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

常纪
  • 姓名:常纪
  • 别名:字铭勋,号铭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奉天承德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常纪,生卒年不详,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奉天承德(今辽宁沈阳市)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

常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骄傲之塔

骄傲之塔

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西方社会,以艺术家般的手法再现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八月炮火”轰响之前,英国的贵族世界开始倾塌,权力转向新的阶层,热血的无政府主义者畅想着一个和谐世界,帝国主义情绪爬上新大陆,美国海军悄然崛起,德雷福斯事件掀起一场法国人内部的激烈对峙,施特劳斯的音乐与尼采的思想影响着德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旧世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康熙台湾府志

康熙台湾府志

台湾地方志。清蒋毓英修,季麒光等纂。十卷。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今属辽宁)人。历官笔帖式、知府、按察使。麒光字圣昭,号蓉洲,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官内阁中书、知县。著有《台湾杂记》、 《番俗纪略》、 《风说》等。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是志约当二十六年(1687)成书,记事止于二十五年,五万余字。分沿革、分野、气候、风信、封隅、物产、风俗、岁时、规制、学校、户口、田土、赋税、人物、古迹、灾祥等二十五门,含海道、潮汐、澎湖三十六屿、城郭、社学、开拓勋臣、胜国遗裔等目,或门下按县、朝代、物类细分,故目无确数。其中以赋税、叙山、叙川、物产门最详。凡载木岗、大岗、鸡笼、赤、凤七十余山,岗山、淡水、浊水等三十余河川。物产有早尖、早籽、薯黍、黄豆、涂豆、番薯、加说豆、海粉、檨、波罗蜜、白蒺藜、猫竹、三友花、千日红、仙草、桃草等三百余种植物,鹩鸰、鬼鸟、海鸡母、金钱豹、海翁、龙鲇、仙人耳、沙蚕等近二百种动物。田赋收录郑成功祖孙统治时期赋额。气候、风信、灾祥所载台湾及其附近水域四季气候、降雪、潮汐、信风、地震、海上交通,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防有重要参考价值,据科学家考证,此志首次论证台风。但有的门目过于简略,统计数字也不够精确。有康熙间台湾府刻本,1985年中华书局《台湾府志三种》本。潘君祥《蒋毓英修<台湾府志>述略》 (载上海《社会科学》1982、2)、陈秉仁《第一部<台湾府志>考辨》 (载《图书馆杂志》1983、1)可供参考。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陈文纪

陈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南朝至陈而终,文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仅阴铿、张正见,文则徐陵、沈炯以外,唯江总所传稍多。此编兼其陈,隋诸作,割并于陈,以足卷帙,未免有违史家;但梅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为编次,以成系列,倘缺其一代,则源流始末有所未详,是以不得已之变例。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集福早朝仪。

灵隐小志

灵隐小志

巨赞法师所著的《灵隐小志》于1947年印行2000册,不久售罄,后种种因缘,未再印行。宗教政策恢复之后,1980年4月间法师故地重游,“只见殿宇庄严,游旅如云,而缺乏介绍灵隐历史古迹的作品”,遂发心重新修订《灵隐小志》,现在所流通的《灵隐小志》即是1980年的修订版。巨赞法师在新版《灵隐小志》中述及该版为1947年2月写成,大概为1947年2月印行。旧版《灵隐小志》中弘伞法师的作序时间为民国三十六(1947)年元月,巨赞法师自序时间为民国三十五(1946)年夏历十月初六,推测成稿于1946年十月。在《灵隐小志》之前,已经有清孙治《灵隐寺志》、厉鹗《增修灵隐寺志》、沈荣彪《云林寺续志》三个详具的志书版本,但是之所以要著作此小志,如法师所说在于“揭自然之幽奇,彰前贤之懿范,登游人于觉路,语信士以玄诠”——更多的是从佛教社会弘扬的立场来编著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