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昉

- 姓名:陈昉
- 别名:字叔方,号节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平阳(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昉,字叔方,号节斋,平阳(今属浙江)人,陈岘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以父荫补官。绍定中,由闽县丞迁浦城令,御盗赈饥,颇著政绩。端平元年,真德秀荐于朝,监六部门,与刘克庄等号为“端平八士”。迁司农丞,除大宗正丞,进枢密副承旨,权吏部侍郎。淳祐十二年,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闽人称为良牧。宝祐三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四年,召赴行在(《宝庆四明志》卷一),除工部侍郎。景定初,知建宁府。五年,除户部侍郎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六年,试吏部尚书。咸淳元年,以端明殿学士提领户部财用,提举秘书省,提纲史事。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未七十(刘克庄《杂兴六言十首》“直翁寿甫逾八,叔方年不及希”),谥清惠。著有《颍川语小》二卷。是书考究典籍异同、朝廷掌故,似洪迈《容斋随笔》;论文多辨别经史句法,似陈骙《文则》(《四库全书总目》)。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二○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七七六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
陈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贞观公私画史
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无名氏画11卷,实总计292卷(《序》称298卷,正文中又称293卷),及有壁画的寺院47所。卷轴多为隋代官本,故应为隋室旧藏至唐贞观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记壁画,亦迄于隋代。所录作品,前列图名或寺名,后注作者姓名、作品来源、及记载南朝梁官库藏画的《梁太清目》中有无记录等,对考察研究贞观之前古画名目及收藏流传等,至堪宝贵。本书为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国画著录书,被誉为“鉴藏家之祖本”(《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名画之祖”(《书画书录解题》)。
敬斋古今黈
元李冶撰。原为四十卷,后散佚,今传本仅八卷,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各二卷。“黈”即“不外听”之意。是书为考订经史子集而作,遇有疑义,一一详辨,以考证佐议论,词锋骏利,博辩不穷。其说经,自汉唐以来诸儒传疏,以至程朱绪论,皆折衷会通,无所党附。其论子史,于司马迁、班固、范晔、司马彪、欧阳修等史学家记录之非,杨倞、李轨、宋咸、成玄英、王冰等注释之误,都加以剖析纠正。其评诗文,于训诂之异同、体制之正变,抉摘亦极为精审。该书长于考证,所论多可取之处,在宋元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足为治国学传统学术者参考。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等。清人陆心源又辑有《敬斋古今黈拾遗》五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潜园总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可供参考。(《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今以繆荃孫十二卷本替)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养生论,晋葛洪撰。《宋史•艺文志》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类。本篇首先论述治身之道与治国相同。治国者爱其民以安其国,治身者爱其炁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炁衰则身谢。故治身者当制欲爱气,以保全性命。又谓养生者当先除六害,行十二少。六害即名利、声色、财货、滋昧、佞妄、沮嫉。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又当调节饮食劳动,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可延年长寿。本篇疑为后人摘录葛洪《抱朴子内篇》而成。
燃烧的荒地
长篇小说。路翎著。小说描写一个复仇的故事。三个出生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复仇者围绕着夺回被地主霸去的田产和世代冤仇的纠结, 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极其尖税的斗争。《燃烧的荒地》创作于1948年,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一个沉闷的村镇——兴隆场为背景,刻划了几个挣扎在崩溃边缘与命运决斗的底层人物——何秀英、张少清和主人公郭子龙,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命原始的强力,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以及纠缠不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形成了路翎小说特有的“情感结构模式”,而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这种“情感结构模式”之中。
报恩金刚经文十二段
报恩金刚经文十二段,一卷, ( 唐)杨仙鹤撰,敦煌遗书。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04册。
礼忏文
礼忏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是礼拜与忏悔的简称。礼忏文则是记录佛教信徒礼忏仪式的文书。我国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礼忏文文献。一,佚名,周辛愿题记,编号二八五四。二,首缺,编号二八五五。三,首尾缺,编号二八五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