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均

- 姓名:陈淑均
- 别名:字友松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福建晋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淑均,生卒年不详,字友松,福建晋江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即选知县。道光十年(1830)应聘入台,任噶玛兰(今宜兰)仰山书院山长,曾编纂《噶玛兰厅志》。十四年(1834)内渡,十八年(1838)复来台主鹿港文开书院。作品见于《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
陈淑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他们眼望上苍
《他们眼望上苍》是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小说描写了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珍妮的一生。珍妮向往幸福的爱情,像一棵开花的梨树,她期待着能有亲吻自己的蜜蜂。她先是被迫嫁给了有六十英亩田产的中年黑人洛根,后又跟随黑人小伙子乔·斯塔克斯到一个建设中的黑人小城去开创新的生活。珍妮不愿只是作为宠物被供养玩赏,不愿坐在空空如也的高椅子上无所事事,在乔死后,又跟随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既无钱又无地位的黑人青年甜点心到佛罗里达去做季节工。他们一起享受着共同劳动的乐趣和黑人季节工群体中丰富生动的诗舞传统。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甜点心为救珍妮而被疯狗咬伤,得了恐水病。他在神志不清中向珍妮开枪,珍妮被迫自卫还击。最后白人陪审团判决珍妮无罪。
半农杂文
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作者在《自序》中说“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 一个人” 。《奉答王敬轩先生》(初载《新青年》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和《“作揖主义”》(初载《新青年》1918年11月第5卷第5号)是传诵一时的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的杂文名篇,文章庄谐杂出,文白并用,富于谐谑幽默的喜剧色彩。鲁迅曾称赞作者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在《悼“快绝一世徐树铮将军”》(初载《语丝》1926年1月11 日第61期)、《徐志摩先生的耳朵》(初载《语丝》1925年3月2日第16期)和《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初载《语丝》1926年1月25日第63期)等文章里,作者嘲弄反动政客徐树铮,批评“现代评论”派的徐志摩和陈西滢,显示了善于捕捉批判对象身上的喜剧性矛盾,将之加以漫画化的特长,写得放恣泼辣,痛快淋漓。在《神州国光录》等杂文中,作者批判了专制、奴性、顽固、保守、封建迷信等思想。胡风在评论《半农杂文》时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望见‘五·四’时代的 一个侧面,或者说,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士之一的刘先生的活动里面,‘五·四’的时代精神呈现了怎样的姿态”(《“五·四”时代的 一面影》)。唐弢认为,刘半农的杂文“读起来却是使人十分畅快的,既流利,又幽默。有人说他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这句话说得很中肯”,“就大体而论,半农的杂文很是泼刺”(《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5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列入良友文库。本书由商鸿逵编集,并作《序》。收《迂仙别纪》、《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三十五年过去了》等杂文49篇。
春
春,朱自清散文集,收1924年至1932年所撰文章14篇,1933年出版。包括:《吴稚晖先生文存》、执政府大屠杀记、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翻译事业与清华学生、悼何一公君、新诗、唱新诗等等、那里走、近来的几篇小说、悼王善瑾君、白马湖、论中国诗的出路、《文艺心理学》序、刹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明利害得失。论述精辟,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彼时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则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列举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位真人尊号。谓志心归命敬礼诸天尊及真人,即可护身去厄,长生久视。
无量大慈教经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经中强调释迦牟尼慈悯众生,故出此经以救众生,念此经者功德无量。经末有“汝等见振旦国”云云。本经名初见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