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

德风
  • 姓名:德风
  • 俗姓: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上洋人
  • 出生日期:1622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德风(1622~?)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上洋人,俗姓顾。十八岁,国事遽变,遂萌出家之志。先后参礼福田寺之袪非、定生二师出家。后至金泽禅堂、四明禅院、龙华寺等处修学,复参谒百痴行元禅师。永历四年(1650),于芦溪建庵闭关。三年后,参谒南翔(江苏)白鹤寺之恒和尚。复于魏塘闭关三年,出礼栖真寺之纯朴。后嗣百痴行元之法,至顺治十五年(1658)移住鹉湖之般若寺。撰有德风禅师般若语录六卷。寂年与世寿均不详。

德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斯通纳

斯通纳

《斯通纳》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5年。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威廉·斯通纳的平凡人的一生:他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再后来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最后在1956年死亡。作者一开篇就设置了斯通纳惨淡的命运结局,且叙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尽可能保持平行,具有西方古典戏剧悲剧的元素,突出了斯通纳命运的不可违以及抗争的徒劳,勾画出了一位勇者失败但不失意的人生。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精神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自存;反对世界有开端及所谓“第一因”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反对把错误归结为感觉方面的原因,认为错误在于判断;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反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认为上帝的观念是出于捏造或讹传。本书后来连同笛卡尔的答辩以及伽桑狄对笛卡尔的反驳于1644年在巴黎出版,书名为《形而上学探讨》,原文是拉丁文。中译本由庞景仁据法文本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伽桑狄同笛卡尔的争辩,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不但引起了当时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也给后世的思潮以重要影响。伽桑狄在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推动了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前提。因而,本书是研究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为彰武最早的志书,有参考价值。沈阳市图书馆藏呈送本。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

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3《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4《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言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5《纷署集》,分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与卷一内容或有重复);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仅三百余字,乃太上道君演说。谓地狱受苦之人,皆因在世时作恶悖道,杀生害命所致。如能专志持斋,转诵此经,即可解冤拔罪。篇末附广信真人颂五言八句。

佛说须赖经

佛说须赖经

梵名Su^rata -paripr!ccha^ 。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又称须赖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古印度舍卫城中有一贫穷之人,名为须赖,品德优越,坚守戒律,修持十善。帝释天尝以暴力威逼,金银诱惑之;然须赖志在求不生不灭之道,以救度三界众生,故不为所动。次叙悭贪之波斯匿王与须赖之间,关于贫富问题之争论,后佛陀为之裁决,谓虽贫而心净犹为富,虽富而欲深犹为贫。波斯匿王闻后,遂皈依佛陀及须赖菩萨。本经之异译有支施仑译之须赖经、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及现已不存之支谦所译须赖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贫子须赖经。