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遇夫

- 姓名:陈遇夫
- 别名:字廷际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新宁(今台山)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遇夫,清代史学家。字廷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康熙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举人,著有《史见》、《白沙陈子年谱》(陈献章年谱)、《白沙门人录》、《白沙先生语录》、《正学续》、《迂言百则》、《从谓草》、《鸿泽集》、《即次集》和《涉需堂文诗集》等10部。,生平事迹录入《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即1822年版第4944页)。子陈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取广东举人第一名,故人称“父子解元”,陈瀚著有《观海堂书义》和《屿门集》。曾孙陈司爟,嘉庆七年(1802年)考取进士,任广东省廉州府教授(相当于地级市教育局长兼府儒学校长),是台山历史上7位进士之一。曾孙陈司炳,1804年考取举人,著有《鸿泥集》、《萍游草》。
他淹贯群书,究心宋学。著有史学理论著作《史见》。首先,他重视史的作用,认为史书可以起到维护纲常,扶持名教的作用。他说: “所恃史官以名赏罚之,使易世而后,览贤人君子之行,莫不掩卷太息,徬徨不忍去,而于小人之覆国者,如见秽物,若将挽焉?故虽小人亦有所惮,而自爱其身后之名。盖史之权,足以维纲常,扶名教如此。”(《史见》卷一《前汉书论》)其次,他反对将迷信、五行、方技之事记载于史。他说: “夫方技之属,为妖为幻,古固无之,即有亦在所不书。史载方伎,自范蔚宗始,所录多不经。”(《史见》卷一《后汉书论》)但是,“若鬼神之事,凭于人而徵于实者,以灾异书可也。”“故纪灾异,以示修省可也。”第三,他认为史书应该真实,反对史书的“增华积靡,浮而失实”。由此,他认为正史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删去的。如褚少孙为《史记》所作的补,“鄙陋无当”,应当删去。班固的《汉书》,于武帝以前的事“袭迁史无所去取”,只是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因此这一部分可以删去。魏收的《魏书》为“秽史”,已受到当时人的讥笑。沈约的《宋书》尤多繁琐,李延寿的南北二史又缺诸志。他认为应该采录诸志以补南北二史,而把诸史中的纪传相互参考,汰其错讹,这样宋、齐、梁、陈、魏、周等几史可以删去。辽初的事可以附于五代,其后的事可以附于宋,金也可以附于宋,这样,辽、金二正史可删去。他还反对把词赋和“禅位之文”等连篇累牍地载之于史。第四,浓厚的正统思想。他认为南北朝时的小国都是“僭国”,不得别立正史。辽、金二史可以分别附于宋史, “不得为正史,其也系官爵诏令,可存者存之。”他还特别讲求君臣名分,讲求君臣大义,认为“史,正名分之书也。”项羽终身不敢称帝,“羽不称帝,而作史者列之帝,岂理也哉?”反对《史记》中把项羽写进本纪中。
陈遇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十口棺材岛
这本书讲述了当维罗妮克为找儿子来到小岛时,传说突然变成了可怕的现实:她也被绑上了十字架。谁能救出她并揭开神秘传说的谜底?一个神秘的岛上有个古老的传说:在岛上一下子死三十个人之后,就会出现一块能赐人以生死的神奇宝石。当维罗妮克为找儿子来到这个小岛时,传说突然变成了可怕的现实:她也被绑上了十字架。谁能救出她并揭开神秘传说的谜底?
庄靖集
一名《庄靖先生遗集》。金代诗文别集。10卷。李俊民著。李俊民卒后,元世祖赐其谥号为“庄靖”。《庄靖集》存诗7卷,文3卷。其中卷1存古赋2篇,四言古诗10首,五言古诗14首,七言古诗36首;卷2存五言律诗39首,七言律诗140首;卷3存五言绝句120首,六言绝句25首;卷4存七言绝句139首;卷5存七言绝句131首;卷6存七言绝句52首(其中5首有目无诗),七言绝句集古120首;卷7存乐府28题67首;卷8存序3篇,传1篇,谱1篇,记11篇;卷9存碑铭6篇,赞1篇,启2篇,榜12篇,青词17篇;卷10存祭文8篇,疏25篇,表2篇,上梁文6篇,杂著8篇。刘瀛在《庄靖集序》中称李俊民:“其文章典赡华实相副,字字有源流,句句有根抵,格律清新似坡仙,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熟,脉胳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之亚也。小诗高古涵蓄,尤有理致而极工巧,非得天地之秀,其孰能与比。”《庄靖集》原刊本已佚失,今存主要版本有明正德三年(1508)李瀚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73)刻本及数种清抄本。
丁晋公谈录
或作《晋公谈录》,宋代文言琐谈小说。记录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封晋国公)言谈,作者不详,一说为丁谓甥潘延之。一卷。《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 《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今有《百川学海》本、明刻本、 《历代小史》本,以影宋咸淳原刻本《百川学海》本为最佳。另《说郛》亦收录,但不全。
离魂记
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玄祐撰。《崇文总目》小说家类著录。《太平广记》卷358采入,但题作《王宙》,注出处为“事出陈玄祐《离魂记》云”。陈玄祐生平不详,据本篇末的记载知是大历时人。故事梗概是讲张镒口头许愿以其女倩娘与外甥王宙相配,2人遂生相思。后有他人求婚倩娘,张镒复又许婚。王宙愤而离去,中途倩娘追至,2人至蜀,5年生2子。后倩娘归娘家探亲,始与病在闺中数年的真身合为一体。原来随王宙至蜀的是倩娘的离魂。此种反映男女相爱受阻,然后离魂成婚的故事,自刘义庆《幽明录》“庞阿”条起,就常在志怪书中出现。本篇情节则较志怪书中所记更完整,对话增多,又尽力记明时间、地点、人名及创作缘起,以增加可信性。这就使倩娘离魂的故事成了后来戏曲、小说、诗歌中经常引用的典故。元杂剧中郑光祖《倩女离魂》即据此为本事而写成。现存《离魂记》版本有《虞初志》本(误题作者为韦庄)、《绿窗女史》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龙威秘书》本、《晋唐小说畅观》本、《唐宋传奇集》本、《唐人小说》本。
清波杂志[四库本]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周煇撰。十二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续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常见本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因为作者当时寓居杭州的清波门,故名其书为《清波杂志》。作者自序中说, 这些“杂志”是晚年回忆年青时的见闻的产物: “煇早侍先生长者,与聆前言往行有可传者,岁晚遗忘,十不二三,暇日因笔之。”故所记多为北宋末、南宋初的事。内容很杂,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 建筑、 衣饰、名胜、民风等多种方面,而以政治人物的言行所占比重最大。书中所记苏轼材料既多,评价也高,对王安石则颇多微词,可见作者的政治倾问。与作者同时代的张贵谟序中称赞此书“虽寻常细事,多有益风教及可补野史所阙遗者”,章斯才的跋则说:此书“议论所到,有前辈不曾言”,当为“不朽”。可能指的是他对项羽、唐太宗的批评(卷四)等事。
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行文简扼谨严,寓带褒贬,称“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著作和散文著作甚有影响。解释《春秋》者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左氏传》相传为鲁左丘明所撰,侧重释其史事。《公羊传》相传为齐公羊高所撰, 《穀梁传》相传为鲁穀梁赤所撰,侧重释其文字体例。《春秋》与三传本来单行,晋以后将其文字分载于各传有关内容之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著名注本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晋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有《十三经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