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虫天逸史

    虫天逸史

    虫天逸史,清末民初人。撰有《蜗触蛮三国争地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逵九

    陈逵九

    陈逵九(1857—1936),名鸿翼,黄安(今红安)谭家田村人。清季秀才、拔贡、举人。历任军机处员外郎、军机章京、礼部主事,曾捐款在北京修建“黄安会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目睹清廷腐败、借丁忧弃职还乡。历任黄安县高等小学堂堂长、黄州府中学监督、启黄中学校长。1915年,董必武因参加反袁护国运动,被黄安县署逮捕,陈找黄安县知事王立廷保释出狱。 武昌凤凰窝任黄安学社社长,同年8月,共产党人陈九丹逮捕,陈单身直入高等法院,将陈保释,后任湖北省通志馆员。1935年2月携眷回乡,次年8月病逝。

  • 陈士斌

    陈士斌

    陈士斌,字允升,号悟一子,清浙江山阴人。约康熙中前后在世。尝评《西游记》为《西游真诠》一百回,尤侗为之序。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忱

    陈忱

    陈忱(1615年3月24日~约1670年),明末清初小说家。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又号古宋遗民。乌程(浙江吴兴县)人。陈忱生平多不可考。光绪《乌程县志》称他“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穿”,可知他是个饱学之士。经过明末亡国之痛后,陈忱不愿为官,隐居乡间,靠给人拆字卜卦为生。顺治年间,陈忱参加了有叶继武、顾炎武、归庄等人组织的惊隐诗社,借遁迹林泉、品酒作诗之名来进行抗清的秘密活动。直到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发,惊隐诗社的一些成员受牵连,活动才被迫停止。


    陈忱擅长诗文,又好为弹词小说,著有诗集《雁宕诗集》2卷、《雁宕杂著》、弹词《续二十一史弹词》、曲本《痴世界》及小说《水浒后传》。今除《水浒后传》外,其余都已失传。与他同时同邑的诗人韩纯玉在《明诗兼》中,评论他的作品:“驱策史册典故,如数家珍;而悒悒无聊、肮脏不平之气时复盘旋于楮墨之上。”在《明诗纪事》中保留了他的30余首诗,大多激越悲凉,感慨万端,其中尤以抒发亡国之痛的诗篇为最佳。《明诗纪事》编者陈田称他的诗“苦吟类郊岛,大节似柴桑”,“激烈悲壮,声出金石”。陈忱的艺术成就最集中完整的体现,则当在小说《水浒后传》的创作上。他借梁山好汉揭杆而起,前仆后继的不屈斗争,来抒发自己慷慨激昂的抗清复国的热情;借水浒英雄泼辣坦诚、嫉恶如仇的坚强性格,来传达自己反抗暴政,反抗民族压迫的决心;借金兵南侵、北宋灾亡的历史,来总结清兵入关,明朝亡国的惨痛历史教训。陈忱的《水浒后传》是《水浒》续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 常杰淼

    常杰淼

    常杰淼(1875—1929年),男,民国时期著名评书大家、武术家,与许杰泉、张杰鑫合称“评书三杰”。自编《雍正剑侠图》风行一时,后由其弟子蒋轸庭整理口授,记录成文,连载于《新天津晚报》,后汇集出版单行本。与许杰泉、张杰鑫被誉为“评书三杰”


    常杰淼(1875—1929年),男,祖籍为山东省,1875年出生于北平。他是民国时期最为知名的评书大家,同时也是一名武术家。师承天津名宿王致玖,与两位师兄弟张杰鑫、许杰泉被后人誉为“评书三杰”。


    1875年,常杰淼出生在北京,祖籍山东。


    1900年,“庚子事变”后,由京至津,经朋友许杰泉介绍,在天津拜王致玖为师,说评书于茶馆,名满津门。


    1921年,自创《雍正剑侠图》一书,在营口演出时,一炮打响,后来返津后受到青睐,并成为红书目。


    1924年,与师兄张杰鑫同在“三不管”四平台大棚中对台演出,以《雍正剑侠图》对《三侠剑》。


    1928年,电台出现后,被约为第一批上电台说评书的传统艺人之一。同年十月份,应报社之约,在《新天津报》与《新天津晚报》开始连载《雍正剑侠图》,最后集印出版。出版后,曾风靡一时,几乎家喻户晓。


