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 姓名:陈思
- 别名:号续芸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安(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思,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植物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号续芸,陈起之子。临安(今浙江杭州)书贾。理宗朝曾官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多见典籍,好编书。开庆元年(1259),录诸家杂论及唐以来诗句,成《海棠谱》3卷,载有栽种、嫁接、品别之法。性好书法金石,旁搜博采历代书家事迹,得531人,成《书小史》10卷。另作《书苑菁华》20卷,集历代论书之语,广至160余篇,然草创务博,故编次丛杂,不免疏舛。取所搜录之古碑,按地编纂,成《宝刻丛编》20卷,于宋代路郡邑行政区划,纲分目析,沿革厘然,较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赅备。曾集宋人著作157家,成《两宋名贤小集》380卷,又集史传所载前人小字,汇为一编,成《小字录》1卷。上述著作皆存于世。
猜你喜欢的书
月界旅行
署美国查理士・培伦著,周树人译。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东京进化社1903年发行,封面题“科学小说月界旅行”。上海昌明公司同年另行出版。著者实际上是法国的Jules Verne(1828~1905),今译为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自由精神贯穿其一生。他创作了一系列颇为流行的融科学与冒险于一体的科幻小说,最成功的有《地心游记》《海底二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是晚清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清末民初,其小说作品有10余种被译为汉语。汉译者是周树人(鲁迅),他根据日本井上勤的日译本重译。晚清兴起一股浓厚的科学思潮,科学小说的译介就是这种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留日学生的周树人,最早译介科学小说。首译的是凡尔纳的《海底旅行》,此外还有《地底旅行》。他积极提倡科学,破除迷信,输入文明,赞同群治。其《<月界旅行>辨言》云:“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他译介的科学小说十分流行,以至于产生盗版。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在书中,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活法机要
综合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此书载有泄泻、厉风、破伤风、头风、雷头风、胎产、大头风、疟、热、眼、消渴、肿胀、疮疡、瘰疬、咳嗽、虚损、吐、心痛、疝等十九证,百十一方。以内科病证为主,兼有外、妇、眼科病证。每病前有简论,以述证治机理,次则视病因病机不同,而提出不同治法,选用相剂。如泄应方泻证,先分证候阴阳寒热,继则提出“宜补、宜泄、宜止、宜和”的治疗原则,后列不同方剂之组成、主治、用法。除选录前人常用方剂外,间有自制之方,方随证变,灵活变通。其论多宗刘完素火热为病居多的观点,故用药多主寒凉。持论言简意赅,方论皆备,对临床运用颇有参考价值。其撰者,有人持异议,认为非朱氏之作。有至大元年(1308)《济生拔粹》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雍邸集
《雍邸集》为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前之诗集。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一~卷之二十七》。
南曲入声客问
昆曲声韵论著。清毛先舒撰。最初收入康熙年间张潮所辑的《昭代丛书》中,今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排印本。全文仅三千多字,是补述作者所著《南曲正韵》未尽之言,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谈昆曲的歌唱。该文专门探讨了南曲歌唱中入声字之唱法。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理论上可以押韵,但实际上在歌唱时,都将入声字按平、上、去三声发音。这样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看法:南北曲唱法无别。而客观上又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此现象,文中剖析道: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因为北方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故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需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就是南北曲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毛先舒主张用单押之法,使之随谱变腔。他所提出的方法,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的纠纷,颇有参考价值。
法华玄论
凡十卷。隋代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撰。又称法华经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乃吉藏依三论教旨,以阐释法华经之要义。内容包括:(一)弘经方法,阐明弘传法华经之方法。(二)大意,说明佛说法华经之十六种因缘。(三)释名,解释经题‘妙法莲华’之义。(四)立宗,阐明法华经之宗旨。(五)决疑,论波若、净名、法华三经之异同等。(六)随文释义,次第论释法华经二十八品之大纲。书中博引僧睿、慧观、道朗、刘虬、鸠摩罗什、僧肇、求那跋摩、道生、慧远、菩提流支等诸师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