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去晶

曹去晶
  • 姓名:曹去晶
  • 别名:三韩曹去晶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三韩县
  • 出生日期:约1665
  • 逝世日期:约1735
  • 民族族群:

曹去晶(约1665一约1735)别名三韩曹去晶,朝代清代雍正时期的作家。是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姑妄言》作者。《姑妄言》脱稿于1730年,那时曹雪芹才只有十几岁;吴敬样还未移居南京,《儒林外史》还未动笔。


写(姑妄言》的曹去晶和评《姑妄言》的林钝翁实为一人。


曹去晶自署“三韩曹去晶”。三韩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辽置,金因之,在今热河境内喀喇沁右翼西南。”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以东的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方C林钝翁自署“古营州钝翁”。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牛4年),首次设置以龙成县(今辽宁省朝阳市)为州城的营州。“三韩”与“古营州”原是一地。但最能说明曹去晶与林钝翁为一人的,则是林钝翁在《总评》一开头说的这段话:“予与曹子去晶,虽曰异性,实同一体。自褪探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之友也。”粗粗看来,似乎这段话表示了曹、林两人关系密切,实则林钝翁在这里公告了曹、林是一个人。“自被裸至壮迄老,如影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即使是双胞胎,小时候或许可以做到,但“至壮迄老”的双胞胎,“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就很难做到了。就算是双胞胎,可以做到“生则同生”,但也不可能做到“死则同死”。如是结拜兄弟,可以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也不可能两人“生则同生”。所以,只有曹去晶与林钝翁是同一人才能如林钝翁所说“自极棍至壮迄老,如影之随形,无呼吸之间相离”,且“生则同生,死则同死”。


曹去晶以数年或十数年时间于雍正庚戌(1730)“中元之次日”写完了(姑妄言》,而林钝翁则于庚戌“中元之后一日”完成了对(姑妄言)的评论。这也只有曹去晶自写自评、边写边评才能做到。一部书稿如果尚未完成是不会让别人评点的。如果林钝翁不是曹去晶,是另一人,他即使把(姑妄言>通读一遍再加评论,也得有几个月才能写成评论。怎么可能在曹去晶创作书稿完成之日即写出了评论呢?


还不仅如此。林钝翁在第二十一回回前评中,大骂毛羽健,“身为龙阳,妻淫家仆”,但在第二十一回中,根本没有写毛羽健这方面的内容。到第二十三回,才有毛羽健的丑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原来,曹去晶打腹稿时,是准备写毛羽健的丑事的,因此他以“林钝翁”的名义在回前评里抨击了毛羽健。但在写作过程中,他改变了构思,把毛羽健的丑事,挪移到了第二十三回。但他在手抄本中,以“林钝翁”的名义写的骂毛羽健的200多字的评论已经写出,他又不想大段删去,使书中一版墨黑。于是便出现了“林钝翁”在回前评中有骂毛羽健的大段文字而在二十一回内却并无毛羽健片言只语的情况。这也是曹、林原是一人的有力旁证。


弄清了曹、林原是一人的基本事实后,我们可以对曹去晶的生平大致报道如下:


他的祖上原是“三韩”人。辽东失守后,原是明王朝的“三韩”即为清王朝统治。如同曹雪芹的祖上一样,清兵人关,曹去晶的祖上也随清军人关。所不同的,祖籍辽阳的曹雪芹的祖上到了北京即定居下来,而曹去晶的祖上却随清军南下,一直到清军占领南京后才在南京居留。他的父亲于康熙四年(1665)左右生下了曹去晶。他说他对程阁老(即程国祥)“知之甚悉”。而程阁老为南京上元人。由于曹去晶从小在南京长大,所以他对程阁老的事迹“知之甚悉”并作了很恰当的评价:“程阁老之相业,虽无可传述者,其居官之廉介,世之所无。”这和(明史)对程国祥的评价大致相同。但(明史)的出版,晚于(姑妄言》,曹去晶并未看过(明史》,他对程阁老的了解是他小时候在南京从明遗民故老的讲述中得来的。