    1929年,逝世于天津南马路葫芦罐,享年五十四岁。


    常杰淼说书时语言简捷明快,动作刚健雄壮,词句基本固定,能最大程度地适合听众的口味。另外,他也能武书文说,引经据典,说的有滋有味;台风老练、大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雍正剑侠图》以文字的形式在《新天津报》与《新天津晚报》连载并结集成书出版。临终前将未完成的书稿传交弟子蒋轸庭续写与刊发。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累计出书近四十册。收徒徐轸怀、赵轸铎、佟轸方、来轸义、蒋轸庭等。马轸华与兰轸琪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蒋轸庭代师收徒的代拉师弟。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口述本《雍正剑侠十三部》。

  • 陈莲痕

    陈莲痕

    陈莲痕,生卒年均不详,原名陈燕方。笔名旧燕。鹿城人。星社社员。曾主持《新鲁日报》、《新鲁月刊》笔政。以后去天津组织通讯社。继到上海写作,为广益书局撰写长篇小说《顺治演义》、《康熙演义》、《董小宛演义》等。此外,著有长篇小说《乾隆休妻》(1928年)、《同治嫖院》( 1937年),中篇小说《顺治出家》(1933年),短篇小说集《京华春梦录》,以及论著《经学浅说》等。

  • 蔡元放

    蔡元放

    蔡元放,清代小说评点家。名奡,字元放,号野云主人,七都梦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是雍正乾隆年间人。明嘉靖、隆庆时余邵鱼撰写了历史演义《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根据史书将其改编为《新列国志》。清乾隆年间前后,蔡元放对此又进行文字加工,并且加入大量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蔡元放的改本成为至今二百年来流行的本子。其理论主张多表现在《东周列国志序》、《东周列国志读法》中,另外还有《水浒后传叙》及《水浒后传读法》等文章。蔡元放把书分为经、史两大类,认为经载道、史纪事,同时两者又互有渗透。科举制的兴盛使经学、史学衰落,而小说作为史书的支流正可救其弊。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忠于史实,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发挥以阐明盛衰存亡之理,从而人们读小说可获得读史书的效果,这样的小说才是有补于史的“有益之书”。这种认为历史小说既要符合历史实真性又要以作者的指导思想统领史实的观点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过其重点仍在于小说忠于正史的强调。在《水浒后传叙》中明确指出立德、立功都要通过立言传世,立言对于明圣道、治国家、劝善惩恶具有重要意义,唯有此类作品可成一家之言。同时还要求读者深窥作者用心,领会仁义忠信的思想,这样才不负作者立言之本趣。由此可以看出,他所重视的并非历史小说的文学性,而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功能以及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作用。另外,蔡元放在《水浒后传读法》中从人物描写、情节结构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如何续书进行了论述,强调续书要符合“情理”,要与前书保持一致。

  • 陈球

    陈球

    陈球(约公元1808年前后在世),字蕴斋,浙江秀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


    家贫,为诸生,以卖画自给。工骈俪,喜传奇,尝取明码梦桢《窦生传》为骨干,加以敷衍,演成四六文三万一千余言,名曰《燕山外史》,凡八卷,约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全书皆四六偶句。是中国文学中惟一用骈文写的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光绪初,(公元一八七九年)永嘉傅声谷为之注释。光绪《嘉兴府志》介绍说:"陈球,字蕴斋,诸生,家贫,以鬻画自给,工骈俪,喜传奇。"《燕山外史》是其"工骈俪"的最好注解。故事本身亦无甚可观,仍为才子佳人之老俗套。其事迹原本《窦生传》,叙述明永乐时窦生绳祖与绣州女子爱姑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别出心裁的是全篇三万余字,竟全以骈文写作,通篇四六,字字琳琅,句句珠玑。足见作者才华。《燕山外史》成于清嘉庆年间。前承唐传奇之《游仙窟》,而后实无以承继者。唯文中用典过繁,倘无佳注,不免以辞害意。然此一流弊,自古难免,非为此书之所独有也。两本小说相互比较,都有一共同之处,即作者都要在小说中显示自己才华。《孤山再梦》中,作者动辄以诗词联语(共七十余首)相炫,以致情节拖沓,几如懒婆裹脚,难以卒读。当作作者诗词集看,亦未始不可。然而《燕山外史》因本身文体即为骈俪,庶几免此弊陋。

