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陈宏绪

    陈宏绪

    陈宏绪(1596-1665),字士业,明末清初江西新建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年六十九岁。明末承父荫,官至晋州知州,守土抗清有功,移知湖州、舒城,皆有惠政。入清屡荐不就,辑《宋遗民录》以见志。工古文,与徐世溥齐名。家中集书万卷,兄弟友朋,日夜讲习。康熙初年(1662)主纂《南昌郡乘》,次年成书付刻。《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体例在清之初叶,堪称上选。”又编有《江城名迹记》二卷。著作尚有《士业全集》、《酉阳藏书记》、《钞本书记》、《周易备考》、《诗经群义》、《尚书广义》等多种。

  • 陈廷枢

    陈廷枢

    陈廷枢,浙江归安人,进士,顺治七年 (1650)任永安县知县。著有《永安县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朝龙

    陈朝龙

    陈朝龙(?—1903)。字子潜,台湾新竹人。光绪廪生,曾主讲明志书院。著有《新竹县采访册》。生平事迹不详。

  • 陈国器

    陈国器

    陈国器,生卒年不详,四川资阳县人,举人出身,道光年间任招远县知县。著有《招远县续志》。生平事迹不详。

  • 陈锺琪

    陈锺琪

    陈锺琪,生卒年不详,清末民初秀才,浙江省议会议员。同时,他也是天台庠老会“十八学士”之一。

  • 陈淑均

    陈淑均

    陈淑均,生卒年不详,字友松,福建晋江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道光十年(1830)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十四年(1834)内渡,十八年(1838)复来台主鹿港文开书院。作品见于《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

  • 陈耆卿

    陈耆卿

    陈耆卿(1180-1236),南宋学者。字寿老,号筼窗,临海(今属浙江)人。八岁学属文,十二岁入乡校。年三十五登嘉定七年进士第。十一年,为青田县主簿,以书见叶适,一见称许为晁、张之流。十三年,为庆元府学教授。历舒州教授。宝庆二年,召试馆职,除正字,迁校书郎。绍定元年,除秘书郎。三年,迁著作佐郎。六年,除著作郎。端平元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除将作少监。为沂王府教授,官至国子司业。端平三年卒。耆卿师事叶适,远参洙泗,近探伊洛,涉猎多而培植厚,故其文纵横驰骤,一归于法度,奇而不怪,丽而不纤,为世所宗。其集自序称文不强作,诗咏性情,涵泳乎义理之学,不暇于词章之学。而尤以文章知名,叶适称其文“驰骤群言,特立新意,险不流怪,巧不入浮”(《题陈寿老文集后》)。吴子良称其文“探周、程之旨趣,贯欧、曾之脉络”,与吕祖谦、叶适一脉相承,因此“统绪正而气脉厚”,“岿然为世宗”(《筼窗续集序》);尤称赏其四六,以为“理趣深而光焰长,以文人之华藻,立儒者之典刑,合欧、苏、王为一家者也”(《荆溪林下偶谈》卷二)。所存诗词不多,诗风淡雅,词皆咏物之作。著有《论孟纪蒙》,已佚。编有《嘉定赤城志》四十卷,今存。又有《筼窗集》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八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筼窗集》十卷,共得文一百三十一篇、诗三十八篇、词四篇,今存《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全宋词》第四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二九五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三一一至七三二二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方回《读筼窗荆溪集跋》,《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宋史翼》卷二九。


  • 川口长孺

    川口长孺

    川口长孺(1772年-1835年),字婴卿,号绿野,世称川口助九郎。日本江户时代晚期的历史学家与医学家。他大约出生于明和九年(1772年),是常陆人。小时候跟随家里学医,后来任职于水户藩的彰考馆,后来曾担任彰考馆总裁一职。他也因他的汉学与诗人才华闻名于当时。他于天保六年(1835年)逝世,享年63岁。主要作品有《征韩伟略》(1831年)五卷、《台湾割据志》(1822年)一卷与《台湾郑氏纪事》(1828年)三卷等等。《征韩伟略》内容主要是记载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史事。《台湾割据志》,以中国年纪元,主要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有关台湾的史事,以台湾明郑时期为主轴。《台湾郑氏纪事》以日本年纪元,专载台湾明郑时期的史事,自庆长十七年(1612年)郑芝龙拜访日本幕府至元禄十三年(1700年)康熙帝令人将郑氏迁葬南安为止。三部作品皆为编年体。

