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昭

- 姓名:曹昭
- 别名:字明仲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松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他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格古要论》三卷,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膺优劣,古今异同,共13类。书成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经王佐增补为13卷,名为《新增格古要论》。
曹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现代社会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读书纪数略
清宫梦仁辑。8册,54卷。本书采集群书,分类编辑而成,并有注释。内分天、地、人、物四部。“人部”又分为29类,其中与法制关系密切的有9类:(1)法戒类,有居乡四约、余襄公从政六箴等136条。(2)伦品类,有妇七去、三不去等66条。(3)治道类,有十二教、五政、五赦等181条。(4)选课类,有审官六议等98条。(5)爵秩类,有六职、御史三院等237条。(6)贡赋类,有赋法九等等51条。(7)食货类,有理财三要等101条。(8)军政类,有兵制五变等200条。(9)刑律类,有三典、三赦、五禁、治狱期五、八刑、刑书四法、律例八字、左传九刑、刑狱十弊等58条。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英殿刊本。g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的指导思想《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养性、修身、儿童及青少年启蒙教育、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养正,源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义为蒙昧,代表幼儿的童蒙。童蒙应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此书一行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成为清代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科书,获得了清代曾国藩、台湾学人南怀瑾、佛教净空法师等人的推荐,民间也甚流行。
化书译注
道教经书。五代道士谭峭撰。又名《齐丘子》、《谭子化书》,该书为唐五代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著述,全书分“道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6卷,凡110章。“道化”、“术化”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余四篇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其书以“化”为名,从万物变化之道立论。谓“人无常心,物无常性”(卷二),万物皆变化无间,循环无穷。而皆出之于道,以虚无为体 《道化篇》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成而万物所塞也。”乃至老枫可化为羽人,朽木可化为蝴蝶,贤女可化为贞石,山蚯可化为百合,有情无情皆可相互转化,而忽略其转化之条件。修道之要唯在体无志虚,无心合道,以神使形,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无实无虚,可与道俱(卷一)。如此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蜕五行,脱三光,召阴阳,役五行,乃至别构天地,重作日月,无所不化。其论政道,以道德仁义为本,不尚奇智,不依赏罚。力主尚俭均食,谓食为民之本,民之急。又谓“守一之道莫过乎俭”(卷六)。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纯朴以言俭化。主要发挥于老庄。为五代哲学、思想史上重要著作。收入《道藏·太玄部》,《道藏辑要》中有明道士王一清《化书》注。
尧山堂外纪
明代笔记。100卷。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常州(江苏武进)人,“尧山堂”是他书斋的名字。本书杂采各书中所记载的轶闻琐事,一般来说,尽量辑入不太常见到的内容,其事涉及至明为止的各代,均以人名来标作细目。本书论曲家部分,历来受到重视,近人任讷还将这部分内容辑为《尧山堂曲纪》,作为《新曲苑》的第九种。仅以论曲家部分而言,其中关于元代以贯云石(酸斋)与徐再思(甜斋)并称的记载,不见于他书,而且对于论列元曲流派也颇有启示性;但也有称张可久名为张伯远这类有张冠李戴之嫌的提法,很令人生疑。正因为它的内容庞杂,《四库全书》编者对它评价不高,认为“雅俗并陈,真伪并列,殊乏简汰之功。至以明诸帝分编入各卷之中,尤非体例矣”(《四库全书总目》),仅将其列名于“子部杂家类存目”。本书传本较少,有明代原刻本传世。
补飨礼
一卷,清诸锦著。书中以为,“《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吴澄作《纂言》及《考注》,尝有补经八篇,补传十篇,独于飨礼之文未有特著。盖缘聘、觐篇中俱兼及飨食,谓其可以相通而略之,殊不知飨之为礼也,大非一聘觐所能该。有祭帝、袷祭之大飨,复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及凡飨宾客之不同。使不自为一篇,则虽诸书可考,亦无自而察其全。”因据《周官》宾客之礼,以事相联予以编排,取《左传》、《礼记》中可以相互发明的材料,条注于下。全书不满二十叶,但清儒评价较高。为研究儒家礼学的重要资料。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