  • 陈端生

    陈端生

    陈端生(1751—1796),清著名女弹词小说家、诗人。字云贞,女,清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世家。祖父陈兆崙为乾隆时太仆寺卿,文学家。父亲陈玉效举人出身,官至山东登州知府。母亲汪氏是云南大理知府汪起岩的女儿,能诗善文。端生自幼受家学熏陶,长于诗文。嫁淮南范秋塘后,与丈夫以诗唱和。后范秋塘为继母控告忤逆,被遣戍新疆伊犁边塞。陈端生在家奉侍继母,备受斥责之苦。为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她撰写弹词《再生缘》,托名元代女子孟丽君,家为奸臣所害,男装出逃,应试状元及第,官至宰相,与夫同朝而不相认,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机智勇敢的女子形象。她说:丈夫不归来,这书也没有完成的时候!范秋塘回家时,端生却已先作古,书亦未成,仅写了17卷。后来女作家梁楚生(名德绳)续补了后3卷,最后由女作家侯芝修改为80回本刊行。全书为七言律体长篇叙事诗,文辞优美,艺术功力殊为高妙,说白与叙述文字也简洁生动。故事情节复杂,描写细腻,尤长于细节刻画。


    其祖父陈兆仑(字星斋,号句山),雍正进士,“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入室弟,曾任顺天府尹、太仆寺卿等,《续文献通考》纂修官及总裁,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陈玉敦,乾隆时举人,曾任山东登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母亲汪氏是汪上堉之女。其夫范秋塘以科场案(一说继母控忤逆)谪戍。端生在家奉侍,撰《再生缘》弹。后范遇赦归,未至家而陈卒。《再生缘》共20卷,陈写至17卷,未竟而卒,余3卷由另一女作家梁德绳续稿。最后由女作家侯芝整理为80回本。有道光二年(1822)宝仁堂刊本,其后又有多种刊本、石印本和铅印本。此作经改编为苏州弹词书目,有一定影响。陈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後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 陈少海

    陈少海

    陈少海,生卒年不详,清嘉庆时人。字南阳,号红羽、香月、品华仙史、小和山樵、红楼复梦人,广东肇庆府阳春县人。生平事迹不详。

  • 陈朗

    陈朗

    陈朗,生卒年不详,约1776年前后在世,清代小说家,字苍明,号晓山,晚年又号镜湖逸叟,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中前后在世。著有《雪月梅》。他为本书所作自序写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则书亦即成于此时。序中说他其时已“年过杖乡”,可知他盖生于康熙五十四、五年之前,此书乃是他六十岁前后才完成的作品。

  • 蔡召华

    蔡召华

    蔡召华,近代诗人兼小说家。字守白,别署冷道人。系广东东莞鸣珂巷人。为清末附贡生。生卒年不详,约咸丰至光绪间在世。“性磊呵不羁,……生平固穷,自守不求人知,惟以吟咏自适”。“工为诗,不区区规古人,而动与古会”(宣统三年刊《东莞县志·人物略》)。著有诗集《缀玉集》4卷、《爱吾庐诗钞》6卷、《细字吟》6卷、《草草草堂草》4卷。又尝宦游云南30年,以其所见所闻,撰成小说《笏山记》(又名《笏山王》)6卷69回。另有小说《驻云亭》10卷。近代诗人兼学者陈澧(兰甫)为其《缀玉集》作序曰:“东莞陈君友珊,言其乡蔡君守白,用《玉台新咏》诗,题集《玉台新咏》句,为五律二百余首,工妙不减黄石牧《香屑集》。……余闻之,愿先睹为快。后数日,友珊复与蔡君之侄煦春来,以旧印本见示。余循览一过,叹其工巧,诚如友珊之言。……其工巧之句,如‘夜夜有明月,纤纤如玉钩。’……‘蜘蛛檐下挂,杨柳月中流。’……更有切题甚精细者,如《采莲》云:‘藕异心无异,君愁我亦愁。’《镜台》云:‘表里镂七宝,分明无两心。’……虽刻意自为之,亦不易得此,信乎工巧之极矣!”并赞其《笏山记》曰:“国朝说部之书,《红楼》外,此为第一。”

