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

曹学佺
  • 姓名:曹学佺
  • 别名:字能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侯官(福建福州)人
  • 出生日期:1574
  • 逝世日期:1646
  • 民族族群:

曹学佺(1574-1646)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字能始,号石仓、雁泽、西峰居士,侯官(福建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大理寺正,迁南户部郎中。 在南京期间,参加金陵诗社,“笔墨横飞,篇帙腾涌”。后出为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二年(1622)迁广西参议,历陕西副使,天启二年官广西右参议。万历四十三年(1615)时神宗宠郑贵妃,欲立妃之子福王为太子。时宫人张差持梃(木棒)闯入福王所居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强行入宫。后张差被抓,供认系郑妃手下太监刘成、庞保指使其所为,但时人怀疑此事乃郑贵妃欲谋害太子。神宗不愿深究,令杀张差、刘成、庞保了案,史称 “梃击案”(晚明三案之一)。学佺著 《野史纪略》,对此案之本末叙述得颇为清楚,不意所著为刘廷光所用,刘劾其私撰野史,扰乱国章,遂被革职。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学佺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著书颇丰,所辑《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尝修《儒藏》,未竣而明亡。唐王朱聿键(1645-1646)立于闽,其起授太常卿,累至礼部尚书。 唐王败后,入山自缢。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皆精,笔力遒劲。著有 《易经通论》《周易可说》《书传会衷》《春秋阐义》《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西峰字说》《石仓历代诗选》《凤山郑氏诗选》 《石仓集》 等。


曹学佺有探奇寻胜的浓厚兴趣。《夜宿迎仙馆》诗中曾说:“扶策入名山,幽奇恣心赏。”《山路杂兴》诗中也说:“平生怀胜癖,遇此乃飞腾。”其集中甚多山水游览诗,既有奇险的藤山,也有秀美的西湖,有时登上匡庐,有时泛舟秦淮,景观可谓丰富多彩。他的山水游览诗一般写得清丽淡雅,如《秦淮秋怨》:“四序皆蓄意,秋来殊可怜。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忽弄月中笛,欲开江上船。不知夫婿去,仍会在何年?”王士禛《池北偶谈》评此诗说:“徐祯卿‘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一篇,非太白不能作,千古绝调也。曹学佺亦有《秦淮》一篇,情致殆不减徐。”它如《春日西湖临眺》、《卢龙观》、《月下放泉》、《与飞熊方叔茂之再到杨园》等诗皆具有这样特色。曹学佺还善于通过山水景观描写,逗人情思,引人联想,如《九日石仓移舟登高》:“云边涧水落淙淙,携手烟霞物外踪。欲觅秋光何处是,一层岩壑一层松。”又如《新林浦》:“夹岸人家映柳条,元晖遗迹草萧萧。曾为一夜青山客,未得无情过板桥。”对后一首诗,王士禛《池北偶谈》里甚为推重。这些山水游览诗是其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他也善文,同样以游记为佳。卫泳《冰雪携》评他的《春风楼记》说:“挥毫喷彩,有跌宕风流之致。”他的蜀中游记,描写的一些奇景胜观,也有一定魅力。

曹学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元城语录解

元城语录解

《元城语录》三卷,宋马永卿编。永卿字大年,扬州人,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知其尝登大观三年进士。据所作《懒真子》,知尝官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又称尝官关中,则不知何官矣。徽宗初,刘安世与苏轼同北归,大观中寄居永城。永卿方为主簿,受学於安世,因撰集其语为此书。安世之学出於司马光,故多有光之遗说。惟光有《疑孟》,而安世则笃信之,亦足见君子之交不为苟同矣。其中艺祖制薰笼一事,周必大《玉堂杂记》谓其以元丰后之官制加之艺祖之时,失於附会,然安世非妄语者,或记忆偶未确耳。李心传《道命录》又论其记程子谏折柳事为虚,谓程子除说书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四月上旬非发生之时云云,然四月上旬与三月相去几何,执此以断必无方春万物发生不可戕折之语,则强辨非正理矣。安世风裁岳岳,气节震动天下,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节取,乃独不录安世。董复亨《繁露园集》有是书序曰,朱文公《名臣言行录》不载先生,殊不可解。及阅《宋史》,然后知文公所以不录先生者大都有三。盖先生尝上疏论程正叔,且与苏文忠交好,又好谈禅。文公左袒正叔,不与文忠,至禅则又心薄力拒者,以故不录。其说不为无因,是亦识微之论。然《道命录》备载孔平仲诸人弹论程子疏议,以示讥贬,独不载安世之疏,不过於孔平仲条下附论其不知伊川而已,盖亦知安世之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动摇,未敢丑诋之也。近时有安邱刘源渌者,作《冷语》三卷,掇拾伊、洛之糟粕,乃以卫道为名,肆言排击,指安世为邪人,谓其罪甚於章惇、邢恕,岂非但执朋党之见,绝无是非之心者欤。要之,安世心事如青天白日,非源渌一人所能障蔽众目也。《行录》一卷,明崔铣所续编,大名兵备副使於文熙又补缀其文。旧本附语录之末,今亦并存之,庶读者知安世之行,益足证安世之言焉。至语录之中,时有似涉於禅者,此在程门高弟游、杨、吕、谢之徒,朱子亦讥其有此弊。是不必独为安世责,亦不必更为安世讳矣。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道士所作。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引《皇人守三一经》,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经文称轩辕黄帝往峨嵋山求见天真皇人,皇人授之存思服食要道。皇人称人身之神、血、炁为三一;泥丸、绛宫、丹田(即人体上中下三丹田)为三一之宫;又称五方之精炁为五牙,五牙即五气。修道者若能依法存守三一,服食五牙,割欲绝粒,则能身壮年寿,却邪成仙。故本书名曰「三一五气真经」。经文中又言存守真一之道。其内容已见于《抱朴子•地真篇》。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斋醮颂词,有序及注。

四书蒙引

四书蒙引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蒙引》,以明其非定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武进庄煦参照二稿,刊削冗复,十去三四,又十九年而书始成。凡所抄录,先为考定次序,勒去芜冗,条析类从,辑成一书而刊行。书末《别录》一卷,则煦与其友王升(孚斋)商榷订定之语。往往书有:“煦谓如何,孚斋不以为然”,或“孚斋云,此段最警策,何可去也。诚然,诚然”等字样。其书虽为科举而作,然阐明义理,真切深至,犹有宋儒之遗意。如解《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章”,曰:“文者讲学之事知也,仁者进德之实行也。故曰讲学以会友则德日进。讲学固所以明道,讲学而以会友,则道益明矣。为善而得所资,则德日进矣!”又如解孟子“言近而指远者”,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之理,皆见于言外矣!”论者谓:“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甚至称“说《四书》者不少百种,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提要》引)。有《四库全书》本。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

宗镜录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