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教

陈诗教
  • 姓名:陈诗教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诗教,字四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代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花里活》一书。

陈诗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著作集

王著作集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白狼王歌

白狼王歌

汉代少数民族用古代藏缅语族语言创作的诗歌。又名《远夷慕德歌》。原歌载《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后汉明帝永平(58-75)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大力宣扬汉朝功德,在附近少数民族中造成颇大影响。当时,“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歌颂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大功大德。诗歌由一个名叫田恭的官员记音并“译其辞语”后送到京都洛阳。全歌共3章44行176个字,通篇是汉文意译与白狼语汉字记音并排对照,两者句数、字数完全相同。这首歌,除了歌颂汉王朝的功德,还反映了普米族族源、原生活区域以及逐渐从甘南迁到青海,又从青海南迁到川西北、川西南,直至南迁到滇西北地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反映了普米族先民“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普米族与汉族之间和睦团结、长期共处的友好关系,这些,是这一古歌历史价值所在。关于这首歌的研究,明清时期主要侧重于校字和对白狼部落居地的考证,20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运用现代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这首歌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究其族属。所得结果,众说不一。1985年,彝族学者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历史文献、自然地理、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称谓、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对《白狼王歌》的族属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白狼王歌》是现代普米(巴苴、西番)族人祖先的诗作(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摩利支飞刀对箭

摩利支飞刀对箭

元杂剧剧本。简名《飞刀对箭》。撰者姓名未详。剧演高丽国大将盖苏文,官封摩利支,背负飞刀5把,英武无比,领兵犯大唐边界。唐军师徐懋功遣总管张士贵募军绛州以迎敌。有农夫薛仁贵,不乐耕作,惟喜武艺;说服父母妻子,毅然从军。张士贵令仁贵当场拉弓,以试其艺。仁贵力大,将作为镇库之宝的雕弓拽折;张士贵欲斩之,被徐懋功救下。适盖苏文挑战,仁贵出马,以连珠箭破了盖苏文的飞刀,大获全胜。张士贵欲归功于己,又被徐懋功识破,将其打为庶民,永不叙用。徐懋功又遣人将仁贵亲属接至京师,使其全家团圆。最后以薛仁贵官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父母妻子俱受封赏作结。此剧据《新唐书·薛仁贵传》敷演而成;与阙名杂剧《贤达女龙门隐秀》同演一事,可参见该条。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八十自叙

八十自叙

《八十自叙》是林语堂先生的自传,内容计十三章,自童年故乡家庭始,中经攻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再后返国在北京教书,对所经过的三十年代及当时接触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后是专心创作时代。作家于人生暮年之时所作,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视自己八十年的过往历程,更宏观且客观地思考人生问题,对把握林语堂生平经历、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除去生活叙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论幽默、论老年,皆有独到的见解。最后是对主要作品的清查精点,读罢本书,对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对这位情智谐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认识。

春秋世论

春秋世论

五卷。清王夫之撰。该书对春秋时期合离之势、盛衰之迹进行评论,总结历史经验,往往有感而发。作者自序称该书“本王道之通塞,堙邪说之利害,旁引兵略,画地形,订国是”,实际上是借春秋史事,抒发自己对明朝覆亡的感慨。作者还有《读通鉴论》及《宋论》,该书与这两种书的性质大体相同,体例在经义与史评之间,但扫除了以名字日月褒贬说经的旧习,立论较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入《船山遗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化邓显鹤长沙刊本、同治四年 (1865)湘乡曾国荃金陵刊本、民国二十二年(1923)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本。

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了义灯

凡七卷。唐代慧沼撰。略称唯识论义灯、唯识了义灯、了义灯、义灯。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为唯识三疏之一。本书系破斥有关解释成唯识论中之异说者,并阐明原论正义。撰者乃我国法相宗第二祖,书中祖述窥基之说,责难圆测、圆义、普光、慧观等之异义,一一评斥诸家之异说,包括西明云、要集云、有说、有释、有人云、有解、有云、未详决等名目。其中,有说指窥基、有释指圆测、有人云指普光、有解指慧观、有云指玄范、未详决指义寂等之说。自古以来,本书即为唯识论注疏中之最难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