  • 陈耀文

    陈耀文

    陈耀文(1524-1605年)字晦伯,号笔山,河南确山县人。明后期著名文献学家。据《本朝分省人物考》等记载,幼聪敏好学,有神童之称。陈耀文曾登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年,1550年)进士。考《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登科录》记载:贯河南汝宁府确山县,军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晦伯,行一,年二十七,正月初六日生。曾祖仁(岁贡生)、祖万言(卫经历)、父惟精、母张氏。重庆下。弟耀武、耀勋、耀儒、耀德。娶李氏。河南乡试第十五名。授中书舍人,选工科给事中。建言与权臣相抵牾,谪为魏县丞。历淮安推官、宁波苏州二府同知、南京户部郎中,官至陕西太仆寺卿。辞官归里,肆力著述。学识宏博,工于考证,又喜词曲。官有余闲,得博极群书。自经史外若丘、索、《竹书》、《山海经》、《元命苞》、《穆天子传》等类,以及星历、术数、裨官、齐谐,无不该览。时有撰造。或思不属,夜辄梦一叟共相拟议画,鬼神通之也。升工科给事中。感慨时事,数上危言,忤时相意,谪魏县丞,量移淮安推官,宁波、苏州同知,迁南京户部郎中、淮安兵备副使。淮扬多盗,其里中豪恣其利,往往称逋逃主。耀文悉治之。民为立德政碑。寻升陕西行太仆寺卿。耀文故倦游,不乐边塞,遂请告归。有指挥馈以造船馀金千两,麾而却之,抵家杜门,日以著述为事。初不问家人产,即干旄在门,犹高卧不起。年八十二卒。所著有《天中记》、《正杨》、《学林就正》、《学圃萱苏》、《经典稽疑》、《花草稡编》诸书行于世。

  • 陈元靓

    陈元靓

    陈元靓,南宋学者。元靓不知其里贯,自署曰广寒仙裔。而刘纯作後序,称为隐君子。其始末亦未详言,莫之考也。书前又有知无为军巢县事朱鉴序一篇,鉴乃朱子之孙,即尝辑《诗传遗说》者,後仕至湖广总领。元靓与之相识,则理宗时人矣。


    代表作品《事林广记》,除《事林广记》外,还编有《岁时广记》、《博闻录》等书。

  • 陈景沂

    陈景沂

    陈景沂,生卒年不详,名陈詠,以字行,号肥遁子,黄岩(今属浙江)人。理宗时,上书论恢复,不报,遂专意著述。撰《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记花果草木,分事实祖、赋咏祖二门,仿《艺文类聚》,于两宋书籍采录尤详,为宋代所编重要类书。今存词三首,皆咏物之作,《壶中天》借梅喻己,云“最是近晓霜浓,初弦月挂,傅粉金鸾侧。冷淡生涯忧乐忘,不管冰檐雪壁”,似嫌直露。其诗也以咏物为主,与词同病,格力不高。咏芍药云“海棠已入老娼籍,芍药初登童子科”,粗浅质直;咏柳花云“赋质太轻难作主,飘踪无著易粘人”,稍微可观。《全宋词》第四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三三九四录其诗二十六首。《全宋文》卷七九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听秋声馆词话》卷七。

  • 陈禹谟

    陈禹谟

    陈禹谟(1548—1618年),明常熟人。字锡玄。陈瓒长子。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授河南获嘉教谕,官兵部司务,累升兵部郎中,迁四川佥事,备兵川南。平长珙乱,谕降凉山彝民石波等,募壮士搏战杀田虎、熊林。四十五年迁贵州右参议兼佥事,监军都清道,平定下卫苗族起事。次年病卒于芜湖,赠贵州右参政,祀乡贤。与赵用贤友。博识通经史,尤好捃摭四部中俪事骈语。纂辑《骈志》《经言枝指》《广滑稽志》《补北堂书钞》等。另著有《左氏兵略》《经籍异同》《谈经苑》《汉诂纂》《名物考》《说储》等。

