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蒙

- 姓名:程端蒙
- 别名:字正思,号蒙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
- 出生日期:1143
- 逝世日期:1191
- 民族族群:
程端蒙(1143—1191),南宋学者、教育家。字正思,号蒙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光宗绍熙二年。孝宗淳熙七年(1180),乡贡补太学生,对策不合,罢归。初师事江介,为其高足,后又赴婺源,受业于朱熹,领悟得理学要旨。为理学之忠实实践者,能严守理学教义修身律己、教育后学。当其卒,朱熹尝书《程君正思墓表》,评其“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讨论探索功力兼人,虽其精微或未究极,而其固守力行之功则已过人远矣。”所著《性理字训》,类似辞典,据《四书》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从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三十个范畴,给予通俗简明的疏释,文仅四百二十八字,大略是四字成言,有韵、对偶,作为儿童、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之启蒙教材,使他们谐于唇吻,易于记诵。全文共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论,包括“命、性、心、情、才、志”六个范畴,大意性根源天理,有善无恶,而心则为一身之主:“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为性之质,刚柔强弱,善恶分焉,是之谓才。心之所之,趋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谓志”。第二部分讲“明理”与“修身”。所明之“理”,即封建的伦常道德规范,这部分内容着重论述“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孝、悌”诸范畴。其论“道”与“德”云:“人伦物事当然之理,是之谓道。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谓德”。“修身”部分则主要论述“中、和、敬、一”诸内省涵养体验范畴,云:“无所偏倚,是之谓中。发必中节,是之谓和。主一无适,是之谓敬。始终不二,是之谓一”。第三部分讲“天理”与“人欲”、“谊(义)”与“义”、“善”与“恶”、“公”与“私”,旨在使人明而辨之,以存“天理”而灭“人欲”、重 “谊”而轻“利”、为 “善”而去 “恶”、去“私”而立“公”: “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禀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人性感物,不能无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动,是曰人欲。无为而为,天理所宜,是之谓谊;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私。纯粹无妄,天理之名,是之谓善;凶暴无道,不善之名,是之谓恶。物我兼照,扩然无私,是之谓公;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朱熹赞曰:“《小学字训》(《性理字训》)甚佳,言语虽不多,却是一部大《尔雅》。”(《宋元学案》卷六九《沧州诸儒学案上》)是书成书时间较陈淳《北溪字义》(《四书性理字义》)为早,影响亦较深远。南宋程若庸《性理字训讲义》即以是书三十条为蓝本增广而成,明朱陞又增而广之。是书为宋末、元以至明初教育界比较流行之一种课本。此外,又与董铢合作,制订过《程董二先生学则》。“学则”共计十八条,基本上是对朱熹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为学生规定了在朔望和晨昏所应进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馀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之原则,涉及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旨在以道学家之模式塑造学生,使其道貌岸然,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中讲行为者有八条,曰“居处必恭”,曰“步立必正”,曰 “视听必端”,曰 “言语必谨”,曰“容貌必庄”,曰“衣冠必整”,曰“饮食必节”,曰“出入必省”。朱熹尝为之作跋,中有云:“是书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凡为庠塾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朱文公文集》卷八二)此“学则”为理学中、小学阶段所立,影响亦较大。所著主要有以上两种。
程端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特工
毛姆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姆因其通晓多种语言、熟识欧陆各国,同时又身兼知名作家的优势,被英国秘密情报部门招募,成为一位货真价实的“英国间谍”,赴欧陆执行过多次重要任务。本书即以其切身经历为基础写成,被《泰晤士报》誉为“头一部由亲身经历并亲力亲为者创作的间谍小说”,也是毛姆一生当中创作的唯一一部间谍小说。虽系偶一为之,他却大大拓宽了原来仅属通俗娱乐形式的此类小说的写作疆界,让更多有雄心有野心的文学家注意到间谍小说的表现潜力,因而在间谍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里程碑般的重要地位。
财神
喜剧,古希腊阿里斯托芬著,周作人译。这是周作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周作人直接从希腊原文翻译过来的古代希腊作品,年代最近的也有两千年的了,具有希腊本土特色。而且他所介绍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学术的,思想的。一个普通农民,出于私人目的,去找太阳神阿波罗询问,他的儿子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发现,过正义的生活会越来越穷,不义的生活却会越来越富。神谕显示,他要紧紧跟随出神庙遇到的第一个人,把他带回家。这个农民遵从神谕的字面意思,把遇到的第一个瞎眼乞丐带回了家,却发现乞丐正是财神本尊。故事的结尾处,恢复了视力的财神并没有让所有正义者变富,而是让所有穷人都变富,可有的穷人有钱后也过上了无所事事的懒散生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荀子研究
本书通过对荀子文本的分析和姓氏的考订,对《荀子》一书的真伪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荀子性说和儒家,荀子的心理学和道家,荀子的名学和墨家,荀子的天论和道家的天道、墨家的天志、阴阳家的五行,这些方面阐述了荀子思想的根源和特点。并且,在文中还广泛涉及了荀子对于其他诸子的研究和批判,体现出荀子思想作为后起思想的进步性。
七颂堂识小录
中国书画著录书,一卷。清代刘体仁编著。体仁字公勇,颖川 (今河南许昌) 人。顺治时期诗人,进士,官吏部郎中。从孙奇逢问学。为人轻财重义,以交友为乐,与王士祯、汪婉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精鉴别。著有《七颂堂集》。此书仿《云烟过眼录》编撰而成。汪婉作序“今者又从休沐之暇,悉取数千年来宗罍洗,书画玩好之物,曾所见闻者,披剥其工窳真赝,诠次成录。”后有其子刘凡跋。凡七十四条,言琴砚鼎彝等古器仅十数条,余俱记书画,多为孙承泽、梁清标等旧藏。每条详载藏家名氏,可资考证。行文颇为雅洁。
小儿语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
阿毗昙毗婆沙论
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此论为旧婆沙。新译本则为唐玄奘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