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长孺

- 姓名:川口长孺
- 别名:字婴卿,号绿野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72年
- 逝世日期:1835年
- 民族族群:
川口长孺(1772年-1835年),字婴卿,号绿野,世称川口助九郎。日本江户时代晚期的历史学家与医学家。他大约出生于明和九年(1772年),是常陆人。小时候跟随家里学医,后来任职于水户藩的彰考馆,后来曾担任彰考馆总裁一职。他也因他的汉学与诗人才华闻名于当时。他于天保六年(1835年)逝世,享年63岁。主要作品有《征韩伟略》(1831年)五卷、《台湾割据志》(1822年)一卷与《台湾郑氏纪事》(1828年)三卷等等。《征韩伟略》内容主要是记载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史事。《台湾割据志》,以中国年纪元,主要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有关台湾的史事,以台湾明郑时期为主轴。《台湾郑氏纪事》以日本年纪元,专载台湾明郑时期的史事,自庆长十七年(1612年)郑芝龙拜访日本幕府至元禄十三年(1700年)康熙帝令人将郑氏迁葬南安为止。三部作品皆为编年体。
猜你喜欢的书
定香亭笔谈
四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 《十三经注疏》、汇刻 《皇清经解》等。撰有《研经室集》等。定香亭,是作者在杭州学使署西园荷池中小序,用陆游诗句“风定池莲自在香”之意命名。据阮元自谓,随笔疏记近事遂成此书,书中记录其本人及他人诗文作品颇多。所录诗文作品与说明文字紧密结合,言一事即有相关之诗文附列于后。全书各卷内容分别有所侧重,卷一、卷二多记当时诗坛情况,介绍诗人,存录作品,可资参考。另外还记述阮元自己在浙江各地试诗、试赋、试词诸事。卷三重点记叙作者游览浙江名胜途中纪游和交往唱酬之作。卷四记载作者校勘、编纂经籍诗文的情况,同时谈及书法、石刻等。《定香亭笔谈》反映阮元重家学,尊儒教的思想,他论赋崇“六朝真意”,言诗标举 “唐人风范”,提倡典雅可诵之作。《定香亭笔谈》有嘉庆五年 (1800) 文选楼刊本、《文选楼丛书》本及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夜
丁玲的《夜》发表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在延安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署名晓菡.这一时期她还陆续写下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在医院中》(1940),《三八节有感》(1942),《风雨中忆萧红》(1942)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夜》所蕴育的真正的价值却鲜少有人谈论,其实,它意义并不亚于其他的作品.本文试图立足于《夜》这一文本,给予进一步认识丁玲及其创作的可能性.
东坡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1卷(原为2卷)。苏轼著;辑者佚名。本书为汇编苏轼零散的论诗之语而成,成书较早,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有著录。今传本见于明代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宛委山堂本),仅32则,虽不是全本,但从中仍可窥见苏轼的一些重要的诗论见解。书中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称“子美诗外,别有事在”;同时十分重视丰富生活阅历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重要意义,认为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诗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而杜甫“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的诗句,“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此外,书中对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等议论,常为后世论诗者所称行。另有《东坡诗话补遗》1卷,为日本人近藤元粹所辑,见《萤雪轩丛书》。
法华经卓解
法华经卓解,七卷,清徐昌治逗注并序。
续原教论
续原教论,明 沈士荣著,二卷,金陵刻经处,辩论宋儒谤佛之言。最为透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凡三十卷。略称大慧语录。南宋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语,雪峰蕴闻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分为语录(卷一─九)、颂古(卷十)、偈颂(卷十一)、赞佛祖(卷十二)、普说(卷十三─十八)、法语(卷十九─二十四)、书(卷二十五─三十)等七部。本语录之异本中,大慧普觉禅师书系由黄文昌重编(此为语录中之部分),略称大慧书,以书信体答门下缙绅居士所问,藉之说示宗门要旨,计收五十三篇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