曹去晶少年时的家境比较宽裕的。他从小就学习下围棋。“余幼时人学,围棋无日不下,到卧时,满眼皆是棋子,又惊醒来。”自小下象棋,不稀奇,自小下围棋,这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才能做到。他有一个哥哥,号辱翁,辱翁读了《姑妄言》,并在书中写了多则夹评。曹去晶的亲友甚多,一个叫曾锡侯,一个叫胡致还,一个姓白,一个叫杨爱生,都是比较有钱的。还有一些亲友,书中未写出姓名。其中有位李姓长辈,与《姑妄言)的写作关系较大。这位李姓长辈,任江阴副总,“新岁到省渴制台”,曹去晶在南京自然会和这位长辈见面。以后,他去江阴看望这位任“副总”的长辈,乃得以和江阴知县陆次云、江阴文人陈鼎以及来江阴作客的许绪曾等人结识,并和比他年长的这些人成为好友。在《姑妄言》中,曹去晶把陈鼎(165于一?)的(留溪外传》、《滇游记》、(黔游记),陆次云(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举博学鸿词,曾任江阴知县)的(蛔溪纤志》、许绪曾(1627一1700)的(滇行纪程》(附(续抄》)、(东还纪程》(附《续作》),略作改动,写人书中。(参见陈益源:《<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


在我国古代,一般在六十大几以后方可自称“翁”。林钝翁(即曹去晶)在1730年时即已称“翁”,所以我们推称曹去晶的生年约在1665年左右。由于他个性旷达,安贫乐道,他的卒年至少在1735年以后。他在年龄总在七十岁以上。


曹去晶晚年已沦落为“穷汉”。他说:“病魔专攻穷汉,余亦受此大累。”在第十九回夹评中他写这些话时,已是“穷汉”无疑。至于他何以成为“穷汉”,目前还无确切资料说明这个问题。但从(姑妄言》写赌徒写到出神人化地步,写赌术写到门槛极精的情况,以及他多次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嗜赌,似乎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他之所以沦落为“穷汉”,可能和他有一段时间嗜赌有关。他对南京市井细民的熟悉,也可能和他在赌博场中与市井细民厮混过一段日子有联系。

曹去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泰泉集

十卷。明黄佐 (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学者称“泰泉先生”。及其他著述凡二百六十余卷。生平著作宏富,有《泰泉集》、《乐典》。佐文章衔华佩实,足以雄视一时,其诗谈吐冲和,颇见研练,古体微伤堆砌,律体与七言断句极得唐人格意。《泰泉集》初由黄佐门人李时行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刊刻,其稿乃黄佐官南京国子监祭酒时自定。凡十卷,前有屠应峻、林云同、薛应旂序。此外,万历年间,其嗣子在中、在素、在宏又重新编辑刊刻行世,署名《黄文裕公泰泉先生集》,凡六十卷。此集前载隆庆五年(1571年)制诰文,以及张璧、陈绍儒二序,后有其门人欧大任跋。现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及 《四库全书》本存世。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殷海光著。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出版。“序”称:针对“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传统跟随”(即以承继“道统”和弘扬“历史精神文化”自任)等“心理迷雾”,旨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试行寻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以“天朝模型的世界观”来概括视自身文化为一“自足的系统”的传统观念。不赞成将中国文化染上“道统”和“理学”的色彩。又以“变”与“不变”之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轴心,着重考察和评价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吴虞、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强调:“道德、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国应走的道路,提出中国知识分子今后的责任在“创建适合大家生存、发展的新文化”,从目的社会走向开放社会。1988年又收入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学者文化研究丛书》。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教书。一卷。本书为后人节录陆修静之文编辑而成。书中除讲明斋法当沐浴、禁戒及诸威仪外,主要在理论上讲明斋法之根本要义。认为斋法在制人之身口意三业。以礼节来规范人身,防止淫盗;以口中诵经来防止恶言妄语;心常思神,以防止贪欲嗔恚。斋法的目的正在使人洗心净行,心怀清静,谦卑为本,恭敬为事,返于虚静,合于道德。收入《道藏》第293册。

中国古典诗歌讲稿

本书是选取浦江清论述诗、词、曲、剧的文稿汇编而成,主要是讲稿,也有几篇深入浅出的专论。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了中国诗歌体制的发展变化、作家介绍、作品赏析,都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基本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貌,可使读者增进文学修养,陶养性灵。

仁王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为斯2502号,首残尾全,存八十一行。尾有题记:“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疏释“我闻”(残,惟存十五字)、“一时”四字;后一部分明《仁王经》所宗。两部分中间留有一段空白。从抄写形态看,两部分所疏应为同一经。《敦煌宝藏》则据前段将此号定名为《法华论》。在本疏中,作者认为《仁王经》以真性为宗,是如来圣弟子说;在菩萨、声闻两藏中,属菩萨藏收,为根熟空顿教法轮。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