  • 陈大震

    陈大震

    陈大震(1228-1307),宋末元初学者。字希声,号蘧觉,番禺(今属广州)人。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任博罗县主簿等。咸淳七年(1271)代理雷州(今广东湛江)知州,筑堤岸以保西湖。建平湖书院祀寇准、二苏。造石井栏护卫路旁水井。后任全州(今广西全县)知州,元兵至,力不支而城陷,返番禺自劾,遂罢官。元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下诏甄录宋朝旧臣,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官职,辞之。80岁辞世。生平读书不倦,编纂有《(大德)南海志》(20卷,现存残本),该书是现存广州最早的地方志。

  • 陈景元

    陈景元

    陈景元(1025—1094),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早年勤学,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后来游历天台山,遇鸿濛先生张无梦,从其修道,得解《老》、 《庄》深义。曾长期隐逸江淮之间,以书、琴自娱。宋神宗时,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御批云: “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迁为右街副道录。家藏道、儒、医书数千卷,皆精心校正,四方学者多从其游。后乞归庐山,临行时行李百担皆经史。当时京城道官共十二员,陈景元上言:“凡阙员,乞试《道德》、 《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从此道家之学,为之翕然一变。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的义理之学,以老庄哲理为本,揉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建立了一套以“自然常道”为本体,以“静心悟道”、 “炼形长生”、 “无为治国”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他认为,虚静悟道,自身就与万物合一,性无不通,不可穷极,这就是“神合常道”;炼丹养形,颜如处子,住世千载,只是“形合常道”;而光而不耀,清静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西升经集注》六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集注》四卷、 《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 长筌子

    长筌子

    长筌子,名不详,生平无考。金末人,道士。有《洞渊集》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其中有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馀首。《全金元词》收其词五十一首。

  • 曹文逸

    曹文逸

    曹文逸(1039-1115),宋朝宣和年间(1009--1126)女道士,能诗能文,有女才子之名。本名希蕴,后宋徽宗赐名道冲,又先后赐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希元观妙先生。《汴京遗迹志》对曹氏的生平做了详细的记载:“先生姓曹氏,讳道冲,全赵宁晋人,赐中书令尚书令保贵之来孙,襄悼魏国公利用之族孙也。父宗喆,故承务郎、钦州灵山县主簿;母石氏,五代晋之后。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唯恐一物累己。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因遥指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据尹志华道长的考证,《灵源大道歌》经文收录于明《正统道藏》,题为《文逸曹仙姑大道歌》及清《道藏辑要》,题为《至真歌》,所录题目不同,但内容仅个别文字有异。由于唐朝六帝及不少官僚文士、道士女冠服食丹药中毒夭亡,社会上对丹药的斥责之声相当强烈,因而,外丹术到唐末五代十国之时,始成衰微之状。在这服食炼养以求长生成仙的信仰面临危机之际,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道士修炼之术实现了由重五金八石的外丹术向重心性修炼的内丹术的大转变。北宋时期,一批著名的内丹学道士,如吕洞宾、彭晓、陈抟、张伯端等活跃于民间山野,其内丹学说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旨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南宗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尤其是宋徽宗时期,道教得到大力推崇,甚至在地位上被尊为“国教”,其内丹思想也随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此篇《灵源大道歌》可以说代表了这个时代背景下内丹修炼的潮流,但历数历代女真所著之丹经,本文当为最古者。

