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

- 姓名:德风
- 俗姓:顾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上洋人
- 出生日期:1622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德风(1622~?)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上洋人,俗姓顾。十八岁,国事遽变,遂萌出家之志。先后参礼福田寺之袪非、定生二师出家。后至金泽禅堂、四明禅院、龙华寺等处修学,复参谒百痴行元禅师。永历四年(1650),于芦溪建庵闭关。三年后,参谒南翔(江苏)白鹤寺之恒和尚。复于魏塘闭关三年,出礼栖真寺之纯朴。后嗣百痴行元之法,至顺治十五年(1658)移住鹉湖之般若寺。撰有德风禅师般若语录六卷。寂年与世寿均不详。
德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庄僖文集
文集。 明张永明(1499—1566)撰。五卷。永明字钟诚。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擢南京刑科给事中。连劾张瓒、严嵩等。官至左都御史。永明素清谨,以整饬纲纪为己任。卒谥庄僖。是集约六万四千字。含疏四卷,家训、语录、志铭、杂著一卷。其文多涉时政大事,如《劾严嵩交通郭勋》等,以平实朴实,不尚雕琢见长。有《四库全书》本。
滇考
云南地方志。清冯甦撰。二卷。甦字再来,号蒿庵,浙江临海人。顺治进士,官永昌府推官,累迁至刑部侍郎。著有《劫灰录》、《见闻随笔》、《南中集》等书。冯氏宦滇十五年,以地方兴衰治乱,为施政之鉴,故广搜诸史、方志、档案、笔记、小说,访查故老,“摘其沿革之旧迹,治乱之大端”。纂为是编。约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五万五千字。全文分楚庄定滇、汉通西南彝置郡县、哀牢国内附、明三将军平云南、滇南科目等四十六篇。记叙上起战国时滇王庄蹻,下至清初平定云南之间的史事。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史料收集颇多,取材于各史、小说、笔记以及地方志。有史实,也有神话传说。比史书记载详细。
平平言
清方大湜著。作者于咸丰五年(1855年)入胡林翼幕中,同治八年(1869年)任宜昌知府,光绪初,官至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本书四卷,主要为记载作者在四川为州县地方官时治理吏民的心得。内容包括“造福莫如州县”,“造孽莫如州县”、“立法求其可行”及“阅文稿”“拆公文”等居官必读之类的官制经验。此书在清末颇有影响,多次翻刻,并被收入王文韵主编的《牧民宝鉴》中。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方书。又名《续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知可)撰。为许氏《普济本事方》之续编,体例一如《普济本事方》。作者分类汇编各科效验方剂,分为治诸虚进食血气并论、治诸积热等疾、治诸风等疾、治诸冷等疾凡22门,共录方300余首。每方列述主治、药物、剂量及用法,间述方剂“本事”,即有关该方的治验和辑录原委。现存日本享保二十年(1735年)向井八三郎刊中正堂训点之与《普济本事方》合刊本,内题《普济本事方及类证普济本事方》;日本元文三年(1738年)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易变体义
十二卷,宋都絜著。都絜父亲都郁曾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学,此书为都絜闻其父说所著。《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系都氏承其父之学而为之,大旨谓卦爻辞义,前代《易》家论之已详,故专明卦变之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载《周易》诸占”,多为“未尝卜筮而咸称变体,知古来《周易》原有此一义矣。但古书散佚,其说不传。而絜以义理揣摩,求其崖略。其中巧相符合者”,“皆不事傅会而自然贯通,立义亦皆正大。亦有涉于牵强者”,“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明徐学聚撰。一卷。系作者辑录《国朝典汇》中之日本一篇。《八千卷楼书目》无“东南”二字,且不著撰人名氏,疑明末已节录单行。内容记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指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遭受倭寇之乱,以及各族人民抗倭经过。编年体,逐日详细记载抗倭过程。其中所述湖广土司率永顺、保靖、酉阳、容美土兵以及瓦氏率狼兵抗倭战斗之经过,对研究土家、苗、壮等民族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所附“隆庆平倭”及“国朝典汇”,可从中窥见明洪武至隆庆(1368—1572) 200余年间中日关系及倭寇犯华之概貌。有镇江柳诏徵作跋。1936年版之《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辑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