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 姓名:陈献章
- 别名:字公甫,号石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白沙里人
- 出生日期:1428年11月27日
- 逝世日期:1500年3月9日
- 民族族群: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天下学道者,浸知厌支离而反求诸心”。其“承前”而成明代“正学之宗”。然其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幸经门生谌若水有力宣扬,“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竭力光大江门学派并用其思想影响王守仁,令王“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方收“启后”之果。在本体论方面,把“心”当作“天地之本”,看成“非耳目见闻所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不依附任何人的身体,超越时空又无所不在,并具有造物能力。因此其说以宇宙为思索背景,极力强调主观扩充,“道(或“理”)通于物”(《白沙子全集》),至大至无,与“心”无二;形神:“心寓于形而为主”;(《与伍光宇》)心物:“万物,一诚所为”(《无后论》);“天地我立,万化我生,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心与社会:“心”是治乱之源。在认识论方面,将认识本体与认识对象合二而一,认为人的认识是“心”对“理”的把握,人心上若有物附着则妨碍认识,应“即心观妙”,而非“即物穷理”,若依程朱所倡“日格一物”,则“脚劳手攘”,“心”与“理”不能“吻合凑泊”,甚至认为读书亦无用,“为学当求诸心”,“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读心中那部“全经”足矣,至少也要以“我”观书,使心与“六经”契合(《白沙子全集》)。甚至把认识过程归结为道德修养,标榜“以自然为宗,以静虚为基,以怀疑为进德之门,以无欲为养心之要,以勿立勿助为本然,以何思何虑为极则”。不仅开出治世的“洗心”方法,而且倡导通过“静坐”达到目的,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扶正人心,去私绝欲,则“天地之物尽在我”,也不会再以“衣食为心患”,社会矛盾势必减少,危机就会缓和(《白沙子全集》)。其主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与张廷实主事》),尚有些许积极成分。平生不主张也不事著述,哲学观点散见于诗文,门人集平日讲学语录、诗文杂稿、与师友来往信牍,辑为《白沙子全集》刊世,中华书局刊有《陈献章集》。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之争
本书收录了C.S.路易斯就古今之争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条主线,即古今之争或古今之别。路易斯针对现代性中的问题提出,不懂古今之争,反思现代性只能流于以近期新流行的“后现代”思潮反“现代”这一粗俗模式,并对之予以伦理性批判。书中所选文稿,包含无数精彩论断。无论是对生命图景的比喻性描绘,还是对日常生活难题的独到观察,都饶有趣味而发人深省,甚至直击人心;路易斯对“古今之争”的见解,也无疑有利于治疗我们的“时代势利病”。
读易考原
元萧汉中撰。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其中虽未攻驳《序卦传》,亦不用《序卦传》之说。书中大旨,以邵雍所传《六十四卦圆图》之《乾》、《坤》、《坎》、《离》居四正方,为上经之主卦;《兑》、《艮》、《巽》、《震》居四隅方,为下经之主卦。又按图列说,申明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改易;以及《乾》、《坤》之后受以《屯》、《蒙》,《屯》、《蒙》之后受以《需》、《讼》,先后次序之不可紊乱。卷后论三十六宫阴阳消长之机,以互明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汉中书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始采录其文,附于末卷。升自记称‘谨节缩为上下经二图于右,而录其原文于下,以广其传’。则是书经升编辑,不尽汉中之旧。今升书残缺,而汉中书反附以得存,此本即从升书中录出别行者。朱彝尊《经义考》作三卷,盖以一篇为一卷,实无别本也。其说虽出于邵氏,而推阐卦序,颇具精理。盖犹依经立义,视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极者,固有殊焉。”按,《豫章丛书》刊入此书,末附民国间魏元旷所撰《读易考原校勘记》一卷,可资参考。
水泊梁山英雄谱
长篇小说。孟超著。1949年8月上海学习出版社初版。孟超所著的《水泊梁山英雄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小书,创作于20世纪抗战期间,而出版时已经是1949年后了。之所以如此,聂绀弩先生1984年为本书所写序言说得很明白:“我以为这本小书倒真是借古喻今的。这书歌颂水泊梁山,其实是歌颂延安,以梁山喻延安,抗战期间蒋区写杂文的人,常用此法。所以此稿,久不能卖出,也没有书店敢出版。”本书撷取《水浒传》中三十多位英雄人物,予以“故事新编”式的肖像素描。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借古喻今”,以迥异于金圣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风,一吐心中块垒,其分析睿智而深刻,其行文凝练而隽永。而漫画家的插图,既寓写实主义,又含浪漫主义,艺术的概括与夸张,耐人寻味。
一个母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初载1929年7月《新月》第2卷第5期,上海合成书局1933年9月初版,收《序》1篇。女主人公素出于少妇的任性,与幼年的朋友偷情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孩子。忠厚的丈夫对妻子的秘密浑然不觉,对贤妻娇儿倍加体贴、爱护。年轻的母亲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也隐约地发现对孩子的生父怀有一种难忘的情感,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也经常触发她引起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对丈夫的愧疚,不断地折磨着她的心灵。她既不愿独自承受无情的痛苦,又明白这种痛苦无法由丈夫分担,为了求得丈夫和家庭的安宁,不得不将它隐藏在心灵一角。伴随着年轻母亲无法排遣的心理矛盾,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作品通过刻划这对“富有人性慈爱的母亲”和“温和伟大的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人类理智和感情的冲突。
珠项圈
是的,当侦探的人,危险是工作上当然的报酬。惊疑和恐怖,更可算是家常便饭。我自从和霍桑合作以来,所经历的惊变危险,正不知多多少少。譬如我在“黑地牢”一案中,我曾亲身被绑,后来又不幸中了一枪,在当时我固然感受到一时的紧张,但事过境迁,便也淡然忘怀。这就因侦探的生活,本来和惊险为绿,种瓜得瓜,自然也无所怨怼。可是我这一次的奇怪的经历,却是一个例外,此刻我执笔记述,还觉得牙痒痒的,余怒未消。
秋柳
一间黑漆漆的不大不小的地房里,搭着几张纵横的床铺。与房门相对的北面壁上有一口小窗,从这窗里射进来的十月中旬的一天晴朗的早晨的光线,在小窗下的床上照出了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的睡容来。这青年的面上带着疲倦的样子,本来没有血色的他的睡容,因为房内的光线不好,更苍白得怕人。他的头上的一头漆黑粗长的头发,便是他的唯一的美点,蓬蓬的散在一个白布的西洋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