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震

- 姓名:陈大震
- 别名:字希声,号蘧觉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番禺(今属广州)人
- 出生日期:1228
- 逝世日期:1307
- 民族族群:
陈大震(1228-1307),宋末元初学者。字希声,号蘧觉,番禺(今属广州)人。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任博罗县主簿等。咸淳七年(1271)代理雷州(今广东湛江)知州,筑堤岸以保西湖。建平湖书院祀寇准、二苏。造石井栏护卫路旁水井。后任全州(今广西全县)知州,元兵至,力不支而城陷,返番禺自劾,遂罢官。元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下诏甄录宋朝旧臣,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官职,辞之。80岁辞世。生平读书不倦,编纂有《(大德)南海志》(20卷,现存残本),该书是现存广州最早的地方志。
陈大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静静的顿河
当代最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之一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到1922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这个俄国历史新旧交替时期中的重大事件和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斗争,着力抒写哥萨克在历史大动荡、大转折时刻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描摹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各个阶层的变化。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中农,在他身上既有着粗犷、勇武的哥萨克的特点,又有着注重实际利益、狭隘偏见、在政治上左右摇摆的农民的个性。在革命战争中,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复寻找所谓正确出路。他处在历史事件的急流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还是白军军官、反动将领,都发生了冲突,在人生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沦落为匪,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家乡。作家揭露了长期统治着顿河哥萨克的反动、腐朽的旧制度与旧势力,并表现其必然灭亡,同时又刻画了哥萨克人独具的率真、剽悍、富有生命活力的性格。在描绘顿河地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哥萨克的高尚品质,一方面也深刻表现了革命队伍中过火行为和政策错误引起的严重后果,表明了作家在揭示现实生活矛盾时非凡的胆识。全书四部八卷,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小说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作品的思想倾向、对主人公的理解,有过不少争论,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被译成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畅销全球。
至正四明续志
浙江地方志。元王元恭修,王厚孙纂。十二卷。元恭字居敬, 自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正议大夫,转庆元路总管。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初官训导,授教谕。 《延祐志》后二十二年,元恭等修此志以补续前志,至正二年(1342)告成,记事止至正元年(1341),约十三万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城邑、山川、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二门,门下又细分若干子目,按目载述,颇为详实。如记市舶物质,分细、粗、五谷三类,分载珊瑚、玉、玛瑙、象牙、槟榔等二百三十二种,反映了当时宁波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繁盛。物产分药材、果实、草木、器用、毛族、羽族、水族,记动、植物一百四十四种。载各种赋税,诸如铁冶、皮货、市舶等二十余种。集古所记多为宁波古迹。全志体例完备、载事详全,为元代名志,对后世颇多影响。元刊本已佚。今有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重刊本,同治重刊本,上海、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全祖望《至正四明续志跋》(《鲒琦亭集外编·卷三十五》)、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作者传序目》(《烟屿楼文集·卷十一》)及今人郑芳华《宋元四明六志简介》(《图书馆学文选》浙江图书馆学会宁波会员小组1980年编)可资参考。
画山水序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蓝山集
六卷。明蓝仁撰。蓝仁,字静之,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据《明史·文苑传》载元末,杜本隐居武夷山,蓝仁与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随例徙临濠,洪武七年(1374)始放归。著有《蓝山集》六卷。蓝仁诗集明有抄本传世,但多遗佚。此集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而成,共六卷,收诗五百余首。集前有蒋易序。蓝仁规摹唐调,而时时流入中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和平雅澹,词意融怡,语不雕锼,气无脂粉,浮湛里间,傲睨林泉,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骨体尚劲健,而有太平之风。”蓝仁与其弟蓝智同有诗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陈田《明诗纪事》亦称:“蓝山骨格老苍,蓝涧音节高亮,两人才力各不相下,余录明人之兄弟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有 《永乐大典》本、嘉靖五年 (1526) 蓝钮刻本行世。
东观集
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魏闲“以新旧三百篇,汇为七卷,因取赠典命之曰《钜鹿东观集》”(见序),可知魏闲编本作七卷。宋编父集成,未必即有刻本,《草堂集》与《钜鹿东观集》写本、抄本依然流传人间,分卷自然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二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编为《东观集》。(按“三百”、“四百”皆举成数而言,实数为三百五十九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十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传世者有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严陵郡斋刻本(此为残本),亦分为十卷(黄丕烈曾见)。可见《东观集》在宋时已分为二卷本、七卷本、十卷本,但所存魏诗数目相去不远,皆在三百以上,四百以下。魏集除宋刻本外,元代有刊本(见《袭抒楼书目》)。明代多以写本传世。《四库全书》所收为十卷本。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赵诒琛据金兆芝所校江南图书馆藏三抄本刻《钜鹿东观集》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峭帆楼丛书》。贵池刘氏得宋刻本,重摹行世。
柏岩感旧诗话
诗话著作。近人赵炳麟撰。赵炳麟,字竺垣,号柏岩,全州(今属广西)人。光绪十七年(189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监察御史,清亡不仕。有《赵柏岩集》。《柏岩感旧诗话》三卷,以记光绪朝及民国初年事为主,因事而存诗。赵炳麟身为清臣,又为康、梁“保国会”会员,故所记颇详于戊戌、辛亥之变。所记之艺事亦有可观处,如张勋曾出万金为梅兰芳赎学徒身,似为人所鲜知。有民国《赵柏岩集》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