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蒙

程端蒙
  • 姓名:程端蒙
  • 别名:字正思,号蒙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
  • 出生日期:1143
  • 逝世日期:1191
  • 民族族群:

程端蒙(1143—1191),南宋学者、教育家。字正思,号蒙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光宗绍熙二年。孝宗淳熙七年(1180),乡贡补太学生,对策不合,罢归。初师事江介,为其高足,后又赴婺源,受业于朱熹,领悟得理学要旨。为理学之忠实实践者,能严守理学教义修身律己、教育后学。当其卒,朱熹尝书《程君正思墓表》,评其“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讨论探索功力兼人,虽其精微或未究极,而其固守力行之功则已过人远矣。”所著《性理字训》,类似辞典,据《四书》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从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三十个范畴,给予通俗简明的疏释,文仅四百二十八字,大略是四字成言,有韵、对偶,作为儿童、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之启蒙教材,使他们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全文共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论,包括“命、性、心、情、才、志”六个范畴,大意性根源天理,有善无恶,而心则为一身之主:“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为性之质,刚柔强弱,善恶分焉,是之谓才。心之所之,趋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谓志”。第二部分讲“明理”与“修身”。所明之“理”,即封建的伦常道德规范,这部分内容着重论述“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孝、悌”诸范畴。其论“道”与“德”云:“人伦物事当然之理,是之谓道。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谓德”。“修身”部分则主要论述“中、和、敬、一”诸内省涵养体验范畴,云:“无所偏倚,是之谓中。发必中节,是之谓和。主一无适,是之谓敬。始终不二,是之谓一”。第三部分讲“天理”与“人欲”、“谊(义)”与“义”、“善”与“恶”、“公”与“私”,旨在使人明而辨之,以存“天理”而灭“人欲”、重 “谊”而轻“利”、为 “善”而去 “恶”、去“私”而立“公”: “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禀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人性感物,不能无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动,是曰人欲。无为而为,天理所宜,是之谓谊;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私。纯粹无妄,天理之名,是之谓善;凶暴无道,不善之名,是之谓恶。物我兼照,扩然无私,是之谓公;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朱熹赞曰:“《小学字训》(《性理字训》)甚佳,言语虽不多,却是一部大《尔雅》。”(《宋元学案》卷六九《沧州诸儒学案上》)是书成书时间较陈淳《北溪字义》(《四书性理字义》)为早,影响亦较深远。南宋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即以是书三十条为蓝本增广而成,明朱陞又增而广之。是书为宋末、元以至明初教育界比较流行之一种课本。此外,又与董铢合作,制订过《程董二先生学则》。“学则”共计十八条,基本上是对朱熹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为学生规定了在朔望和晨昏所应进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馀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之原则,涉及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旨在以道学家之模式塑造学生,使其道貌岸然,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中讲行为者有八条,曰“居处必恭”,曰“步立必正”,曰 “视听必端”,曰 “言语必谨”,曰“容貌必庄”,曰“衣冠必整”,曰“饮食必节”,曰“出入必省”。朱熹尝为之作跋,中有云:“是书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凡为庠塾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朱文公文集》卷八二)此“学则”为理学中、小学阶段所立,影响亦较大。所著主要有以上两种。

程端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嘉靖辽东志

嘉靖辽东志

地方通志。明嘉靖十六年(1537)修纂。任洛修,徐文华、刘琦、程启充纂。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刊刻,为《辽东志》第二次刊行本。全志九卷,分为地理志、建置志、兵食志、典礼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外志等门类,各志又含若干目和细目,此志有目录、凡例、舆图十七幅及九序一跋。先是,正统八年(1443),王祥、毕恭修九卷本《辽东志》,弘治元年(1488),陈宽等修纂九卷本 《辽东志》,嘉靖八年(1529)潘珍、徐文华、刘琦、程启充修纂《辽东志》稿本。今三志均佚,仅在 《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天一阁见存书目》中著录。嘉靖十六年本是在嘉靖八年稿本基础上重修。有辽东都司刊本、天一阁本、《辽海丛书》本等

