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范

- 姓名:陈洪范
- 别名:字东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辽东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明朝末年总兵、叛臣。陈洪范早为明臣,降清叛变,祸乱南明。回江南充当内奸,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人及早投降,被人称为“活秦桧”。
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天启初年(1621),授高台游击,历任红水河参将、陕西行都司掌印。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庆云参将,历任开原参将,因为胆小怕事被罢免。陈洪范很会钻营,很快又当上了居庸关总兵。崇祯元年(1628),任南京右都督府佥事,提督大教场。崇祯二年(1629),后金入关,陈洪范请求入援,因为他是辽东人,没被同意,转任右都督,镇守浙江。崇祯四年(1631),驻守昌平。崇祯五年(1632),孔有德在山东叛乱,陈洪范领兵三千人参与平叛。崇祯六年(1633)二月,登州被收复,孔有德投降后金,陈洪范因平叛功劳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崇祯七年(1634),镇守登州、莱州,清军入关进攻宣府、大同时,陈洪范回守居庸关、昌平。崇祯十年(1637),朝鲜告急,陈洪范挂平虏将军印,领兵八千救援。清军攻皮岛,陈洪范逃到广鹿岛,因此被革职。崇祯十一年(1638),陈洪范结交宦官得到重新任用,投身到熊文灿麾下,同左良玉一起大败张献忠于郧西。最初,张献忠是总兵王威的部将,因参加兵变犯法当斩,身为延绥参将的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张献忠被重打一百军棍除名。张献忠很感念陈洪范的恩情,专门在军中刻陈洪范像,称之父母。至是,屡败,知道对面是陈洪范,大喜,就带着金银珠宝前去联系陈洪范,由他牵线搭桥“就抚”,以图东山再起。张献忠很快又再次叛乱,陈洪范因此被降职,转任左都督。崇祯十二年(1639),陈洪范剿寇多次不利,在襄阳差点被农民军俘虏,因为疾病被解职,后又复起镇守登州、莱州。
甲申之变后,黄得功相约勤王,被陈洪范拒绝。福王在南京即位,陈洪范得到马士英推荐,任提督沿海五镇水师。弘光朝廷要“联虏平寇”,派出使团同清廷勾结就成了当务之急。陈洪范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加太子太傅,命来京陛见。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组成了北使团。七月二十一日,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弘光朝廷派陈洪范为北使重臣,本意是考虑到他久历戎行,同吴三桂等人有交情,便于联络,却没有料到陈洪范的主动请行包藏祸心。清廷派出已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之子唐起龙(陈洪范的女婿)勾连陈洪范。很快陈洪范就成了弘光北使团中的清方奸细。 师团北上,清方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倒是把所带金银绸缎全部留下,派员领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南返。十一月初一日行至天津,陈洪范“于途次具密启请留同行左懋第、马绍愉,自愿率兵归顺,并招徕南中诸将”。多尔衮得报大喜,立即派人带兵四五十骑于初四日在沧州南十里处将左、马二人拘回北京,面谕陈洪范“加意筹画,成功之日,以世爵酎之”。 [2] 只释放陈洪范难返,就这样,陈洪范成为明廷内部最大的内奸。左懋第被拘禁于北京,清廷曾多次劝降。左懋第坚贞不屈,后被清廷所杀。
陈洪范马上开始了他卖国内奸的工作,途中特地进入高杰军营,“杰留与饮。洪范具言清势方张,二刘(指刘良佐、刘泽清)已款附状。杰曰:‘彼欲得河南耶?请以北京与我互易之。’洪范见语不合,方持杯在手,即伪为中风状,坠杯于地,曰:‘痼疾发矣!’舆归,夜遁去”。陈洪范回到南京,一面散布“和平”气氛,麻痹弘光君臣;一面一面密奏“黄得功、刘良佐皆阴与鞑虏通”,意在挑起朝廷对黄得功、刘良佐的猜疑,以便自己乘机行事,拉拢黄、刘叛变投清。弘光朝廷见只有他一人返回,事有可疑,只把陈洪范打发回籍。 他回到江南以后写了一篇名为《北使纪略》的文章恬不知耻地宣扬自己效忠于明朝廷,背后却到处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人及早投降,被人称为“活秦桧”。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南京陷落,黄得功兵败自杀,弘光帝被俘。六月初八日,潞王朱常淓在杭州被拥戴监国。朱常淓就任监国后派“和平使者”陈洪范去同清军讲和。“活秦桧”陈洪范这次又乘坐悬挂着“奉使清朝”旗帜的船只,去同清方密商卖国事宜了。他与清军统帅博洛勾结妥当,回到杭州同兵部尚书张秉贞一道劝朱常淓投降。朱常淓贪生怕死,决定奉表降清。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头号内奸陈洪范完成了他的任务,正式降清。
陈洪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狄更斯中短篇小说集
本书收录了狄更斯的18部中短篇小说。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体现了大文豪独有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褐文学造诣,同时深刻反应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极力宣扬了他一生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就创作技巧而言,其中短篇小说更为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和情节的趣味性,在《一个穷人谈专利权》等中均有所体现。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了心经。撰人不详,约出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观心了心。
三国演义诗词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本书收录三国演义书中两百余首诗词,品读英雄壮志,重温经典名著的震撼魅力。
文天祥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文天祥》孙毓修著。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治今江西高安)、赣州(治今江西赣州)等州。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治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逃脱后,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兵败,退守广东。1278年被俘,于狱中作《正气歌》,誓死不屈。后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著。此书积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撰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九年续加订定。得阎若璩、万斯同、胡渭等协助,三易其稿而成。著者去世二年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刊行。于《仪记》的《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等篇及《大戴礼》、《小戴礼》,兼取众说,剖析其义。于历代典制,则一本正史,参以《通典》及《开元礼》、《政和礼》、《新仪》诸书。全书立八大纲:(1)丧期;(2)丧服;(3)丧仪节;(4)葬考;(5)丧具;(6)变礼;(7)丧制;(8)庙制。《丧期》各代有异同的,则列表以明之;《丧服》、《丧仪节》、《丧具》则有图,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其书博而有要,超迈前儒, 自古以来言丧礼最完备之书。其后秦惠田《五礼通考》,即因其义例而成之。
朱子五经语类
八十卷。清程川(生卒年不详)编。川字鄜渠,号春昙,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不遇,后官县丞。此书成于雍正三年,乃其肄业敷文书院时所刊,取朱子语录之说。包括《易》、《书》、《诗》、《春秋》、《礼》。昔朱熹之孙鉴,曾辑其祖《易说》二十三卷,又辑《诗传遗说》六卷,清李光地又有《朱子礼纂》五卷,只有《书》与《春秋》没有专书流传;诸家援引遗文,据以折衷众说,各以己意去取,不能尽见其全,各家所引亦不着为何人何时所录,从而无法考证其异同及先后顺序。宋人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虽荟粹无遗,却没有一一诠次,急切之间亦难寻端绪。程川此书,每经皆以总论居前,论旧说得失者次之,其余均以经文为序,并各着何人所录于下,同时注明所录年月及朱子是年若干岁于每条之前,条分缕析,至为明白。虽然其所录偶有失真,或前后出现矛盾,没有一一辨明,但比类而观,互相勘校,其得失已粲然具见。三礼之末附以《大戴礼记》,虽显得为例不纯,但历代均归之于礼类,况且其文与三礼关联颇多,可作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