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说

- 姓名:程公说
- 别名:字伯刚,号克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程公说(1164-1207),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居于宣化。南宋儒学家。二十五岁登第,官邛州教授。避吴曦之乱,弃官匿居安固山中修撰《春秋》诸书,甫成而卒,年仅三十七岁。著有《左氏始终》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诗古文辞》二十卷及《语录士训》,均佚。传世有《春秋分纪》九十卷,能于异说纷兴时,考核旧文,使本末源流,犁然具见,以杜虚辨。刘光祖《程伯刚墓志铭》称他“平生于《春秋》一书究之反复不厌。”
程公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唐杜光庭编集。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卷首有杜光庭序,内称唐乾元中(758-760)天师翟干佑梦见天尊,得丹书一轴,即《素灵符》。其后杜光庭于「天复丙寅岁请经于平都山,复得其本,编入三洞藏中」。但据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考证,「天复」无丙寅年,实际上是天佑丙寅年(906年)的误写。此书上中两卷都题为「陆先生受」,下卷题为「杜先生受」。全书收入各种符箓数以百计,据称依法书符唸咒,可以「蠲疴疗疾,征魔制灵,驱役鬼神、迥尸起死,召置风雨,鞭策虎狼」。三卷符箓按主治疾病编次。首为治百病符。然后依次为治瘟疫、伤寒、寒热、头痛、腹痛、心痛、腰痛、背痛、胸痛、下痢、霍乱、便泌、淋病、疟疾等符。此外又有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之符,如治烦闷、安魂魄、解迷惑、解悲思、开心强记等等。书中符箓大多为多个文字拼合而成,少数符中还嵌有星图、神像。
道德真经注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分《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而此书仅分《道经》、《德经》并无章次。其二,《道德真经义解》之旨在于: “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微”。认为《道德经》上、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极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国、修身;而此书之旨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其三,《道德真经义解》认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变谓也”,又认为“谷神不死,神藏于体,犹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书认为:“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又认为 “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经义解》多散句,而此书似骈文,如此等等。说明此二书实非一人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唐末强思齐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对《道德真经注》都有记载和引用,因此学者认定此书为李荣著而于息斋道人《道德真经义解》无涉。后世学者认为此书阐述详实,对《道德经》的理解、解释均有独到之处。为唐以后研究《道德经》者引以为参考。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九尾龟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十二集一百九十二回。题“漱六山房著”。漱六山房即张春帆,名炎,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末点石斋刊本;上海交通图书馆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89年荆楚书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上海交通图书馆石印本,1993年齐鲁书社“中国古典小说普及丛书”排印上海交通图书馆石印本。叙常熟书生章秋谷因不满于包办婚姻,混迹于上海妓女中,熟知妓女设圈套骗人钱财之隐秘。无锡乡绅康己生,以关节得中秀才,后步步高升,竟官至江西巡抚。他本人吃喝嫖赌,家中妻妾、儿媳、堂妹均偷人养汉,丑名远扬,人称九尾龟。八国联军进京,名妓赛金花,早年曾结识联军统帅华德生,众多中国官吏竞走赛金花门路,所送礼品,几乎满屋。
元曲选
又名《元人百种曲》。是现存流布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总集。明代臧懋循辑。二十集,一百卷。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他博闻强识,精通音律,著有《负苞堂集》。在《元曲选序》中说:“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认为戏曲应该“雅俗兼收”。他对那些“出入乐府,文采灿然”的所谓“名家”的作品并不重视,而认为“摹拟曲尽”,“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作品,才是曲中的上乘。他选本书的目的,是想把元人杂剧中的好作品都网罗在一起,并使当时的南曲作家“知有所取则”,以尽元曲之妙。此书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分二十集,每集五种,共百种。所收作品数量多,占现存的元人剧本三分之一;同时,雅俗兼收,其中包括元代名家名作九十四种,如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等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对不知名的优秀作品,可能在科介宾白上不够完整,文字不够通顺,经过他“参伍校订”、“删抹繁芜”的编次工作,并附音注,不仅科白完整,戏文也通顺易懂。明人杂剧六种,今存元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大多赖此保存,为元曲流传作出贡献。有明代万历中吴兴臧氏刊本,民国七年(1918)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博古堂本影印,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世界书局版重印本。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选外编》,辑录《元曲选》以外元人杂剧六十二种,对文字略作校订,并加断句。基本包括了全部元代杂剧。
石林诗话
诗话。 南宋叶梦得(1077—1148)撰。三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此编未论及南渡后诗人,成书当在靖康(1126)之前。作者字石林,因以名书。分上、中、下三卷。杂记唐宋诗坛人事,品评诗作,间有议论。论诗推重杜甫、王安石,而不满欧阳修、 苏轼诸人。 有《历代诗话》本。此书研究唐诗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杜上。作者对杜诗尤所钟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谓《病柏》、《病桔》、《枯楠》“皆兴当时事”,“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言风,唯此公为然。”指出杜诗反映现实,寄托深远,继承了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此同时对杜诗的艺术性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称焰摩供次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其内容首述焰摩王之五异名,次示加持香水、洒净、劝请、发愿、召请、诸天印明、五如来等诸种修法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