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鞗

- 姓名:蔡鞗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蔡鞗[ tiáo ],莆田仙游人。蔡京的第五子。为驸马都尉。其妻即是茂德帝姬[即宋徽宗的女儿赵福金]。官至宣和殿待制。后在宋靖康元年(1126年)与其妻赵福金首当其难被扣押在金国,赵福金改嫁完颜宗望。
蔡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上易集传[标点本]
又名《汉上易传》、《周易集要》。两宋之际朱震撰。震字子发,荆门军人。《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俱作十一卷。题曰“汉上”,盖因所居以为名。凡十八年而成。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古人评估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多采先儒之说,然颇舛谬。冯椅《厚斋易说》讥其卦变、互体、伏卦、反卦之失。朱熹以为朱子发用互体,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魏了翁谓《汉上易》太繁,却不可废。胡一桂云,观其取象,亦甚有好处,但牵合处多,且文辞繁杂,使读者茫然。又,朱氏以为邵雍《皇极经世》、刘牧《易数钩隐图》、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程颐《易传》等,并源自陈抟《先天图》,其说颇为后人所疑。
行军散记
沿桃花坪,快要到宝庆的一段路上,有好几个规模宏大的石榴园。阴历九月中旬,石榴已经长得烂熟了;有的张开着一条一条的娇艳的小口,露出满腹宝珠似的水红色的子儿,逗引着过客们的涎沫。
小二黑结婚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3年10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也是显示作者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出版时,彭德怀曾亲笔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作品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受到了有浓厚封建落后思想的“二诸葛”(小二黑的父亲)、“三仙姑”(小芹的母亲)的极力反对,并为窃据了村政权的恶霸金旺、兴旺兄弟所忌恨,遭到诬谄和迫害。面对种种阻力,小二黑和小芹进行了坚决、勇敢的抗争,最后在区民主政府的支持下,斗倒了恶霸,教育了两位家长,取得了婚姻自主的胜利。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汲取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使作品情节连贯,故事性很强。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两位“神仙”的塑造尤为成功,达到维妙维肖、呼之欲出的地步。作品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把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画图缘小传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16回。无名氏撰;题“步月主人”。今大连图书馆藏有旧刊本,书题为《新镌评点画图缘小传》,卷首有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此本当是原刊本。又有益智堂刊本,是据前者修改而成。作品讲述:两广大藤峡地方,地势险峻,一个叫瘟火蛇的峒贼据以聚众,劫掠州县,官军数次进剿,都因路径不熟而败归,所以朝廷下诏纳贤。温州秀才花天荷人才出众,文武双全,一日游天台山,遇仙人赠图两幅,一幅为两广山川地形图,另一幅则画了一座美丽花园。花天荷应诏献破敌之策,被授以监军一职,但左右多有钳制,不被重用,故愤然离去。一日过一花园,与仙人图处处符合。花园主柳青云少年风流,与花天荷相契。时遇歹人强占花园,花天荷出力救助。柳家感恩,将柳青云姐姐、才貌盖世的柳蓝玉许给花天荷,天荷便以仙人图为聘,便回乡会试。此时峒兵大破官军,夏御史奉命智战,得知花天荷有破敌之策,找到柳家,柳蓝玉便照仙人图绘制了两广地形图献上。夏御史按图进兵,大破峒兵,又保举花天荷任两广总兵,并与柳蓝玉团聚。《画图缘》写才子花天荷封高官,得佳人,靠的不是金榜题名,奉旨成婚,而是凭着两幅虚无飘缈的仙人图。在这部小说里,看不见青年男女为追求自主婚姻所做的狂热努力,一切早有安排,这样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使《画图缘》的基调远不如其它同类作品那样高昂、积极。
梵网经菩萨戒疏
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唐法铣撰,首题梵网经疏,尾题菩萨戒疏,存上卷。
净土十疑论
佛教论著。隋智顗述。一卷。此书前有宋熙宁九年(1076)杨杰序,书末有宋元祜八年(1093)陈灌序。以问答的形式,论释有关净土的问题。所论“十疑”为:(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4)偏念一佛净土疑;(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