  • 曹廷杰

    曹廷杰

    曹廷杰(1850—1926),近代东北民族史地学家。字彝卿。湖北枝江人。汉族。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廪贡生考入北京国史馆,任汉誊录。光绪九年(1883),投吉林将军,被派往三姓靖边军后路营中,办理边务文案。在任期间,曾于十一年五月,奉命往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了解沙俄的侵略准备活动,历时129天,行程16000余里。十五年至二十年,先后任山西和顺、宁武知县等职。二十一年奉调返东北,历任吉林边务文案总理、呼兰木税总局总理、吉林知府、吉林劝业道道员、代理蒙务处协理等。民国八年(1919),由吉林迁居奉天(今沈阳市),后返归原籍。1926年夏,再返东北途经上海病故,时年77。一生历仕风雨飘摇中的清朝,面对沙俄等列强的侵略,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思想激进,主张抗击。为配合抗御沙俄侵略斗争,自光绪十年起,利用“公余暇日”,积极投入了对东北边疆史地和民族史的研究,学术成就巨大,著有《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3书。前书偏重历史文献的搜集研究,后书汇集了他有关东北古地理、考古、民族等方面的学术札记,《西伯利东偏纪要》着重于对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现实民族、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调查研究。3书问世后,受到中外学者高度评价,或称他为东北史学者中的“后起之劲”,或说他是“精通吉林掌故方面首屈一指的史学家”,日本岛田好认为他对奴儿干永宁寺碑文的拓取与研究,是“震惊当时学术界”的一大贡献。甲午战争失败后,他转向注意国内多变的政治局势,反映出他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一面:极力诋毁维新变法,咒骂义和团运动,歪曲辛亥革命,鼓吹帝制等。他的主要文稿,今已汇集为《曹廷杰集》上下两册出版(丛佩远、赵鸣岐编,中华书局1985年)。

  • 程畹

    程畹

    程畹[wǎn],字兰畦,仪徵人。诸生。著有《避寇纪略》《啸云轩诗文集》。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匪石

    陈匪石

    陈匪石(1883—1959),原名世宜,字小树,号倦鹤。江苏江宁(今南京)人,近现代著名词学家。肄业于尊经书院。曾随山长张次珊学词,后转向经史考证。1901年南京创办新学,就任幼幼学堂国文教席。1906年赴日本留学,修习法律,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苏州江苏法政学堂教员、教务,参加南社。辛亥革命时参与江苏光复活动。1912年去马来西亚,任《光华日报》记者。翌年回国,主编过《七襄》、《民权报》、《国民日报》,在上海中国公学、持志大学、北京中国大学兼课。1923年任农商部秘书,兼华北大学教授。1927年南下,历任江苏建设厅秘书、工商部和实业部参事、商标局局长。194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迁往重庆,任南林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南林学院停办。1951年来沪,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纂。


    精于词学,著有《宋词举》和《声执》等。《宋词举》精选两宋12家53首词,其编次一反常规,采用逆溯法,先南宋、后北宋,起张炎、迄晏几道,意在指导读者由博反约,沿委求原。每词后有“考律”,探讨有关词调的声律宽严、句度长短,韵位疏密,于前人词谱、词律多所匡正。又有“论词”一栏,详述其作法家数与运笔命意之方、造境行气之概、运典铸辞之略,实开现代词作赏析风气之先。他的词集名曰《倦鹤近体乐府》,按照生平编年并分卷,共256首。他受教于晚清词学宗师朱疆村门下,常州词派晚期的一些主张在他身上仍然得到体现,同时,他也受到来势澎湃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努力在语言的平实有力方面开创出新的技巧。对于陈匪石其人及其词作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其词学理论的一个实证性观照,也是以点观面地了解民国词坛全貌的有益途径。

  • 陈培桂

    陈培桂

    陈培桂,字香根,广东高要人。生卒年月不详,道光举人,官淡水厅同知。陈培桂于1869年(同治8年)接替富乐贺,于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於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至新竹,因此实为北台湾的统治者。

