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陈献章
  • 姓名:陈献章
  • 别名:字公甫,号石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白沙里人
  • 出生日期:1428年11月27日
  • 逝世日期:1500年3月9日
  • 民族族群: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天下学道者,浸知厌支离而反求诸心”。其“承前”而成明代“正学之宗”。然其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幸经门生谌若水有力宣扬,“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竭力光大江门学派并用其思想影响王守仁,令王“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方收“启后”之果。在本体论方面,把“心”当作“天地之本”,看成“非耳目见闻所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不依附任何人的身体,超越时空又无所不在,并具有造物能力。因此其说以宇宙为思索背景,极力强调主观扩充,“道(或“理”)通于物”(《白沙子全集》),至大至无,与“心”无二;形神:“心寓于形而为主”;(《与伍光宇》)心物:“万物,一诚所为”(《无后论》);“天地我立,万化我生,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心与社会:“心”是治乱之源。在认识论方面,将认识本体与认识对象合二而一,认为人的认识是“心”对“理”的把握,人心上若有物附着则妨碍认识,应“即心观妙”,而非“即物穷理”,若依程朱所倡“日格一物”,则“脚劳手攘”,“心”与“理”不能“吻合凑泊”,甚至认为读书亦无用,“为学当求诸心”,“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读心中那部“全经”足矣,至少也要以“我”观书,使心与“六经”契合(《白沙子全集》)。甚至把认识过程归结为道德修养,标榜“以自然为宗,以静虚为基,以怀疑为进德之门,以无欲为养心之要,以勿立勿助为本然,以何思何虑为极则”。不仅开出治世的“洗心”方法,而且倡导通过“静坐”达到目的,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扶正人心,去私绝欲,则“天地之物尽在我”,也不会再以“衣食为心患”,社会矛盾势必减少,危机就会缓和(《白沙子全集》)。其主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与张廷实主事》),尚有些许积极成分。平生不主张也不事著述,哲学观点散见于诗文,门人集平日讲学语录、诗文杂稿、与师友来往信牍,辑为《白沙子全集》刊世,中华书局刊有《陈献章集》。

陈献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正一阅箓仪

太上正一阅箓仪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

三教同原录

三教同原录

一名《历代神仙通鉴》。长篇小说。清初徐道撰。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道为明末清初人,“生而颠连”。原署“江夏明阳宣史徐道述,汝南清真觉姑李理赞”。卷十八至二十二署“新安融阳亦史程毓奇续,凤翔尚絅一贞王太素赞”。徐道晚年“悬壶于葑关之十里泉”,从顺治乙酉岁(1645)起,开始“籍龟鉴为本”,写此书,至康熙庚辰(1700),方由人损资剞劂,历时五十余年。据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末云:徐道系明初滇池侯徐英之子徐人瑞六世孙,程毓奇为明代理学家程翔之子程瑶的五世孙。此书为多人著述之大型宗教性小说,书名《三教同原录》,顾名是主张儒、道、佛三教同源合流说,而以道教思想为主导,融儒、释两家神话传说,按时代为序,统为一编,故亦名《历代神仙通鉴》。共分三集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首集《仙真衍派》,从卷一至卷八,分七十二节(回目),叙“太极判化生五老,三才立发育烝民”经五老北沧浪水精子、南石唐赤精子,东尾闾木公、西昆仑金母、与中须弥黄老相会,赞助化育,得婴儿、姹女,自此生息渐蕃。盘古氏为三才之首,并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相继而出,经炎帝、黄帝、老子、孔子诸人的诞生,事迹至汉东方朔诸神异故事。第二集《佛祖传灯》,从卷九至卷十六,共七十二节叙东汉明帝使郎中蔡愔等赴天竺问佛法,求得佛像,佛教流行,刘晨、阮肇天台上遇仙,张道陵遇河上公授《道德经》,康僧会于吴下建寺造塔,江左佛法大兴。葛洪拜见祖仙公及八仙故事。第三集《圣贤贯脉》,从卷十七到卷终共五十节,叙唐至明为政以德化民死而为神及善者羽化登仙,如裴航云英故事,吴彩鸾文箫故事及陈搏华山修道故事等。全书资料庞杂,时序或有颠倒、捏合者。然作为历代神仙资料,尚可参考。有康熙间原刻本(残卷),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二十四册)。

钏影楼回忆录

钏影楼回忆录

近代文学回忆录。包天笑著。书分正续编。正编写于1949年。初载香港《大华》半月刊和《晶报》。1971年6月香港大华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平装1册。卷首有1971年3月30日柯荣欣《序》、1971年2月作者《自序》及本书《缘起》。续编写于1971年至1973年。1973年9月香港大华出版社出版,平装1册。卷首有1973年8月作者《自序》。卷末附作者《后记》。包氏为近代著名文化人,据其亲身经历所述清末民初文化、教育事业及知识分子状况,对研究近代社会史、文化史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所披露作者与严复、张謇、章太炎、苏曼殊、李叔同、汪精卫、史量才等名流交往情况,为各书所未载。所记当时物价、工资等资料与工商业状况,均为近代经济史之珍贵资料。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出版,1973年又出版续篇。

脚气集

脚气集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撰。此书据其子车惟一跋,当成于咸淳十年(1274),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脚气集》。车若水少学为文,晚乃刻意讲学,入理学一途。此书多论经学,体例与语录为近。其于经义分歧,颇持门户之见;谈及艺文,或不免冬烘。此书体例颇与语录相近,于经史百家之言皆有论述,间及杂说琐事。好立异论,如论《诗》而改小序,论《春秋》而主夏正,论《礼记》而掊击汉儒,论文谓李邕诸碑文不成文,理不成理。但书中很多论说仍有可取之处。如论《周礼》载师乃园廛之征,非田赋之制,驳苏洵说之误,可供考证经义参考。书中对朱熹《四书集注》服膺备至,但并不苟同,如谓《大学》“格物”这“格”难以训“至”,当从旧训,作比方思量之义;谓《论语》“惟求则非邦也与”以后,皆圣人之言,稍与朱熹所论不同。又谓《诗集传》当于纲领之后列诸家名氏,使之有传。再如论蔡琰《胡笳十八拍》之伪;论《文中子》“鼓荡之什”为妄;论钱塘非吴境,不得有子胥之潮;论王羲之贴不宜字字皆凿然有理;论击壤为以杖击地;论应劭注《汉书》误以夏姬为丹姬,等等,都很有见地,可供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宋人小说》本、《抱经楼丛刊》本。

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

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

清福度说,庆绪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一;卷二收上堂二;卷三收上堂三;卷四收上堂四;卷五收小参;卷六收茶话、佛事、机缘;卷七收拈古、颂古;卷八收佛祖赞、自赞、歌、书问;卷九收法语、法派;卷十收示偈、联芳、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七千佛神符经

七千佛神符经

亦称《七佛神符经》、《益算神符经》、《益算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主要宣扬神符的功效,谓佩戴各种神符,可得诸佛护佑,添寿益算,破灾招祥。经中有不少道教语汇,卷末并附神符十五道,道教色彩甚浓。本经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来一直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