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迥

- 姓名:程迥
- 别名:字可久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宁陵(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程迥,生卒年不详,字可久,宁陵(今属河南)人,家于沙随,学者称沙随先生,南渡后,侨居余姚(今属浙江)。年十五丧亲,孤贫飘泊。二十馀始知读书。隆兴元年进士,授泰兴尉,调德兴丞。淳熙九年,知进贤县(《游宦纪闻》卷八),调信州上饶县。为政宽明,礼贤下士,朱熹称其博通世务,非独章句之儒,“老于州县,深为可惜”(《答尤尚书(袤)》)。后奉祠,寓居鄱阳之萧寺。官终朝奉郎。师从汪应辰等,深于经学,著书甚富,有《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孟子章句》、《文史评》、《户口田制贡赋书》、《度量权三器图义》、《四声韵》、《淳熙杂志》、《南斋小集》等,已佚。今存者有《三器图义》、《医经正本书》、《周易古占法》、《周易章句外编》。《全宋诗》卷二四六六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七本传。
程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寺内贯太郎一家
《寺内贯太郎一家》是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由TBS电视台制作拍摄。剧作家向田邦子以父亲为原型,生动描绘了日本下町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日常生活,并将生老病死、爱与孤独等等话题贯穿其中。小说《寺内贯太郎一家》小说即根据剧本改编而来,不仅人物个性塑造得鲜明立体,而且将日本东京的风土与物候、历史与沿革娓娓道来,使得读者非常容易将自身代入书中之情景,因而获得真实的感动。
南宗抉秘
画学论著。清华琳著。一卷,凡三十则。专论南宗写山水方法。提出“南宗之用笔,似柔非柔,不刚而刚,所谓绵里针是也”的观点。又论用笔、用墨及论三远法,皆从作者亲身的审美体验中提出,强调以“推”为法:“盖有推法焉,局架独耸,虽无泉而已具自高之势;层次加密,虽无云而已有可深之势;低褊其形,虽无烟而已成必平之势。”指出以神表现中国山水三远法,反对以堆叠为推,以穿斫为推。要求“似离而合”的审美原则,“疏密其笔,浓淡其墨,上下四傍,晦明借映,以阴可以推阳,以阳亦可以推阴。直观之如決流之推波,睨视之如行云之推月。”说明以笔墨阴阳表现高、深、平三种境界。是书约作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画论丛刊》和《中国画论类编》据《屏庐丛刻》本收录。
坐忘论
古代养生术书。唐司马承祯著。分总论和信教、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条。吸收了佛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仙时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去知识、绝欲望,应物而不为物累,“与道同身而无体”(《得道》),以达“形同槁木,心若死灰”(《泰定》)的境界。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入于虚无,心于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不断清除为凡尘所染之心,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故收心的关键在于主静去欲。
吴社编
笔记。明王穉登著。一卷。王曾长期居住吴中,是书专记吴中里社赛神之“会”。自序云:“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祢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于是有迎神赛会之俗。又曰:“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霭,迤逦日夕,翱翔去来,云屯鸟散,此则会之大略也。”是书详记会之名目,会之组成、扮演,还有“妆会”、“走会”、“舍会”的场面。扮演有“杂剧则”、“人物则”、“技术则”、“缠头则”、“乐部则”等。除民风民俗外,尚可了解江南一带戏曲之盛。有《八公游戏丛谈》本、《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王百穀全集》本及《续说郛》本等。
观经义拙疑巧答研核钞
观经义拙疑巧答研核钞,1卷,日本 显意述。编号二二零八。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一卷。明代释如学撰。如学,俗姓任,字无为,号五峰,临潼(今陕西省)人。二十岁于五台山出家,从天齐师观修净业,学思并进。广阅佛书,遍游金刚。先后出游天台、杭州虎跑、金陵等,参师闻法,成为明代高僧之一,终于大沩山。有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可怜漆桶自孤疑。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他所撰的《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为语录体佛书。详其平生奉佛学法之言事,其中充满了警劝后人之意图。是了解大沩五峰学禅师如学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癸未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