  • 崔象川

    崔象川

    崔象川,约公元一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博陵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中前后在世。著有《白圭志》(一名《第八才子书》又名《第一才女传》)十六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陈元龙

    陈元龙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海宁盐官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次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后被劾结党营私、招纳贿赂,罢官回籍。三十年,复任,迁侍讲转侍读。三十六年迁右庶子。曾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并巡幸塞北、江南。三十八年,任陕西乡试主考官,后迁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吏部侍郎。五十年,出任广西巡抚,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广建谷仓。五十七年,升工部尚书,后转礼部尚书。雍正七年(1729),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在广西巡抚任内亏空遭劾,经核实,共亏银212000多两,责令5年赔清。不久,雍正帝恩免全部赔款。十一年,归老,加太子太傅衔。死后谥文简。人称“陈阁老”。


    清乾隆帝6次南巡,有4次到海宁,都住在陈元龙宅安澜园中,每次题额书联。陈氏科名仕宦特盛,当时野史和民间有“乾隆皇帝系陈元龙之子,雍正帝以女调包”的传说,但并非事实。


    书法学赵孟頫,擅楷书。曾受康熙帝嘉奖,康熙帝并亲书“爱日堂”额赐之。著有《爱日堂文集》,编有《历代赋汇》;还编了一部探讨事物起源的科技类书《格致镜原》,国际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一部有用的”、“专门涉及科学技术史的小型百科全书”,很有参考价值。

  • 陈森

    陈森

    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别署采玉山人。江苏常州人。因仕途失意,流寓京师,在某尚书家教馆,以某尚书性好戏曲,于道光三年(1823)撰成《梅花梦传奇》,备受某尚书赞许。继又撰狭邪小说《品花宝鉴》三十回,书未完,而有广西之游。后返京,将该书续写至六十回。作者曾携其手稿,并“持京师大老介绍书,遍游江、浙诸大吏间,每至一处,作十日留,阅毕,更之他处。每至一处,至少赠以二十金,因此获资无算”(《那罗延室笔记》)。至咸丰二年(1852),该书出版行世。因其人物“大抵实有,就其姓名性行,推之可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备受时人及后世文学史家称许。邱菽园《菽园赘谈》谓:“《品花宝鉴》追纪乾隆全盛之时,描绘京师梨园人物,细腻熨贴,得未曾有,固平话小说之别开生面者。”鲁迅则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予以肯定,认为狭邪小说虽产生于唐代,但直至清代中叶,仍然停留于记述“杂事琐闻,并无条贯,不过偶弄笔墨,聊遣绮怀而已。若以狭邪中人物故事为全书主干,且组织成长篇至数十回者,盖始见于《品花宝鉴》”(《中国小说史略》)。生平事迹见杨懋建《梦华琐簿》、佚名《邮罗延室笔记》等。

  • 蔡节

    蔡节

    蔡节,生卒年不详,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淳祐六年曾任朝散郎,集英殿修撰,后知婺州、庆元等地,堪称“出典辅藩、入登朝列”的地方要员,然其却能做到廉政寡求,奉公守正。蔡氏代表作《论语集说》。是书编撰体例清晰,采用各家之说,均于其后注明。其引证博而约,释文简赅,颇有裨于后学,足以说明此书价值之所在。南宋淳祐六年,文学掾姜文龙向蔡节请求刊于湖州頖宫。

