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昉

陈昉
  • 姓名:陈昉
  • 别名:字叔方,号节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平阳(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昉,字叔方,号节斋,平阳(今属浙江)人,陈岘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以父荫补官。绍定中,由闽县丞迁浦城令,御盗赈饥,颇著政绩。端平元年,真德秀荐于朝,监六部门,与刘克庄等号为“端平八士”。迁司农丞,除大宗正丞,进枢密副承旨,权吏部侍郎。淳祐十二年,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闽人称为良牧。宝祐三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四年,召赴行在(《宝庆四明志》卷一),除工部侍郎。景定初,知建宁府。五年,除户部侍郎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六年,试吏部尚书。咸淳元年,以端明殿学士提领户部财用,提举秘书省,提纲史事。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未七十(刘克庄《杂兴六言十首》“直翁寿甫逾八,叔方年不及希”),谥清惠。著有《颍川语小》二卷。是书考究典籍异同、朝廷掌故,似洪迈《容斋随笔》;论文多辨别经史句法,似陈骙《文则》(《四库全书总目》)。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二○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七七六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

陈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劝世修理坟墓文

劝世修理坟墓文

我曾经这样想,屋子房舍为世间人的住所,而坟墓则是已死去人的家园,如果瓦破损而屋顶漏雨,或者墙体坍毁,致使风雨飘洒进房子里,在世间生活着的人就没办法安心居住,那么墓穴土地塌陷,棺椁开裂,蚊子和虫子纷纷钻入,死者又怎么能得到安息呢?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个奏章。本文写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当时处于强秦压境的郑、韩等国,借秦国大兴修建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国修一条全长300里的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事情败露后,秦国王室贵族借此请秦王下令逐在秦的客卿。秦始皇听信了他们的主张,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其列,他在被逐途中写了这篇奏章,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劝其取消逐客令。文章前半部历数秦国任用商鞅、张仪、范睢等外来人才使秦国势强盛;后半部针对秦王的心理,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却为秦所用,进一步说明任用异国人才的重要。最后总结全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指出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文章排比铺陈,颇具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虽为奏议,但善用比喻,文辞整齐,音节和谐,富于形象,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据载,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大学点睛补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解惑编

解惑编

2卷,清 弘赞编(依驹本印)。佛之智洵难测度也哉!能测者谁?惟佛与佛矣。诸大菩萨尚不能得其仿佛,况降斯以下而许少思议者乎!呜呼!众生福薄鲜具信根,甘自伶俜难为教化,劳我释尊大慈悲父出世援拔,法说三乘。然而有耳曾闻,有眼曾视者,千万人中未易多为屈指也。

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明代智旭曾为作‘八大人觉经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