  • 陈沂

    陈沂

    陈沂(公元1469年-1538年)字宗鲁,改字鲁南,号石亭,亦号小坡,原籍浙江鄞县,以太医院籍居南都,遂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幼颖异。五岁能属对,八岁能摹古人画,十岁能诗,总角著《孔墨辨》、《赤宝山赋》,传诵人口。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除编修,参预修《武宗实录》。世宗嘉靖二年(1523),礼部聘为同考官,嘉靖四年,《实录》成,进侍讲。嘉靖六年,出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嘉靖八年,量移山东左参政,多惠政,如发官帑市牛,给民垦植,并宽其赋税,又为捐除种马、薪木、运布诸征,使民获息。因不附权臣张璁、桂萼,改山西行太仆寺卿。上疏致仕,归筑遂初斋,杜门著述,绝意世务。鲁南初与顾璘、王韦,号“金陵三俊”,后朱应登继起,合称为“江东四大家”。顾璘称其“少好苏氏之学,笔势澜溢,人谓其类东坡,亦自号曰‘小坡’。中岁再变其格,诗宗盛唐,文出入《史》、《汉》,归于简古”(《山西行太仆寺卿陈先生沂墓志铭》)。沂作诗注重学杜,时有佳句,顾起纶《国雅品》例举其佳句云:“如‘鸟声林叶暗,山影石溪寒’,‘悬灯动星月,转梵起鱼龙’,‘漏转云车急,花深月殿开’,‘鹊观月华还映雪,龙池水色已含春’,恍乎临蓬山而俯瞰阆州,深远郁然。”亦喜度曲,工画及篆隶。著述丰富,有《石亭文集》十二卷、《拘虚集》总六卷、《诗谈》一卷、《游名山录》四卷、《金陵世纪》四卷、《询刍录》、《善谑录》等笔记六种。 还著有《善知识苦海回头》杂剧,散曲作品在《南北宫词纪》中。生平事迹见顾璘所撰墓志铭(《凭几集》续编卷二)。传附《明史》卷二八六《顾璘传》后。

  • 陈鼐

    陈鼐

    陈鼐[nài],字百可,号逍遥子,明中期人,撰有《百可漫志》,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陈厚耀

    陈厚耀

    陈厚耀(1648—1722),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字洒源,泰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因李光地的推荐而受到康熙召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奉诏入京,问以数学,均能回答,故得康熙帝赏识。陈厚耀因母年事已高,返回故里,担任苏州府教授(1710)。康熙五十一年(1712)复招入南书房,与梅瑴成等人同值内廷。五十二年(1713)康熙开蒙养斋,令皇三子允祉领其事。蒙养斋不仅是教学部门,也是科研部门。其中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就是编纂大型科技丛书——《律历渊源》。梅瑴成、陈厚耀等人均参与其中,康熙赐《算法原本》、《算法纂要》、《同文算指》、《嘉量算指》、《几何原本》、《周易折中》等书给他们。陈厚耀后做过谕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左谕德兼翰林院撰修以及会试同考官等职。康熙五十八年“,告病,以原官致仕”陈厚耀在算学、天文外,还著有《借根方算法》8卷、《算法纂法总纲》3卷、《八线根表》1卷等。对《春秋》也深有研究,著《春秋世族谱》、《春秋战国异辞》、《通表》、《摭遗》等。


    李光地荐其通天文算法,引见,改内阁中书。圣祖命试以算法,绘三角形,令求中线及问弧背尺寸。先生具札进,称旨,命入直内廷,授编修,与梅瑴成同修书。圣祖尝谓梅瑴成云:“汝知陈厚耀否?他算法近日精进,向曾受教于汝祖,今汝祖若在,尚将就正于彼矣!”又尝召至御座旁,教以几何算法。上尝问曰:“汝能测北极出地高下否?”对曰;“遇春秋二分用仪器测之,可得高度。若馀节气,又有加减之异。然亦不准何也?地上有朦气之差,以人目视之,有升卑为高,映小为大之异,放以浑仪测之多不合,惟在天度数则不差耳。”又问:“地周三百六十度,依周尺每度二百五十里,今尺二百里;地周几何?径几何?”对曰:“依周尺地周九万里,今尺七万二千里,以围三径一推之,地径二万四千,以密率推之,当得地径二万二千九百一十八里有奇。”又问:“地圆出何书?”对:“以《周髀算经》曾言之。”问:“何以见其圆也?”对曰:“职方外纪西人言绕地过一周四匝皆生齿所居,故知其为圆。且东测影有时差,南北测星有地差,皆与圆形相合,故益知其为圆。”累迁司业左谕德,以老疾致仕,卒于家。年七十有五。

