渡后,一些名人的言行和遗闻旧事,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也有一些对诗文的评论。另有一版本题作“陈鹄录正”,《四库提要》疑是旧有此书,只不过作者仅作编校剪裁而已,原因可能是该书主要是作者采录各种文集和家传作品而成,又不多注明出处,文中又明显有辑用旧有文章未加整理的痕迹。耆(pi骑)旧为“故老”的意思。作者善用对话、表情等的描写、使文章生动、自然,富有情趣,如《苏轼抄书》,以苏轼三抄《汉书》为例,描写了苏轼的苦学精神。

陈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学八篇

老学八篇

《老学八篇》是国学大师陈柱先生老子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八篇文章,分别对老子的生平、文辞、学说、思想以及老子后学庄子与韩非子的老学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总结了前人关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各个版本重新厘定了《老子》各章的文字内容。在书中,陈柱对老子的生平,老子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庄子学说与老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个性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且在文字训诂上也颇费了一番研究的工夫。

蠡海集

蠡海集

《蠡海集》分八大门,涉及天文、地理、 象数、历法、人身、医学、动物、植物、农业、 气象、神鬼等事物与问题。与古代其它同 样的札记类型的博物著作相比,比较侧重 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释,书中常阐述并运 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对自然界 的事物与现象,从具体事物到所谓鬼神现 象(古代学者常将鬼神变化视作自然界物 的变化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论说、描述, 力图说明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源、变化的依 据等等,其理论色彩与学术性都较为浓 厚、强烈。

登真隐诀

登真隐诀

陶弘景编撰,三卷。上卷题“玄洲上卿苏君 (即苏林,字子玄)传诀。”含《真符》、《宝章》《九宫》、《明堂》、《洞房》五章,并述真人名讳及存思功用;中卷记云林夫人,紫微夫人,南岳夫人等众真㖟诀三条凡五十二事,资料多取自《真诰》之《协昌期》、《阐幽微》二篇,内容为摄养起居、制魔遏鬼、服御吐纳之事,有存思、内视、叩齿、咽津、摩面、理发、服气、服药、服符、念咒等法;下卷言诵《黄庭内景经》有“拜祝”、“存神”两法,又有《入静》、谓《章符》、《请官》三章,传天师道“治病制鬼之要言”。两《唐志》并著录陶弘景《登真隐诀》二十五卷。陶栩《华阳陶隐居本起录》、贾嵩《华阳陶隐居传》及《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并云二十四卷。今本仅三卷,则大部均已亡佚。唐宋诸道 书、类书微引本书佚文不下数百条。刘师培 《读道藏 记》谓《道藏》中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一卷、《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一卷疑皆本书之缺卷,可供参考。载《道藏》第一百九十三册。

蚁术词选

蚁术词选

词集。元末明初邵亨贞(1309—1401)撰。亨贞有《野处集》已著录。此集收词一百四十首。有“拟古”十首,分别拟白石、稼轩、遗山诸名家,题为“夜宿西掖”、“汴堤送别”、“水槛过雨”、“垂虹夜泊”之类。可见作者师法名家,认真揣摹不同风格。其词多咏物、即景、借事抒怀。《恋绣衾·辛丑元日》平浅如自口出,写年时风俗民情,有生活实感。而另一首《花间诉衷情》词则以名物排列,表达一定意境,有景有情,耐人品味,在词向曲过渡的艺术继承中, 占有明显地位。所写长调约居半数,亦有引人注目之作。有《四部丛刊三编》本。唐圭璋辑入《全金元词》时删去曲调三首,又收周泳先补辑词三首。

史纠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乘造像功德经

梵名Tatha^gata -pratibimba-pratis!t!ha^nus/am!sa^ 。凡二卷。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叙述优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缘及其功德。本经译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东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五以本经与东晋所译(译者不详)之‘造立形像福报经’为同本异译,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上则谓此说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