  • 陈天祥

    陈天祥

    陈天祥(1230-1316)元集贤大学士。字吉甫,洛阳(今属河南)人。至元十一年(1274)起,曾任军职,有战功。至元二十一年(1284),拜监察御史。时右丞卢世荣执政,权倾一时,御史中丞崔彧言“世荣不可为相”,被罢官,左司郎中周戭议事微有可否,世荣诬以“沮法”,奏令杖一百,然后斩之,于是臣仍震慑,无敢言者。至元二十二年二月,乃上疏,极言世荣奸恶,其略曰:“世荣始为江西榷茶转运使,屡犯赃罪,动数万计。今竟不悛,狂悖尤甚,虽居臣辖,实专大政,恣行苛刻,大肆苛求,欲以一岁之期,致十年之积。考其行事,不副所言。始言能令钞法如旧,钞今愈虚,始言能令百物自贱,物今愈贵,始言不取于民,能令课程增300万锭,今乃迫胁诸官司虚增其数。凡若所为,动为民扰。脱不早有更张,须其自败,……”疏闻,诏丞相以下杂问其罪,令世荣、天祥皆赴上都。于是,御史中丞阿刺帖木儿等以世荣所招罪状入奏,世荣对于帝前,一一抬服,当年十月伏诛。后任吏部郎中、治书侍御史,受命理算湖北、湖南钱粮,至鄂州,即上疏劾岳束木凶暴不法。时右丞相桑哥专擅朝政,与岳束木姻党,使其爪牙羽翼诬天祥以罪,欲致之死,系狱四百日。至元二十五年(1288)遇赦得释。后任山东西道廉访使,时盗贼群起,山东居多,诏求弭盗方略,乃上奏曰:“古者盗贼之起,各有所因,除岁凶饥馑,诿之天时,宜且勿论。他如军旅不息、工役薦兴、聚无厌。刑法紊乱之类,此皆群盗所起之因。”对于杀人行劫、屡教不改的惯犯,认为:“既不感恩,又不畏法,凶残悖逆。性已顽定,诚非善化能移,惟以严刑可制。”于是,严刑督责有司追捕盗贼,使东方群盗屏息。后任御史中丞、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大德八年(1304),以疾辞官。大德九年,拜中书右丞,以年老不能,坚辞。延祐三年卒于家。

  • 程大中

    程大中

    程大中,清代学者、诗人。字拳时。应城(今属湖北)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蕲州学正、清溪知县。他精通经史,曾采辑诸书之文,与《四书》相互发明,凡朱熹《集注》所引有误的,或《集注》未发而义可参订的,都一一勾稽注明,成《四书逸笺》6卷,受到时人的好评。他的诗题材虽不外写景、送别、酬唱等,但感情深挚,无忸怩作态之笔。他的写景诗,也大都真切自然,如《长湖舟中》:“扁舟东下月清微,野水空濛独鹜飞。一片寒光摇不定,黄梅村路客初归。”以寒光摇曳为背景,写野鹜孤飞,行客初归,画面鲜明而诗意朦胧,有含蓄蕴藉之美。著有《在山堂全集》。

  • 程若庸

    程若庸

    程若庸,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字逢原,休宁(今属安徽)人,学者称徽庵先生。师事饶鲁、沉贵珤。理宗淳祐间,聘爲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后又应聘爲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度宗咸淳间及进士第,授武夷书院山长,累主师席,从其游者最盛。学宗朱熹,称二程之后,“由龟山 (杨时)、豫章(罗从彦)而延平(李侗),逮吾朱子,大成集焉,推其说以教天下后世,至明且备”(《斛峰书院讲义》)。发挥杨时“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的思想,认为:“夫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是学圣贤所得之道。若祇要博古通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慤不为非义之士而已,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然以为闻道则不可”(同上)。进而指出:“学乎圣贤所知之道无他,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已矣。”(同上)断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大学》‘明明德’之工夫也;主敬以立其本,则又小学之工夫,而《大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焉者也”。(同上)认为圣贤之道贯通千古,有其“一定之义”,所谓义,“以此心言,莫若一诚字,诚者五常百行之根柢也; 以此理言,莫若一中字,中者应事接物之准则也。对而言,则此心此理不可偏废;单而言,则心不外乎此理,理不外乎此心,诚可以兼中,中亦可以兼诚”(同上)。在对“道”及“道”与“心”之关係的具体阐释上,反映出其在宇宙观上有倒向陆九渊心学之倾向:“道为太极,造化之枢纽,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心为太极品彙之根柢,一物各统体一太极也。万化之流行,由于元亨利贞之四德者,天地之全体妙用也。有人心之全体,而后天地之全体始于是而立焉。人心之全体少有或亏,则天地之全体不能以自立矣。有人心之妙用,而后天地之妙用始于是而行焉。人心之妙用少有或戾,则天地之妙用不能以自行矣” (同上)。其说以心之 “全体、妙用”产生天地之“全体妙用”,心为宇宙之本原、本源、根柢,颇近陆氏心学派思想。又,南宋程端蒙尝撰理学启蒙教材《性理字训》,提鍊三十个理学范畴,以韵文(主四言)予以通俗疏释,若庸在此基础上撰成《性理字训讲义》,增广至六门一百三十八条,对在青少年中普及理学思想,颇著其力。所著另有 《太极洪范图说》。