  • 陈桱

    陈桱

    陈桱[jìng],字子经。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奉化(今属浙江宁波)剡源人,徙居长洲(今江苏苏州)。明初侨居白下(今南京),为翰林学士,迁待制,后以非罪死。其家世传史学。陈深侄,陈朴弟。 祖父陈著是文天祥同榜进士。元至正(1341—1370)时仕张士诚为学士院著作。明洪武元年(1368 年)征为翰林修撰,次年进翰林院直学士,迁待制,以附杨宪治罪死。承家学,私淑黄震,能诗文,尊华夏正统,尤有良史才。与戴良合著《治平类要》。著有《通鉴续编》《通鉴前编举要新书》《续编宋史辨》《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外纪》《尺牍筌蹄》《陈学士诗》《历代笔记》等。


    其祖父辈皆四明名儒,陈桱继承家学,私淑黄氏(宋末黄震)尤长史学,著有《通鉴续编》二十四卷,有补于《资冶通鉴》。有郸县籍的傅恕,有文名,明太祖嘉纳之,命其修史。永乐、成化年间的宁波史学家有郸县籍的黄润玉,曾编《四明文献录》,还纂有《宁波府简要志》,被收在《四明丛书》之中。

  • 芮长恤

    芮长恤

    芮长恤[xù],生卒年月不详,明清之际学者。字嵩子,原名城。溧阳(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博极群书,文行为一时冠。与同邑陈名夏、赵理之、吴颖、彭旭、马世俊等合社讲学,以忠孝大义相切劘,称“濑上十三子”。甲申之变,名夏投义军,后入国朝,受长恤、彭旭等人讦骂。后名夏以大学士还乡求见一面,卒不可得。耕穷山中,足不履城市达40年。时人目为“真隐”。长恤在明时,初以制艺名,既而潜心理学,说:“学者自有富贵大路,安用科第为然欲得程朱真传者,须取《太极图》、《西铭》、《易传叙》、《春秋传叙》四篇,精研讨究,豁然无疑,然后可以上问濂、洛、关、闽之学。”又说:“昌黎(韩愈)一代儒宗,其学杂驳,故不见满二程。若学者求为韩子,不求为朱子,未可与言道也。”(《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一》)生平端庄方正,一言一动心轨于道,学者多宗之。其为学博而能醇,经史疑义,考证尤精。曾认为《纲目分注》为赵师渊作,不出朱子之手,乃著《纲目分注补遗》。另著《易象传解》、《四诗正言》、《礼记通识》、《匏瓜录》。

  • 陈燕翼

    陈燕翼

    陈燕翼,生卒年月不详,字仲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工科给事中,工书法。崇祯八年(1635年)起就任程乡县(即今广东梅州)知县,在任期间政绩开明,与梅州名族张家围张氏家族交好,为其赐匾于堂曰“寿朋文种”,至今该匾仍挂于堂前,寓意张氏代代相承、相继如种的文才,张家围文种堂由此得名。 清乾隆《福建通志》有陈燕翼之记载。

  • 陈思

    陈思

    陈思,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植物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号续芸,陈起之子。临安(今浙江杭州)书贾。理宗朝曾官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多见典籍,好编书。开庆元年(1259),录诸家杂论及唐以来诗句,成《海棠谱》3卷,载有栽种、嫁接、品别之法。性好书法金石,旁搜博采历代书家事迹,得531人,成《书小史》10卷。另作《书苑菁华》20卷,集历代论书之语,广至160余篇,然草创务博,故编次丛杂,不免疏舛。取所搜录之古碑,按地编纂,成《宝刻丛编》20卷,于宋代路郡邑行政区划,纲分目析,沿革厘然,较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赅备。曾集宋人著作157家,成《两宋名贤小集》380卷,又集史传所载前人小字,汇为一编,成《小字录》1卷。上述著作皆存于世。

  • 陈纂

    陈纂

    陈纂,五代时期,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著有《葆光录》,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查礼

