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礼

程端礼
  • 姓名:程端礼
  • 别名:字敬叔,号长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鄞县(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71
  • 逝世日期:1345
  • 民族族群:

程端礼(1271—1345)元哲学家。字敬叔,号长斋,人称畏斋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程端学之兄。十五岁能记诵六经。从史蒙卿游,治朱子之学,学者及门甚众。举荐为建平、建德两县儒学教谕。历信州稼轩书院及建康江东书院山长。授铅山州儒学教授,秩满,以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在各地任教职时,经营学田,添置图书,恢复校址,建树颇多。学宗朱熹,对朱熹读书法六条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曾作过集中而又详细的阐明。认为学者必须涵养本心,专心致知;同时还得立志,要以发明义理、做个善人为志向,认为这是读书的大本。学问不能生吞活剥,需逐本、逐篇甚至逐句、逐字地理会透,“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要反复不断的读和思,读“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还要“刚毅果决”,拼着一股劲来学。要注意“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圣与诸家说便了”(同上)。学习还得“切己体察”,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义理或善人的标准。又在他制订的《读书分年日程》里详细提出了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教学计划以日和周为单位,每日分早晚和白天三段。每周天数不一,如读经四日为一周,其中三日习经,一日习字演文;读史五日一周,其中三日习史,二日温经;读文则六日一周,其中三日习文,二日温经,一日温史。知新与温故相结合。教学内容则以《四书》、《五经》及程朱理学著作为主。读经过程中既要遵循朱熹读经之序,还得依据朱熹读书之法去掌握经书。不但要会背,还要思考,并能说出经注和经文的精确之义。同时也强调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如小学阶段注重习字、考字和演文的训练;大学阶段虽以发明义理为务,又注重习史、文及制度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他要人“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同上)。在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他将程端蒙撰的、后经程若庸增广的《性理字训》与朱熹的《童蒙须知》同列为必读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畏斋集》。

程端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在官法戒录

在官法戒录

四卷。清陈宏谋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 (今桂林)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两广总督、署湖广总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本书是他任地方督抚大吏时所作。书前有自序,其中说,地方胥吏舞文弄墨,作奸犯科,干出了种种罪恶勾当,其原因在于不知礼义的可贵,丧失了廉耻之心。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于是,陈宏谋在理政之余,采集史籍中所载的吏胥之事,并加论语,结集成书,名为《在官法戒录》。目的在于,使天下之人、包括男女老少及贵贱贤愚者,均引为教训,以戢息恶念,发扬善心。书分四卷:卷一为总论,卷二、卷三为法录上下,卷四为戒录,备列了善吏招致吉祥、恶吏招致祸殃的事迹。可以看出,作者在教导胥吏弃恶从善方面,确实是煞费苦心,但是书中的因果报应在实际上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有乾隆刊本。陈宏谋著有 《培远堂全集》。

边塞英雄谱

边塞英雄谱

《边塞英雄谱》是民国小说家还珠楼主所著的武侠小说,全书5回9万字。1938年6月由天津励力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下接《天山飞侠》。

五礼通考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着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着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改]

四教仪备释

四教仪备释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大方禅师语录

大方禅师语录

六卷,明行海说,超鸣编,吴伟业序,钱广居序及公启,有行实、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浮石贤。收住娄江禅灯庵语录、归正圆通普说、拈颂、杂颂、源流颂、牧牛颂、偈、佛事、行实、塔铭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法华五百问论

法华五百问论

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