  • 程端蒙

    程端蒙

    程端蒙(1143—1191),南宋学者、教育家。字正思,号蒙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光宗绍熙二年。孝宗淳熙七年(1180),乡贡补太学生,对策不合,罢归。初师事江介,为其高足,后又赴婺源,受业于朱熹,领悟得理学要旨。为理学之忠实实践者,能严守理学教义修身律己、教育后学。当其卒,朱熹尝书《程君正思墓表》,评其“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讨论探索功力兼人,虽其精微或未究极,而其固守力行之功则已过人远矣。”所著《性理字训》,类似辞典,据《四书》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从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三十个范畴,给予通俗简明的疏释,文仅四百二十八字,大略是四字成言,有韵、对偶,作为儿童、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之启蒙教材,使他们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全文共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论,包括“命、性、心、情、才、志”六个范畴,大意性根源天理,有善无恶,而心则为一身之主:“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为性之质,刚柔强弱,善恶分焉,是之谓才。心之所之,趋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谓志”。第二部分讲“明理”与“修身”。所明之“理”,即封建的伦常道德规范,这部分内容着重论述“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孝、悌”诸范畴。其论“道”与“德”云:“人伦物事当然之理,是之谓道。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谓德”。“修身”部分则主要论述“中、和、敬、一”诸内省涵养体验范畴,云:“无所偏倚,是之谓中。发必中节,是之谓和。主一无适,是之谓敬。始终不二,是之谓一”。第三部分讲“天理”与“人欲”、“谊(义)”与“义”、“善”与“恶”、“公”与“私”,旨在使人明而辨之,以存“天理”而灭“人欲”、重 “谊”而轻“利”、为 “善”而去 “恶”、去“私”而立“公”: “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禀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人性感物,不能无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动,是曰人欲。无为而为,天理所宜,是之谓谊;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私。纯粹无妄,天理之名,是之谓善;凶暴无道,不善之名,是之谓恶。物我兼照,扩然无私,是之谓公;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朱熹赞曰:“《小学字训》(《性理字训》)甚佳,言语虽不多,却是一部大《尔雅》。”(《宋元学案》卷六九《沧州诸儒学案上》)是书成书时间较陈淳《北溪字义》(《四书性理字义》)为早,影响亦较深远。南宋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即以是书三十条为蓝本增广而成,明朱陞又增而广之。是书为宋末、元以至明初教育界比较流行之一种课本。此外,又与董铢合作,制订过《程董二先生学则》。“学则”共计十八条,基本上是对朱熹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为学生规定了在朔望和晨昏所应进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馀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之原则,涉及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旨在以道学家之模式塑造学生,使其道貌岸然,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中讲行为者有八条,曰“居处必恭”,曰“步立必正”,曰 “视听必端”,曰 “言语必谨”,曰“容貌必庄”,曰“衣冠必整”,曰“饮食必节”,曰“出入必省”。朱熹尝为之作跋,中有云:“是书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凡为庠塾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朱文公文集》卷八二)此“学则”为理学中、小学阶段所立,影响亦较大。所著主要有以上两种。

  • 陈墨峰

    陈墨峰

    陈墨峰,近代民主革命者。名渊,字墨峰。别号白萍生、光复子。毕业于福建武备学堂,卒于1907年。1898年于福建武备学堂肄业,回绍兴后进入大通学堂学习,深受徐锡麟器重。1905年冬,东渡日本留学,谋学陆军未成,改学巡警。1906年应秋瑾电召回国,在上海佐秋瑾创刊《中国女报》并习剑击技术、赋诗填词.7月由秋瑾介绍,到中国公学任教习。后与秋瑾在上海秘密研制炸药,在一次试验受伤,回绍兴治愈后再赴日本攻药物化学。归国后,曾想药物暗杀清朝大臣铁良,为徐锡麟劝。同年11月,在上海主编《中国女报》。1907年参与徐锡麟安庆起义,刺杀安徽巡抚学堂恩铭,率巡警学生攻占军械局,在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