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礼

程端礼
  • 姓名:程端礼
  • 别名:字敬叔,号长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鄞县(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71
  • 逝世日期:1345
  • 民族族群:

程端礼(1271—1345)元哲学家。字敬叔,号长斋,人称畏斋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程端学之兄。十五岁能记诵六经。从史蒙卿游,治朱子之学,学者及门甚众。举荐为建平、建德两县儒学教谕。历信州稼轩书院及建康江东书院山长。授铅山州儒学教授,秩满,以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在各地任教职时,经营学田,添置图书,恢复校址,建树颇多。学宗朱熹,对朱熹读书法六条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曾作过集中而又详细的阐明。认为学者必须涵养本心,专心致知;同时还得立志,要以发明义理、做个善人为志向,认为这是读书的大本。学问不能生吞活剥,需逐本、逐篇甚至逐句、逐字地理会透,“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要反复不断的读和思,读“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还要“刚毅果决”,拼着一股劲来学。要注意“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圣与诸家说便了”(同上)。学习还得“切己体察”,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义理或善人的标准。又在他制订的《读书分年日程》里详细提出了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教学计划以日和周为单位,每日分早晚和白天三段。每周天数不一,如读经四日为一周,其中三日习经,一日习字演文;读史五日一周,其中三日习史,二日温经;读文则六日一周,其中三日习文,二日温经,一日温史。知新与温故相结合。教学内容则以《四书》、《五经》及程朱理学著作为主。读经过程中既要遵循朱熹读经之序,还得依据朱熹读书之法去掌握经书。不但要会背,还要思考,并能说出经注和经文的精确之义。同时也强调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如小学阶段注重习字、考字和演文的训练;大学阶段虽以发明义理为务,又注重习史、文及制度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他要人“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同上)。在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他将程端蒙撰的、后经程若庸增广的《性理字训》与朱熹的《童蒙须知》同列为必读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畏斋集》。

程端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回顾

回顾

《回顾:公元2000—1887年》是美国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88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体裁,叙述一个生于1857年的名叫韦斯特的美国人,他于1887年在波土顿地下室里入睡,成为长眠的僵尸。到公元2000年被一个医生救活,百年一觉发现人间沧桑大变,社会主义已在全球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欧洲的一些大国以及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一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美国居于社会主义的前列。主人公韦斯特到处参观游览,心中常把2000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与1887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两相比较,惊叹世界变化之大。该书写法新奇,叙述巧妙。 该书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反对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式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详细描绘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篇作品在19世纪90年代曾风行一时,人们成立了贝拉米俱乐部和国家主义政党,极力倡导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秩序,贝拉米也因此成为美国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

神秘的陌生人

神秘的陌生人

本书《神秘的陌生人》是马克·吐温最后的作品,也是厌世主义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奥地利乡下的三个少年,有一天在突然出现的陌生人的唆使下,进入了光怪陆离的世界。陌生人自称名叫撒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全都悲惨、绝望而暗淡,但笼罩在人物身上的飘渺空想以及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神秘事件和难以言说的奇幻场景,使得这部作品读起来完全没有沉闷、阴郁之感。另外,在作品接近结尾时,马克·吐温所提出的激进反战论,连同对基督教文明的不信任和诅咒,在2013年的今天读起来,竟然带有预言家式的先见之明。这部作品在作者逝世后第六年的一九一六年首次出版,也就是说,马克·吐温直到最后并没有将这部作品定稿,因此有数种不同的原稿存在,这些原稿经过编辑之后,就是1916年的首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作品并没有普及版,读者想要购买并不容易,不过在1929年出版的新全集中,则收录了几乎可以称为“最权威版”的《神秘的陌生人》。

印说

印说

印学论著。清陈鍊著。一卷。陈鍊,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寓华亭(今上海松江)。精研印学,初得《朱修能印谱》,悉心师承,后与汪启淑交游,得睹秦、汉铜印数千钮,遂得心应手,遗貌取神,所作大变故态,篆法、刀法直追古人。著有《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西庵诗抄》等。此文原刊《秋水园印谱》,成书于乾隆庚辰(1760),年方三十一,惜体弱善病,中年夭折,仅四十九岁。与所著《印言》均文简意远,半出前人,半出己意,颇可玩味研读。有《秋水园印谱》本、文瑞楼影印本(更名为《篆学丛书》),辑入《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上清境经》十二部,即《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太清境经》十二部,即《太清经》、《彻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录此三十六部经名,并称玉清境十二部无毁无坏,无生无灭,湛然常住,遍众妙门;上清境十二部微妙清净,为诸天根本,万有之基;太清境十二部济生度死,为万法舟航。又称一切诸仙圣道都由此三十六部经而成道。此三十六部经每部不长,主旨在于宣讲正道正教,说明诸法本性皆空,法相无分别,既无自性,也无他性,修道当明正性,但施一心平等,虚心无心,定心正心,清心净心,通过修心自可见闻道。经中强调一切众生悉有道性,但为诸烦恼所蔽,不能显现,修道就在于使众生皆明真实道性,性命自生,超升成道。认为只有不迷正性,才可长生,而借助殊方异术,以为延生,实害其性。此经对研究隋唐道教的心性学说有一定参考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三国演义诗词集

三国演义诗词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本书收录三国演义书中两百余首诗词,品读英雄壮志,重温经典名著的震撼魅力。

岩栖幽事

岩栖幽事

一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只一卷,首有陈继儒自撰小引,其中云:“吾家於陵,及华山处士,世有隐德。余辈胶粘五浊,羁锁一生,每忆少年青松白石之盟,何止浩叹。丁酉始得筑婉娈草堂于二陆遗址,故有 ‘长者为营栽竹地,中年方惬住山心’之句。然山中,亦不能知道家保炼吐纳,以啬余年。即佛藏六千卷,随读随辍,惟喜与邻翁院僧,谈接花、艺果、种秫、㔉苓之法,其余一味安稳本色而已,暇时集其语,为《岩栖幽事》。”书中所录皆山居琐事。如接花、艺木以及焚香、点茶之类,以及作者与山僧对答之语等。其中亦有一些杂记古人事迹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如 “涤砚不宜用汤,有损于石”;“茶见日而味夺,墨见日而色灰”等。此书有《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万历本、民国石印本)本、《眉公十种藏书》 本、《说郛》 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