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若庸

- 姓名:程若庸
- 别名:字逢原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休宁(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程若庸,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字逢原,休宁(今属安徽)人,学者称徽庵先生。师事饶鲁、沉贵珤。理宗淳祐间,聘爲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后又应聘爲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度宗咸淳间及进士第,授武夷书院山长,累主师席,从其游者最盛。学宗朱熹,称二程之后,“由龟山 (杨时)、豫章(罗从彦)而延平(李侗),逮吾朱子,大成集焉,推其说以教天下后世,至明且备”(《斛峰书院讲义》)。发挥杨时“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的思想,认为:“夫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是学圣贤所得之道。若祇要博古通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慤不为非义之士而已,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然以为闻道则不可”(同上)。进而指出:“学乎圣贤所知之道无他,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已矣。”(同上)断言:“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大学》‘明明德’之工夫也;主敬以立其本,则又小学之工夫,而《大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焉者也”。(同上)认为圣贤之道贯通千古,有其“一定之义”,所谓义,“以此心言,莫若一诚字,诚者五常百行之根柢也; 以此理言,莫若一中字,中者应事接物之准则也。对而言,则此心此理不可偏废;单而言,则心不外乎此理,理不外乎此心,诚可以兼中,中亦可以兼诚”(同上)。在对“道”及“道”与“心”之关係的具体阐释上,反映出其在宇宙观上有倒向陆九渊心学之倾向:“道为太极,造化之枢纽,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心为太极品彙之根柢,一物各统体一太极也。万化之流行,由于元亨利贞之四德者,天地之全体妙用也。有人心之全体,而后天地之全体始于是而立焉。人心之全体少有或亏,则天地之全体不能以自立矣。有人心之妙用,而后天地之妙用始于是而行焉。人心之妙用少有或戾,则天地之妙用不能以自行矣” (同上)。其说以心之 “全体、妙用”产生天地之“全体妙用”,心为宇宙之本原、本源、根柢,颇近陆氏心学派思想。又,南宋程端蒙尝撰理学启蒙教材《性理字训》,提鍊三十个理学范畴,以韵文(主四言)予以通俗疏释,若庸在此基础上撰成《性理字训讲义》,增广至六门一百三十八条,对在青少年中普及理学思想,颇著其力。所著另有 《太极洪范图说》。
程若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心雕龙校读记
以明嘉靖本、乾隆辛亥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乾隆五十六年长洲张松孙校注本与乾隆三年黄叔琳校纪昀评本《文心雕龙》互校,每篇下皆分"发指"、"校勘"二部,"发指"阐述《文心》各篇宗旨,"校勘"分录各本异同。书虽篇幅不巨,然皆有益于学者。
舌诊问答
中医诊断学著作,近代何舒撰,成书于1947年。为《灵兰医书六种》之一。对舌诊内容以问答析疑,较为详细。
范云诗集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字彦龙。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卒谥“文”。《梁书·范云传》记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几尽,诗尚存30余篇,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蓬山密记
高士奇是康熙帝十分喜欢的词臣。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本文写的是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高士奇随驾入京的见闻,有助于人们了解到更加生活化的康熙皇帝。此次归乡后不久,高士奇于6月病故,这也是君臣二人的永别,读来不由使人叹惋命运无常。
学术辨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流,中篇叙述议论王学之错误所在,弊之根由,下篇论述王守仁学说“为害”之深。此书收在作者《三鱼堂文集》中。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唯识三十颂讲记
<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