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梦弼

蔡梦弼
  • 姓名:蔡梦弼
  • 别名:字傅卿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汉族

蔡梦弼(生卒年不详),男,汉族,字傅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学者。


潜心艺文,不求闻达。尝注韩愈、柳宗元文,了无留隐;至于杜诗,尤极精诣。嘉泰中,撰《杜工部草堂诗笺》,为世所重,有元刻本、《古逸丛书》本。又著《草堂诗话》二卷,皆论杜甫之诗,共二百馀条,多取自宋人诗话、文集、说部,而取《韵语阳秋》为多,远较方深道《诸家老杜诗评》详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诗话》原附《杜工部草堂诗笺》刊行,又有《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全宋文》卷六五九八录其文二篇。事迹见所撰《草堂诗笺序》及俞成《草堂诗笺跋》。

蔡梦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

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蝴蝶梦

蝴蝶梦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一个孤女的爱情遭遇。她与曼陀丽庄园的主人德温特相识、相爱,闪电般结婚后,回到庄园,却时时刻刻生活在德温特亡妻吕蓓卡的阴影中。最大的打击是德温特涉嫌谋杀前妻。案情终于查清,当得知德温特无罪后,吕蓓卡的心腹、阴险的女管家点燃了大火,庄园和所有的过去都被烧毁。他俩的幸福生活才真正开始了。达夫妮·杜穆里埃在该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方壶存稿

方壶存稿

宋代诗文别集。4卷。汪莘著。全书以诗词为主。诗风飘逸,颇有气势。《水天月歌》、《击鼓行》、《放歌行》等三首长篇歌行,均能抒发豪放跌宕的情感。近体诗如《秋怀》“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钩鱼”,则又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词作崇尚苏轼、朱敦儒和辛弃疾。《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中〔水调歌头〕二首,至以持志存心为题,则自有诗余,从无此例。苟欲讲学,何不竟作语录乎?”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对他的影响。但〔沁园春〕《忆黄山》 一阕,写黄山的奇丽风光,在宋词中足可与名家媲美。

荆楚岁时记译注

荆楚岁时记译注

南朝梁宗懔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三》、《四部备要 ·史部》及《旧小说 ·甲集》等均有收录。今存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译注出版。宗懔字元懔,江陵 (今属湖北)人。先仕萧梁,后入北周,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集20卷。《荆楚岁时记》为其代表作。它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凡37条。在每一条目之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达68部计80多处。体例以时为序 (即从元旦至除夕)。就其反映的内容来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七大类:(1)事件与人物。(2) 农事、生产。(3) 防病、治病及卫生。(4)祭祀祖神。(5)爱情、婚姻和家庭。(6)文娱、体育及旅游活动。(7)迎新去恶。文字清新、流畅,有些记述还引用了不少诗人骚客的名言精语,诵读起来文学性甚浓。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以及古代的医药和文体活动等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饶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饶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清末饶玉成编辑,始自道光初年,止于同治朝,光绪八年(1882)成书。

野祭

野祭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上海创造出版社1927年11月20日初版。这是一部以“革命与恋爱”为题材的小说。作家陈季侠搬家后结识了新房东女儿、小学教员淑君。淑君对陈季侠逐渐从敬慕产生了爱,但陈季侠只是尊重淑君。失恋的痛苦促使淑君积极投身秘密的革命工作,她向陈提出介绍自己入党。不久,陈季侠又认识了小学教师郑玉弦,并很快就爱上了她。时局日渐紧张,淑君为着秘密的革命工作而劳瘁。而郑玉弦在反革命大屠杀即将开始时,动摇了,离开了陈季侠。而淑君却仍然冒着被逮捕杀头的危险,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最后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了。小说采取对照的手法,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女子形象:热情有主见的淑君和外貌美丽而思想平庸的郑玉弦。当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一个勇敢地战斗,直至献出生命;一个胆小怕事,在革命的浪潮中退却了。作品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妇女在革命危急关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