    查礼

    查礼(1716—1783),字恂叔,一字鲁存,号俭堂。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人,幼读书水西庄,遍交海内名宿,精赏鉴,以诗文鸣于时。连应乡举不第,纳资以主事注选,乾隆十三年授户部陕西司主事,明年以同知发云南襄军务,未赴事平,改发广西,十五年补庆远府同知,未几权知平乐、庆远等府。佐郡时奉檄修浚灵渠,尝深入海阳山,穷漓、湘二水源,通导壅阏,水利复兴。二十年,擢太平府知府,太平接壤安南,猺獞杂居民俗愚悍,易触法网,礼以文教渐之,建学政行署于治所,设丽江书院训士子,以读书行已,瘴乡穷谷,巡行煦妪,在任八年边氓悦服,母老告归,去郡之日,士民祖饯境外,还设位书院祀之。三十二年起补四川宁远府知府,明年授川北道,旋调松茂道。三十六年小金川之役,转粟西北两路。三十八年,将军温福进剿大金川,驻军木果木,贼势猖獗,时礼驻美诺,募兵往援,驰至猛固桥闻喇嘛寺粮站不守,士卒不敢前,礼曰:“我退贼必乘我,不如整队直进以待后军。”会松茂总兵福昌至行次,破碉遇伏,礼挥兵击之,禽寨首二人、喇嘛一人,贼众惊遁。旋闻贼攻八角碉急,乃分兵救援,而己偕福昌驰回美诺,贼已数千登山下瞰,呼声震林谷,礼乘夜部署多举烽火,贼不敢下,翌日将军阿桂发兵来援,然是时木果木已失,美诺势不能守,遂退保达围,大兵再进,仍管卧龙关内外粮运。先以曾头沟粮迟罣议落职,寻赏道衔视事如故,至是复授松茂道,仍带革职留任处分。阿桂既收复儹拉,逆酋窜促浸,大兵将移向谷噶山,筹改运道,召礼问策,礼谓开通色利沟为便。三十九年,裹粮荷锸深入丛林密箐中,纵火焚冻,凿石为磴道,越日尔拉山颠,通路二百余里,自楸砥达西北两军营,视故道各近十余站,运捷而省费,朝廷嘉之,复其职。是岁,果罗克番行劫青海蒙古部,总督文绶奏遣礼往案。翌年,总督富勒浑复以军糈事重檄还,且知绰斯甲、三杂谷土兵素敬畏礼,因以抚驭其众。四十一年大军告捷,赏孔雀翎,仍留综理屯政,而果罗克复有劫杀蒙古公里塔尔之事,上遣郎中阿林,偕知府倭什布、参将李天贵缉贼罔获,俱坐罪,以礼熟悉夷情,令住缉之。时文绶已拨兵五百出红桥关,礼曰:“果罗克生番犷悍,土地辽廓,无城郭室庐之聚,非如金川尚有巢穴可以兵力取也。我兵出关,贼已远遁,以数百之兵投浩茫无际之穷边,何益之有?”请檄兵入关,扬言塞外苦寒,俟来春再举,而密调三杂谷土练四千会于松冈,衔枚疾进,至境宣布上意,其酋麻克苏尔衮布进见,问贼所在,辄对不知。居数日,酋以礼礼待甚优不为备,一日礼怒曰:“尔为土司,纵贼行劫,使者衔天子命至,不即缚贼以献,匿情党恶不以实告,贼即尔矣!”命槛送成都,酋乃惶怖,具言贼主名、区处,因以成禽者四人,诸夷震悚。四十四年,授四川按察使。瞻对蕃民攻劫里塘热寨之麻塘寺,焚杀僧众,礼奉檄往治,调德尔格忒宣慰各土司兵万余,以威其行,卒获噶克朗忠等置于法。四十五年转四川布政使,四十七年升授湖南巡抚,是冬入觐,卒于京邸,年六十有八。礼生平工吟咏,喜宾客,官京曹时,辇下名土咸与揽环结佩,文宴无虚日。幼即好学,老而弥笃,虽戎马倥偬,未尝废书不读,著有《铜鼓书堂遗稿》若干卷。子淳,仕至大理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