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伯启

曹伯启
  • 姓名:曹伯启
  • 别名:字士开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济宁砀山
  • 出生日期:1255
  • 逝世日期:1333
  • 民族族群: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济宁砀山(今属安徽)人。早年求学于东平府学,师从李谦。至元中,为兰溪主簿,善决疑狱,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侍中,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延祐元年(1314),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出为真定路总管。五年,迁司农丞,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俄去位。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除浙西廉访使。泰定初北归,再召不赴。至顺四年(1333)卒,年七十九,谥文贞。伯启性庄严,奉身清约。欧阳玄对他的诗评价颇高,认为他“思致敏赡,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其诗流畅平易,娴雅平和,能直抒胸臆。诗中常有对仕宦的感慨,如“寒暑相催犹可避,稻粱虽好不宜贪”(《咏雁》)。对元代“纷纷盗贼成渊薮”以及“终岁耕耘竟何有”的现实也有所反映。他的诗以七律为高,构思新颖,如《夜雨》、《陪诸公杖履登梁王吹台悠悠悼古之情不能自已呈孟子周子文二友》。他的一些具有哲理的警句曾为《元诗选·初集》所摘,如“积水不胜流水碧,远山翻比近山青”、“立谈千古意,坐占一生间”等。其五古则有冗沓之病。伯启又能词,今存词三十馀首,多写人生感慨。著有《曹文贞公诗集》十卷(一本作《汉泉漫稿》五卷,不全)。生平事迹见曹鉴《……谥文贞曹公神道碑铭》(《曹文贞公诗集》后录)、赵楷《文贞公哀辞》(同上)、《(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元史》卷一七六、《新元史》卷二○二。

曹伯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素问绍识

素问绍识

医经著作。4卷。日本丹波元坚撰于1846年。此书系作者绍其先人丹波元简《素问识》而作,故曰《素问绍识》。元简殁后,仁和寺本《太素》始被发现。其经文异同及杨上善之注解虽不及启玄子所注《素问》之精审,然其可据以补阙订误出“新校正”所援引之外首颇多。在此书成书之前,张琦《素问释义》等数家之说亦相继问世,其中多有可取者。于是潜心研究,撷其精要,兼采其兄柳沜所撰有关《素问》之遗言余录,结合元坚本人研究所得续成此书。现有观养斋抄本、日抄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

黄箓九巵灯仪

黄箓九巵灯仪

黄箓九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消灾度亡。行道者按九宫八卦方位,依次向九方燃点九巵神灯,供奉三清道主、四帝天真、十方救苦天尊、九州神君、九幽地狱冥官等神灵。礼拜赞颂,所求九阳梵气上照诸天福堂,中照九州境域,下照九垒地狱。阳光所到,妖恶潜消,凶灾殄灭,破除地狱苦刑,罪魂解脱,存亡获福。

苇航漫游稿

苇航漫游稿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其人诗名不甚昭著,唯陈起《江湖后集录》所作颇多。清《四库全书》编撰者校以《永乐大典》分列于各韵之下者,谓陈起所选之外,遗失尚多,乃搜采裒辑,编为四卷。虽未必全备,较陈起所编已增益不少。胡仲弓此编,及其弟仲参所作《竹庄小集》,因袭晚唐五代遗风,均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七律《旱湖》 一首有云: “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不关情。”史称其诗:“吟咏既繁,性情各见;洪纤俱响,正变兼陈。苟非淫慝之音,即不在放斥之列。”因而清《四库》亦予收载。《永乐大典》所载,别有《漫游集》一书,核其体例,系采宋、元之作汇为总集,是以清编定四库时考校姓名,删除谬误,以求其别。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存目。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亦称《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佛典注疏。清乾隆三十年(1765)通理述。二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经、北魏菩提留支译偈的《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采用菩提留支译本,“但不同诸家,随意取捨,前后参差。务使经偈相对,势如合璧,意旨互通”。书前附《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及作者自撰的《大意》、《悬示》二文。《大意》开为四分:略明降住生信分、推广降住开解分、究竟降住起修分、决定降住成证分。《悬示》开为六门:翻译前后、宣说时处、教乘摄属、因缘所为、受持感通、释题解文。本书撰成后即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一卷,唐裴休述,宗密序,淨照题记,日本高辨题记。

因明正理门论本

因明正理门论本

梵名Nya^ya -dva^ra-tarka-s/a^stra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玄奘译。又称正理门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本书系陈那为破外道迷执,彰显佛法正理,而依弥勒所著‘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系汉译现存新因明最古之著作。本书系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于大慈恩寺由玄奘译出,弟子知仁笔受。本书之同本异译,有‘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唐景云二年(711 )由义净译出,该译本在第一颂之后,比本书多出三百三十余字释文,其余部分则几乎与本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