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礼

- 姓名:查礼
- 别名:字恂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
- 出生日期:1716
- 逝世日期:1783
- 民族族群:
查礼(1716—1783),字恂叔,一字鲁存,号俭堂。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人,幼读书水西庄,遍交海内名宿,精赏鉴,以诗文鸣于时。连应乡举不第,纳资以主事注选,乾隆十三年授户部陕西司主事,明年以同知发云南襄军务,未赴事平,改发广西,十五年补庆远府同知,未几权知平乐、庆远等府。佐郡时奉檄修浚灵渠,尝深入海阳山,穷漓、湘二水源,通导壅阏,水利复兴。二十年,擢太平府知府,太平接壤安南,猺獞杂居民俗愚悍,易触法网,礼以文教渐之,建学政行署于治所,设丽江书院训士子,以读书行已,瘴乡穷谷,巡行煦妪,在任八年边氓悦服,母老告归,去郡之日,士民祖饯境外,还设位书院祀之。三十二年起补四川宁远府知府,明年授川北道,旋调松茂道。三十六年小金川之役,转粟西北两路。三十八年,将军温福进剿大金川,驻军木果木,贼势猖獗,时礼驻美诺,募兵往援,驰至猛固桥闻喇嘛寺粮站不守,士卒不敢前,礼曰:“我退贼必乘我,不如整队直进以待后军。”会松茂总兵福昌至行次,破碉遇伏,礼挥兵击之,禽寨首二人、喇嘛一人,贼众惊遁。旋闻贼攻八角碉急,乃分兵救援,而己偕福昌驰回美诺,贼已数千登山下瞰,呼声震林谷,礼乘夜部署多举烽火,贼不敢下,翌日将军阿桂发兵来援,然是时木果木已失,美诺势不能守,遂退保达围,大兵再进,仍管卧龙关内外粮运。先以曾头沟粮迟罣议落职,寻赏道衔视事如故,至是复授松茂道,仍带革职留任处分。阿桂既收复儹拉,逆酋窜促浸,大兵将移向谷噶山,筹改运道,召礼问策,礼谓开通色利沟为便。三十九年,裹粮荷锸深入丛林密箐中,纵火焚冻,凿石为磴道,越日尔拉山颠,通路二百余里,自楸砥达西北两军营,视故道各近十余站,运捷而省费,朝廷嘉之,复其职。是岁,果罗克番行劫青海蒙古部,总督文绶奏遣礼往案。翌年,总督富勒浑复以军糈事重檄还,且知绰斯甲、三杂谷土兵素敬畏礼,因以抚驭其众。四十一年大军告捷,赏孔雀翎,仍留综理屯政,而果罗克复有劫杀蒙古公里塔尔之事,上遣郎中阿林,偕知府倭什布、参将李天贵缉贼罔获,俱坐罪,以礼熟悉夷情,令住缉之。时文绶已拨兵五百出红桥关,礼曰:“果罗克生番犷悍,土地辽廓,无城郭室庐之聚,非如金川尚有巢穴可以兵力取也。我兵出关,贼已远遁,以数百之兵投浩茫无际之穷边,何益之有?”请檄兵入关,扬言塞外苦寒,俟来春再举,而密调三杂谷土练四千会于松冈,衔枚疾进,至境宣布上意,其酋麻克苏尔衮布进见,问贼所在,辄对不知。居数日,酋以礼礼待甚优不为备,一日礼怒曰:“尔为土司,纵贼行劫,使者衔天子命至,不即缚贼以献,匿情党恶不以实告,贼即尔矣!”命槛送成都,酋乃惶怖,具言贼主名、区处,因以成禽者四人,诸夷震悚。四十四年,授四川按察使。瞻对蕃民攻劫里塘热寨之麻塘寺,焚杀僧众,礼奉檄往治,调德尔格忒宣慰各土司兵万余,以威其行,卒获噶克朗忠等置于法。四十五年转四川布政使,四十七年升授湖南巡抚,是冬入觐,卒于京邸,年六十有八。礼生平工吟咏,喜宾客,官京曹时,辇下名土咸与揽环结佩,文宴无虚日。幼即好学,老而弥笃,虽戎马倥偬,未尝废书不读,著有《铜鼓书堂遗稿》若干卷。子淳,仕至大理寺少卿。
查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大学
自传体长篇小说。高尔基著,1922年初动笔,1923年春完稿,陆续发表在1923年《红色处女地》杂志第2至4期上。胡明最早译成中文,1949年光明出版社出版,1950年光华出版社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1978年和1983年出版过陆风的译本。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最后1部。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描写了1884—1888年在喀山时期社会大学的生活。16岁那年,他抱着上大学的愿望,背井离乡来到喀山。幻想破灭之后,他不得不为生存劳碌奔波。在喀山的4年中,贫民窟、码头、面包房、革命青年的秘密小组成为他的“社会大学”。同革命青年的结识使他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活动,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他那时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已经成长为积极探求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书中还描写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民粹派思潮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本书是高尔基十月革命以后完成的第1部重要作品,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评论界的普遍肯定,被称为“俄罗斯文化中的重要成果”。
外科精要
外科医书。别称《外科宝鉴》。3卷。宋·陈自明(良父)撰。约刊于1263年,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一部外科专著。陈氏三世业医,在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鉴于当时专攻疡科的医生,多只重视外症而忽视医理方脉,每遇痈疽之症,“无非对病阅方”,甚而“心中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以致发生“轻者重,重者死”之不良后果,遂决心广辑古今医家之“得效方论”并结合其个人的经验编撰而成。《外科精要》一书较早见于明·《文渊阁书目》,传于后世者有明·熊宗立校本及薛己注本,熊本流传甚少,今广为流传者为薛己注本。薛氏在注释的同时,又增补个人治验及附录一卷,厘为四卷,畅发了原著的义理,提高了原著内容的学术水平,成为历代习外科者必读之书。本书在论述痈疽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内容的同时,强调按八纲辨症而选方,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 并对疡科用药次第作了恰如其分的归纳、整理,从而使后学在辨症治疗上有所遵循,对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书有55论,选方70余首,虽属个人撰著,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水平,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国民党总章
1924年1月28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党章。内容包括13章及附则,共86条。主要有:①规定以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最高宗旨。规定了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常设机构、中央监察机构的组成和任务等;②规定国民党地方组织为省党部、县党部、区党部和区分部4级;③关于接纳党员的条件;④关于党的纪律;⑤规定党在秘密、公开或半公开的非党群众团体中设立党团问题;⑥关于党的经费来源;⑦规定一些地区设立特别地方党部问题;⑧规定孙中山为本党总理、全国代表大会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具有最后决定权力。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对它作了修改。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崇祯朝野纪
崇祯十四年辛巳正月十一日,流寇李自成陷雒阳,福王自杀。先是,河南抚镇分汛御寇,总镇王绍禹主守雒城,贼在宜阳、永宁,杀王戮官,绍宁即揭报抚臣,且盟在城各官,分门坚守。罗、刘二将营于城外。十九日贼至,罗、刘战败,贼遂抵城下。二十日,力攻一日,至更余,有呼喊于城上者,兵士尽哗。先报执王守道索粮,王府中人开北门放贼入;
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宋施护译。以三种之灌顶王为喻,而说三种之比丘。说王有三时受灌顶法,常所思念,苾刍于出家,净法眼,尽漏三时,亦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