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

曹学佺
  • 姓名:曹学佺
  • 别名:字能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侯官(福建福州)人
  • 出生日期:1574
  • 逝世日期:1646
  • 民族族群:

曹学佺(1574-1646)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字能始,号石仓、雁泽、西峰居士,侯官(福建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大理寺正,迁南户部郎中。 在南京期间,参加金陵诗社,“笔墨横飞,篇帙腾涌”。后出为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二年(1622)迁广西参议,历陕西副使,天启二年官广西右参议。万历四十三年(1615)时神宗宠郑贵妃,欲立妃之子福王为太子。时宫人张差持梃(木棒)闯入福王所居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强行入宫。后张差被抓,供认系郑妃手下太监刘成、庞保指使其所为,但时人怀疑此事乃郑贵妃欲谋害太子。神宗不愿深究,令杀张差、刘成、庞保了案,史称 “梃击案”(晚明三案之一)。学佺著 《野史纪略》,对此案之本末叙述得颇为清楚,不意所著为刘廷光所用,刘劾其私撰野史,扰乱国章,遂被革职。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学佺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著书颇丰,所辑《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尝修《儒藏》,未竣而明亡。唐王朱聿键(1645-1646)立于闽,其起授太常卿,累至礼部尚书。 唐王败后,入山自缢。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皆精,笔力遒劲。著有 《易经通论》《周易可说》《书传会衷》《春秋阐义》《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西峰字说》《石仓历代诗选》《凤山郑氏诗选》 《石仓集》 等。


曹学佺有探奇寻胜的浓厚兴趣。《夜宿迎仙馆》诗中曾说:“扶策入名山,幽奇恣心赏。”《山路杂兴》诗中也说:“平生怀胜癖,遇此乃飞腾。”其集中甚多山水游览诗,既有奇险的藤山,也有秀美的西湖,有时登上匡庐,有时泛舟秦淮,景观可谓丰富多彩。他的山水游览诗一般写得清丽淡雅,如《秦淮秋怨》:“四序皆蓄意,秋来殊可怜。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忽弄月中笛,欲开江上船。不知夫婿去,仍会在何年?”王士禛《池北偶谈》评此诗说:“徐祯卿‘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一篇,非太白不能作,千古绝调也。曹学佺亦有《秦淮》一篇,情致殆不减徐。”它如《春日西湖临眺》、《卢龙观》、《月下放泉》、《与飞熊方叔茂之再到杨园》等诗皆具有这样特色。曹学佺还善于通过山水景观描写,逗人情思,引人联想,如《九日石仓移舟登高》:“云边涧水落淙淙,携手烟霞物外踪。欲觅秋光何处是,一层岩壑一层松。”又如《新林浦》:“夹岸人家映柳条,元晖遗迹草萧萧。曾为一夜青山客,未得无情过板桥。”对后一首诗,王士禛《池北偶谈》里甚为推重。这些山水游览诗是其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他也善文,同样以游记为佳。卫泳《冰雪携》评他的《春风楼记》说:“挥毫喷彩,有跌宕风流之致。”他的蜀中游记,描写的一些奇景胜观,也有一定魅力。

曹学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齐文

全齐文

《全齐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26卷,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全齐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齐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趵突泉志

趵突泉志

任弘远撰,康熙五十二年(1715)成书,乾隆七年(1742)刻本。上下两卷。上卷首记宸游,次志图经、源流、基趾、沿革、古迹、灾异、人物、仙迹、幽怪、传闻;下卷则为艺文、碑版、额联诸志。该志系在历城县志有关趵突泉的记载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其体例则仿虎丘、罗浮、嵩山、天台诸志,条目清晰,图文并茂。惟人物一志,仅记朝游夕去之过客的字号爵里,作为本泉人物,似为不妥。

推易始末

推易始末

四卷。清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之后,又取汉、唐、宋代以来言《易》之涉及卦变者,另加综合核对,编成此书。取名为《推易》,大概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依照《仲氏易》“移易”义而作。大旨说朱熹《本义》尽管在卷首载有卦变图,但只是孔子之易,未能著为文王、周公之易,因此上稽干宝、荀爽、虞翻各家,凡是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代以后相生、反对各图全列于卷内,而把推易折衷之图附在后面。朱熹说卦变是易中之一义,但毛奇龄却认为是演画系辞的本旨,未免有所偏执。然易义深广宏大,触类旁通,见智见仁,各明一理。因此此书亦能够与所撰 《仲氏易》相互发明。收入 《四库全书》。有《西河合集》本、《龙威秘书》本。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有影印四库本。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王喆撰。书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对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金公黄婆、婴儿姹女、心猿意马、宾主觉照、龙蛇、三宝、太上、出家、修行、长生不死、道、清静、三命、九星、九窍五刚、四时四大、三才、抽添火候、太上七返等二十四个内丹重要术语、口诀作了简要论述。如谓“性者,是元神: 命者,是元气。”性为主、为根、为龙、为铅; 命为宾、为蒂,为虎、为汞。“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四书正误

四书正误

共6卷,清初哲学家颜元编,为读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和讲解《四书》所作的笔记。后由门人辑录成册。今有《大学》、《中庸》、《论语上》、《论语下》、《孟子下》各一卷。除注释外,多为批评程朱的内容。《四书正误》认为宋儒理学的“明理”,是“离了治情讲心性,离了平好恶讲治情,离了待人接物讲平好恶,所以为禅宗”(卷一)。脱离现实的理学是流入了佛教禅宗一路。“前圣鲜有说理者,孟子忽发出,宋人遂一切废弃,而倡为明理之学。不知孟子之所谓理义悦心,有自己注脚。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仁义又有许多注脚……今一切抹杀,而心头玩弄,曰孔颜乐处,曰义理悦心,使前后贤豪皆笼盖于释氏极乐世界中”(卷六)。意谓理学之“理”并非儒家经典原义,而是源于佛教。认为“理”不过是事物的“条理”,“理者,木中纹理也,指条理言”(卷六)。批评理学以作事会妨碍“存心”、“尽心”的明理工夫,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勇于任事,努力作事。“不任其事是程子特见。若吾儒隐居求志,凡兵农礼乐,为君为相为百职,职掌机宜,哪一件不去理会……无志小儒、章句禅寂之士不得假此以文其陋。”(卷三),批评理学的“即物穷理”只是读书穷理,对与实际事物有关的学问则茫然无知。“自汉宋来,学字已误,况博乎!况问、思、辩、行乎……学,学礼、学乐、学射、御、书、数等也。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无不学也……以多读为学,圣人之学所以亡也。”(卷二)理学家只是“静坐读书,居不习兵农礼乐大业,出不建富民教民之功”(卷四)。1923年收入《颜李丛书》。

释氏蒙求

释氏蒙求

凡二卷。清代灵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仿后唐李翰所编蒙求一书,以四言韵语记述汉魏以来佛教高僧之事迹,以利童蒙记诵。卷上为‘摩腾入汉,僧会来吴,慧则石瓮,宝意铜壶’以下共一一八句,卷下‘琳祐会郊,可育面壁,法开善医,昙迁妙易’以下共九十六句。卷末附跋述其旨趣,志在勉诱后进童儒,继承圣贤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