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对应于《嘉祐本草》3~20卷,部类药品多同;19~20卷为《本经》外“草类”与“木蔓”类,收载新增植物类。今存此书药物780种(新增药103种),于635种药名下,附本草图933幅,为世界现存最早版刻药物图谱。

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刘知侠著。写于1952年至1953年,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电视连续剧等,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忍受日军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委李正、队长刘洪、王强为首,组织了一支铁道游击队,同敌人进行勇敢斗争的故事,展示了游击队的产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游击队员在枣庄、临城、津浦线上,捣洋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采取灵活多变、神速机密的行动,分化、瓦解、打击日军和伪军。同时,与当地农民武装相配合,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游击队根据地。他们活跃在山东、华中地区的交通线上,英勇顽强地多次粉碎日军汉奸的疯狂”“扫荡”和“围剿”,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军的战斗,坚持到最后胜利,迫使日军铁甲列车部队投降。日军投降后,铁道游击队又投入到与蒋伪军斗争的行列中去。作品忠于生活,没有回避游击队内部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而是从他们在与错误思想、与动摇叛变的斗争中,从历史的发展出发,歌颂了他们英勇机智、坚毅顽强的革命精神。小说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将党的领导和工人的自发斗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谱写了一曲抗战的凯歌。作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说书手法,写得质朴自然,线索分明,故事有头有尾,许多章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故事与情节高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祖国归来

祖国归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后,旅居北平的台湾人不但内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台湾人在北平也陷入不安的处境中,战后的北平难有台湾人容身之处。1月,写下随感《白薯的悲哀》及《祖国归来》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钟理和对居住北京期间的省思之作。《白薯的悲哀》后以笔名“江流”发表于《台湾》杂志;

剩语

剩语

元诗别集。2卷。艾性夫撰。艾性夫诗集《剩语》及《弧山晚稿》原本早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艾性夫诗两卷,分别出自《剩语》及《弧山晚稿》,《四库全书》编者因“题作《剩语》者较多,今故用以标名,不复更为分析”。《弧山晚稿》,原均作《孤山晚稿》。明人曹安在《谰言长语》中提到,他在成化五年(1469)见到一种艾性夫诗集,卷首有贯云石叙。并认为艾性夫“歌行多关世教”,曾引称其中3首诗的诗句,仅有《扑满吟》不见于《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四库全书总目》评《剩语》说:“性夫虽讲学之家,而其诗气韵清拔,以妍雅为宗,绝不似宋末有韵之语录。五七言古体笔力排荡,尤为擅长。”这一评语与曹安的感受显然不一致,曹安所论比较客观。由于《永乐大典》今已仅残存数百卷,不可能再就《四库全书》辑本《剩语》中所收入的诗一一辨别出究属原题《剩语》还是原题《弧山晚稿》。《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卷上为古体诗,卷下为今体诗。在明初抄本《诗渊》中,尚存有较多的《弧山晚稿》中的诗篇。

荆南倡和诗集

荆南倡和诗集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其一。同时遂昌郑元祐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其后,周砥从张士诚死于兵事,而马治入明为内邱县知县,迁建昌府知府。马治与高启友善,遂以此集手录本付之,几经辗转,增益了高启后序及徐贲题志,经李应祯,张弼校正付梓。集后附录数首,皆周砥在荆南前后所作,及马治赋周砥哀词、与其追和之诗。周砥以吟咏擅长,与顾仲英往来,《玉山雅集》、《玉山纪游》诸编中多载所作,格调皆极谐宛。而其与马治荆南唱和之时,正值元末丧乱之际,感时伤事,尤情致缠绵。马治诗稍逊周砥,亦隽句络绎,工力差能相抵。二人均无全集行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编者人隔两朝,无时代可归,而以周砥为主,将此书缀于元人之末;且认为周砥断断不可编于明,一则囿于封建观念,一则囿于体例所限。此书有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