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元

陈其元
  • 姓名:陈其元
  • 别名:字子庄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省海宁县
  • 出生日期:1812
  • 逝世日期:1881
  • 民族族群:

陈其元(1812—1881),字子庄,晚年自号庸闲,生长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角族之家。先世出身宋高武烈王,以勋戚随高宗南渡后籍临安(今杭州市)。南宋灭亡,家业破败。于叨朝中叶,其始祖高谅以穷苦学生身份由仁和(今浙江杭县)游学海宁。由子饥果所致倒卧一座桥边,为一豆腐业主陈氏收留,后入赞陈家,遂承陈姓。


从开始磨豆腐为业至清代嘉道年问,兰百余载,传世二十余代,家业日盛,人才辈出。登进士第者31人,举人103人,官至宰相者3人,尚书、侍郎、巡抚、藩某13人,在浙江推为望族。乾隆年间宰相陈元龙,系其元六世从祖。当地流传的有关陈元龙与乾隆皇帝的特殊关系,以及乾隆皇帝下江南驻碎陈家的种种传说更使陈家名望大振。其祖陈万森,父陈获,皆官府、县。封建宫僚家庭,自幼培育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一生不辍科举,先后参加省试达十五次之多,然而科举并没有给他带来光明前程,他只是靠着对朝廷的忠诚和办事的干练,才最终登上了江苏道员的高位。


陈其元白幼在杭州读书,1844年栓金华训导,后报富阳教谕,在职18年,德业课士,颇有贤声。太平军入浙后,陈其元出于地主阶级立场,本能地起而抵抗,因此被提升为知县,加秩同知,并踢孔雀翎,为曾国落、左宗棠所器饭。1864年受左宗棠举荐为直隶州知州,发往江苏补用,深受江苏巡抚丁雨生的青睐,先后代理南汇、青浦、新阳、上海几个大县的县令。1867年,以州牧资格提调淞沪厘局。在江苏作官期间,充分显示了他的办事才干。每到一县都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体恤民情,兴利除弊。1867年官南汇时,民间讼本,一经起诉,立即提讯,随到随审,随审随结,其办公效率之高,令人钦敬。官青浦时,力行青文,止息兼并,锐心水利,造福于民。


最值得称颂的是,当时江苏沿海大县,外国势力十分嚣张,陈其元愤诽于嚣嗷,擎钜厘细,擎画翔实,凡有涉中外冲突,郁坚决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特议侃侃,据理以争。1867年9月,英商载煤船触礁沉没,煤散浮海上,南汇百姓多有捞获。英商照会上海道,诬告南汇百姓抢煤烧船,强索赔银五万两。陈其元一方面据理以争,拒绝赔款,一方面劝说百姓还煤,避免了英人肇事,也维护了民族尊严,表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可贵的外交才能。在江苏仅数年即积勋晋阶知府,加秩道员。1871年以62岁辞官,侨居武林(枕州)。辞官后,泉石优游,娱情翰里,遂成《庸闲斋笔记》,先得8卷,后补4卷,共12卷,计14万余言。1874年有“同治十三年吴下开雌”本问世,时人争相传阅。后于上海《申报》连载,颇为当时人所推崇。

陈其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异闻杂录

异闻杂录

天下之事物无穷,非博物者不能知也。余少局于举业,见闻寡陋,中间自悔,养规授徒之暇,及外书偶得异闻可供记览者,录之以备考。其间人物木石,古今久近,参差不一,虽非广见博闻,而所以为一家之学,亦积少成多之一助云耳。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自堂存稿

自堂存稿

宋诗别集。4卷。陈杰著。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如富于民歌风味的《女竹枝歌》:“南园一株雨前茶,阿婆手种黄玉芽。今年团栾且同摘,明年大姊阿谁家。”《仲宣楼》一诗,充满苍茫悲凉的怀古之情:“一雨真成五月秋,十年重上仲宣楼。峥嵘岁月欺人事,浩荡乾坤入客愁。孙刘气力三分尽,蜀汉山川百战收。可是登临无限意,闲看西日下城头”。又如《红梅》:“千树江头雪作裳,一枝故欲犯时妆。分明莹薄裁琼玉,不比胭脂抹海棠。”以红梅的清高,喻自身的品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源出江西,而风姿峭茜,颇参以石湖、剑南格调,视宋末江湖一派,气含蔬笋者,戛然有殊,在黄茅白苇之中,不可不谓翘之楚”。

皇王大纪

皇王大纪

八十卷。南宋胡宏(1106-1162)撰。宏字仁仲,号五峰,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安国季子,以荫补右承务郎。秦桧当国,避而不出,笃意理学。着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书分三纪,《三皇纪》和《五帝纪》自盘古至尧舜,年代不可考信,粗存名号事迹而已。《三王纪》自卷十一至八十历述夏、商、周三代帝王事迹。自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历》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明去取之由和疑似之辨,自成一家之言。惟取材仍未能尽信,全书不能越出纬书、《世经》、《帝王世纪》诸书所构的古史系统范围。编年史中托始盘古氏者,起于此书。书成于绍兴十一年(1141)。有宋代绍定间漕使镂版刊本,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邦瞻闽中刻本,清《四库全书》本。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灌顶经

灌顶经

梵名Maha^bhis!eka -mantra 。凡十二卷。全称大灌顶神咒经。又作大灌顶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由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乃至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等十二部小经所成,此十二经各就其功德而有‘佛说灌顶’四字,故称灌顶经。其中,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达摩笈多所译之药师如来本愿经、玄奘所译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同本异译。本经被疑为我国梁代以前所作之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